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山西美食,麻煩羅列壹下

山西美食,麻煩羅列壹下

山西境內名吃種類繁多,而且內容十分豐富。名吃中,首推頭腦,這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人,醫學家傅山發明,為醫用食品,對人體有著滋補作用,效果甚佳。

太原“認壹力”蒸餃、平遙牛肉、太谷餅、聞喜煮餅、芮城麻片、太原羊雜割湯、灌腸,高平燒豆腐、介休貫餡糖、忻州瓦酥、平陽泡泡糕都有獨特風味,是名吃中上品。山西面食,刀削面、拉面、刀撥面、搟面、剔尖、貓耳朵、河撈等各種面食,都具有山西特色。

保德碗托

保德縣盛產蕎麥,所制蕎面碗托,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為忻州地區風味小吃之上品。

碗托的制法:將蕎麥精粉用鹽水拌成面穗,再加水調成糊狀,盛於碗內,用急火蒸至半熟時,攪動壹次,以防沈澱,熟後冷卻即成。蕎面碗托宜涼調,宜熱燴,或澆以素湯,或拌以肉醬。不僅是待客之佳肴,還有疏通腸胃,清燥熱,通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無不以壹嘗為快。現保德縣城專營此業者甚多,還有在外地高攤應市,深受食客欣賞。

神池麻花

神池麻花,為五臺山區的名食之壹,於食品業著稱甚久,蜚聲北方各地,其配料是酵肥三份,水二份半,油半份,糖、堿少許。炸時用葫油,要清澈澄凈,以不起沫不冒大煙為宜。神池麻花看去色鮮美,聞之撲鼻而香,吃起來脆而不硬,酥而不散,香甜耐嚼,回味無窮。

繁峙疤餅

疤餅,因餅上遍布疤痕而得名,亦名籽餅,始制於明代。其用料有白面、戎油、白糖、雞蛋及蘇打等。制作時將和好的面搟成直徑半尺左右的薄餅,烘烤在鐵鍋內。在鐵鍋內鋪壹層碰砂,放壹層餅,進行烘烙。熟後的圓餅呈金黃色,面皮上均勻地布滿圓形小坑,狀若疤痕,其味香甜,其質酥脆,為別具壹格的風味餅食,名聞遐邇。

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因在歷史奪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不包餡的稱空心鍋魁,包餡的另有名稱。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使人久食不厭。上原平鍋魁供不應求,除暢銷本省外,還直達京津,北上內蒙,南下四川等地。

河曲酸粥

相傳河曲的酸粥的由來純屬壹種偶然,李自成起義大軍進京路過此地,當地老百姓皆大歡喜,家家戶戶泡米為大軍士卒準備飯菜,誰知由於情況有變,大軍臨時改變路線,繞道而過,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壹時半活兒吃不完,放的時間長了就發了酸,老百姓也舍不得扔掉,就用發了酸的米煮成粥吃,誰知意外地發現這用發酸了的米煮的粥並沒有影響其食用價值,後來人們便故意將米泡酸做粥食用,慢慢地發現這種酸粥能開胃健脾,護膚美容,妙不可言。難怪這壹帶的婦女即使不用化裝品皮膚也白嫩細膩。

豬黑肉燉粉

取豬的紅熟肉,加土豆、粉條、豆腐和調味作料。在高壓鍋裏燉足夠長時間,直到肉和土豆燉爛為止,老幼皆宜食用。

代縣麻片

代縣麻片,在清代頗有名聲,並有面鋪專營此業,生意興隆。其片有二寸長,半寸寬,色淡黃,薄如葉,質脆味香,馳譽省內外。暇時小食三片五葉,美口止饑,耐人尋味。麻片選料嚴格,要用上等面粉、去皮芝麻仁、純麻油或葫油、良好的蜂蜜與白糖。其做法是,將面拌糖、和油、揉蜜水、搟皮、塗蜜、撒芝麻,然後上鍋烘烙。制作精細,遂為佳品。

定襄蒸肉

豬肉、土豆煮熟切碎,再加粉面、調味作料攬拌混合,放入碗裏再蒸。食用時加熱切成塊,味香迷仙。

忻州瓦酥

瓦酥的形狀象瓦片。長約十厘米、寬約四厘米、厚約五毫米,內外壹色金黃,化紋顯明,背面著有“忻州瓦酥”四字。每公斤約有五十二至五十八塊。

配料標準:標準粉五十六斤,鮮雞蛋黃十五斤,食油二十七斤八兩,砂糖粉十二斤九兩,生產成品壹百斤。

制作方法:先將雞蛋去蛋清,留蛋黃。蛋黃內不能帶入蛋清,否則容易起泡。蛋黃打好後,放入全面容器內,用水棒攪動均勻,然後將全部砂糖和近壹半的食油倒入全面容器內,繼續攪動,待油、糖面完全混合均勻為止。余下的壹半面粉倒在面案上,面中間挖壹坑,每次取容器內攪勻的蛋黃二三斤,放入面坑內,合成面團,軟硬適宜,用面棍搟開後,切成瓦酥條狀,在專用模具內,磕制成形。半成品放入油鍋後炸制,炸成金黃色即可出鍋。出鍋後趁熱用森棒壓制成瓦狀。

山西的刀削面、貓耳朵與撥魚兒

刀削面在山西有特技,中國境內,除山西本地,也只有北京、西安才有賣刀削面的。刀削面是首先要面和得好,揉得勻,又要它堅實得像壹塊白石。賣刀削面的都備有壹盤面基堆在案子上,隨賣隨削。所謂削,便是用快刀像削蘿蔔皮壹般,沿著邊壹片片的把面削成四五分厚、兩三寸長的棱形面片,然後按客人的吩咐做成炒的、燴的或涼拌的。這種面片是實面的,所以很有咬勁,炒的用韭黃、冬筍、肉絲,燴的用口蘑玉蘭片(嫩筍幹),拌的用水蘿蔔(壹種華北特產的含水份多肉質細嫩的蘿蔔)、雞絲,腴滑脆韌,兼而有之,各種吃法,各有妙處。手藝高的削面師傅,常常做特技表演,朋友在壹次宴會上約了當地的名廚前來獻藝,在酒菜上完,照例出壓席面飯時,削面師傅便托出壹塊和好的面基,用小圓托盤盛著頂在頭上,兩手各執壹利刀,左右開弓的削起面來,他完全憑感覺和手勁,使頭上的托盤隨著他的刀鋒旋轉,削下的面片,都是長短厚薄大體勻凈的,然後送進廚房加以調制。我們在舊金山吃日本料理“鐵板燒”,看見廚司當眾切割烹調,做出各種手勢,便大加稱贊,如若和山西這種削面功夫比壹下,那就是小巫見大巫,都要認山西的為奇技了。

貓耳朵和撥魚兒是山西住戶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調味的好壞,就很難有壹定的標準。壹般而論,貓耳朵極像意大利的壹種做成貝殼形的通心粉。據說意大利的這種出品,就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學會了捏貓耳朵,回去以後仿制的,後來便由機器生產了。貓耳朵是把面和得軟軟的,搓成大拇指的條子,再壓成蠶豆大的小塊,然後用拇指食指捏著壹轉,便被卷成像貓耳朵壹樣。在開水裏煮熟它,撈起來再配作料大火壹炒,耳卷裏吸存著湯汁,味道飽和,吃起來十分鮮美。配料各隨其便,壹般人家愛用韭菜肉絲和蝦米,就很夠味,講究的用蝦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隨心所欲,沒有止境的了。

撥魚兒和中國南方人煮面疙瘩大體相同,不過做功要細致些。面是和得很稀的,鍋裏燒好壹鍋湯(葷素都可以),山西人用枝竹筷,順著碗邊把向下流的面漿,撥亂成細長條,落進沸湯裏(南方人用湯匙舀,成為不規則的塊子,所以稱為“面疙瘩”),隨下隨熟了。直筷子在圓碗邊亂落面漿,總是兩端尖中間胖的面條,在沸湯中翻動,就像遊魚壹樣,所以便叫做“撥魚兒”了。我也看過壹次不用筷子撥,而是由廚司憑手法控制面漿流量的。他把面漿像紙片壹樣,落進滾湯中,受熱便自然兩邊卷縮起來,成為壹條延續不斷的空心面,堪稱絕技,據說再沒有第二人了。中國有些獨到的本領,但是他不肯傳人、這真是封建社會制度的惡果。

柳葉兒和杭州的“片兒川”形式相似,把面搟成薄片,然後切成狹長的斜方形,像柳樹葉壹樣,再用高湯烹燴,這並沒有什麽特殊的地方。

壓韭茄子

壓韭茄子也是大同地區的風味小菜,深受民間百姓喜愛,是春夏季節的可口小菜。

制作壓韭茄子方法也很簡單,先將茄子用清水洗凈,去掉茄柄和萼片,用刀縱向在茄子上切開深1厘米的口子5~6條;然後上籠蒸制,至軟硬適中出籠,均勻地擺在木板上,再用另壹塊板子壓住,上再放重物壓制脫水,到不滴水為止。料,有蒜泥、韭菜段、生姜末及其他調味料放在壹起拌勻。將脫水後的茄子拌上調制好的調料分層碼入壇內,壓緊、封口,3個月後就可食用。這種腌制菜色澤鮮嫩、香味透人、鹹淡適口、清香宜人。

絳縣五香牛肉

絳縣五香牛肉大約有50余年的歷史,是絳縣回民飯店的傳統名吃,集眾家之長精心制作,風味獨特,遠銷太原、西安、北京、上海等地。

絳縣五香牛肉的加工程序為,先將活牛屠宰後,按部位分割。洗凈後,兌入適量鹽和食用硝,在大罐中腌制。夏天壹般為3~7天,冬天壹般為1壹3個月,主要是按肉質的老嫩確定時間,使生牛肉充分入味。

加工時,將腌制好的牛肉投入湯鍋中,並按比例加入調料,上火蒸煮8小時即成。

此店的老湯最少已有20多年的歷史,所以加工出的牛肉裏外均為絳紅色,其特點為:肉色絳紅,油而不膩,瘦而不柴,酥而不散,鹹淡適口,香味鮮醇,別具壹格。

靈丘熏雞

靈丘熏雞是靈丘縣的傳統風味名品,已有260多年的歷史。

傳說,清朝雍正年間(1730年),壹位官吏到靈丘縣做官,由廚師李進才、李有才兄弟二人服侍,兄弟倆最拿手的就是制作熏雞。後來這位官吏告老還鄉後,李氏兄弟就在城裏住下,開了壹間飯館,專制熏雞出售。以後又傳給了李玉成。到了清朝末年,其子李運繼承了父親的傳統技藝,在吸收前人經驗的同時,自己又摸索出壹套獨特的制作工藝,使他的熏雞制作技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在烹制加工時又加入了多種中藥,所以這種熏雞具有益脾健胃、補虛理氣、消食健脾、因精養神的效用,很受百姓的歡迎。

加工靈丘熏雞首先要選用膘肥體壯的活雞,宰殺後,用70℃水燙煺雞毛,在臀部開壹小口掏出內臟後洗凈,將壹翅別入口腔內,再從刀口伸出,將另壹翅別在背後,雞頭則向胸內盤回。煮制時,將陳年老湯燒開,將生雞按大小分層放火鍋內;然後將白豆蔻、紫豆蔻、肉豆蔻、肉桂、公丁香、砂仁、陳皮、良姜、花椒、大料、小茴香按壹定比例放入紗布袋,放入湯鍋中,最後加入適量的醬油、白酒及其他調料,用溫火煮沸,再用小火燜煮,煮制的時間長短,根據雞的老嫩而定,當年雞約3~4小時,老雞時間稍久壹些。

將煮制好的雞放在特制的鐵床上,然後將燒紅的炭塊放到熏池裏,再把老柏木鋸末撒在紅炭塊上,還有粗糠也撒在柏木鋸末上,把鐵房放在熏池上面,蓋上罩子,熏40分鐘即可。

靈丘熏雞應趁熱吃,不走油,不跑味。切食時刀口很是講究,先從雞身中間左右切成兩半,然後再把前脯、後腿切成細條,將腿、翅剁成小塊,很是獨特。

太原醬肘花

太原醬肘花是太原市歷史傳統名品之壹。醬肘花古稱“纏花雲夢肉”,早在唐朝時就有。宋代陶谷《清異錄》曾記載:“唐書臣源拜尚書令,上燒尾宴,家有食單,擇其異者略記……纏花雲夢肉(卷鎮)……”。在當時已作為珍肴,國宴實食用,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此品系將肘肉卷壓纏捆,鹵醬成熟後切片冷食,因橫斷面有雲波狀花紋,故稱纏花雲夢肉,俗稱為“醬肘花”。

醬肘花當屬老字號“福記六味齋醬肘雞鴨店”制作的最好,這個已有50多年歷史的老店,因其選料嚴格,加工精細,保持了歷史傳統工藝和風味,所制的醬肘花有獨到之處,於1982年被商業部評為優質產品。

醬肘花色澤漂亮、氣味馥郁、皮嫩肉爛、肥而不膩、瘦而不柴、香而味長,是老百姓合家團聚、佐餐下酒的佳品之壹。

制作醬肘花要用豬肘、海鹽、碎鹽米、花椒、生姜、桂皮、大茴香等多種原料。

制作時先將肘子煺盡豬毛,去骨,洗凈後用涼水浸泡2—3小時,控凈水分後用鹽米和花椒反復揉搓,腌漬1日後,再將肘子逐個卷成膀臂的棒柱狀,皮朝外再用細麻繩反復纏捆。然後將鹵醬的老湯上火燒開,撇去浮沫,將肘子及調料袋放入鹵鍋,燒開後用小火燜煮2小時,撈出晾涼。將鹵湯撇去油,過籮後再將肘子墊篦於鍋內擺放好後,上火用小火煮2小時,此為二次醬鹵,時間到後改用小火燜1小時,撈出晾涼。將肘子撈出稍晾,去掉纏捆的繩子,再將醬汁刷在肘花上面,使之掛在肘花表面,待晾涼後呈醬褐色,食時橫斷頂刀切薄片即可食用。

山西腐乳

山西腐乳表面深紅色,內裏為杏黃色,具腐乳特有的香氣,酒香、酯香濃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歡。它以香美醇厚、鹹淡適口、不酸不苦、不硬不碎、質地細膩等優點,暢銷城鄉市場。

腐乳為我國特有的發酵豆制食品,較早見於明《蓬櫳夜話》,稱為“醢腐”,即醬豆腐。據《本草綱目拾遺》中載:“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液過加酒糟或醬制者,味鹹甘心。”1000多年來,壹直相傳至今。山西腐乳就是根據幹豆腐加鹽成熟後為腐乳演化來的,雖然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必備品之壹。既可作佐餐小菜,又是菜肴的調味品。

頭腦

頭腦是太原市特有的壹種名早點,為湯狀食品。在壹碗湯糊裏,放上三大塊肥羊肉,壹塊蓮菜,壹條長山藥。湯裏的佐料有黃酒、酒糟和黃芪。品嘗時可以感到酒、藥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具有滋補、活血功能。每年農歷白露到立春期間,太原市各清真飯店大都有“頭腦”上市,但“清和園”的最有名氣。

聞喜煮餅

是聞喜縣生產的著名糕點類食品,已有300多年歷史。煮餅外裹壹層芝麻,滾圓狀。將芝麻團掰開,便露出外深內淺的栗色皮層和絳白兩色分明的餅餡,可拉出幾厘米長的細絲。營養豐富,酥沙不皮,甜而不膩,久不變質,越嚼越香。

高平燒豆腐

燒豆腐是高平的壹種特有傳統食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傳,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趙括被秦將白起壹舉打敗,40萬趙軍降卒被白起坑殺。白起的殘暴激起了後世人們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燒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憤。不料,人們食後頗覺新鮮,別具壹番風味。於是“燒豆腐”在高平境內流傳下來。現在,“燒豆腐”不僅在高平境內頗為人們所歡迎,還常常用“燒豆腐”來待客。抗日戰爭時期,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率八路軍經高平時,當地群眾家家都做“燒豆腐”慰問子弟兵。解放後,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來高平視察工作時,都要嘗嘗高平的“燒豆腐”。

酸菜黑圪條

酸菜黑圪條,當地人又叫漿水菜黑圪條,是晉城的壹種地方名吃。舊時由於當地白面緊缺,人們為了調劑生活,用白面包高梁面搟成面條,又因晉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鹵配以黑圪條。撒上香菜、芝麻、也可加入辣椒。口味酸香辣俱全,高梁面特有香味勝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愛,越吃越香。久之,成為晉城壹種地方大眾化名吃。

曲沃臘牛肉

曲沃臘牛肉是清真食品,風味獨特,別具壹格,是古晉都(現曲沃)的歷史傳統名產。相傳,此品種為曲沃城內回民馬氏所創制,大約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因其是放在獨輪小車的盤子內。車前懸掛有“清真”二字的小木牌,旁插壹柄大紅傘,所以本地人稱“清真小車臘牛肉”。這壹傳統風味受到當地人民及外地客人的喜愛。

在制作臘牛肉時,先將新鮮牛肉放入清水中浸泡,洗凈後再放入缸中,用食用硝和鹽腌債壹周左右,然後連肉帶骨壹起放火鍋內煮,加適量的鹽和十全大料;肉煮好後,剔去骨頭,再將肉壓制成整塊,之後就可推上小車上市了。用的刀具是月牙刀,肉切得很薄,或現吃或上席,客人自便。

太原東坡茄子

制法:

(1)將茄子去皮,切成厚4厘米,寬6厘米見方的塊。

(2)在茄塊平面剞大十字花刀,深度1/2,然後放進六成熱油鍋中炸透,至金黃色時撈出,鍋中放少量油;再放入肥瘦肉末,煸炒變色,然後放入蔥、姜、冬筍末同炒;加鹽、醬油、白糖、味精,調好味後,將肉末放入碗中成十字形,將炸好的茄塊刀面朝下,放十字肉末旁成正方形,加少許雞湯淹沒茄塊。

(3)上籠蒸30--35分鐘,扣入盤中,原汁勾水粉芡,淋點明油在茄塊上即成。

特點:味鹹甜,香鮮軟嫩。

黃河鯉魚

黃河鯉魚尤以保德天橋峽及河曲縣唐家會壹帶所產之鯉魚最負盛大名。特點是嘴大、鱗少、脊梁上有壹道紅線,肉肥味美。獨具風味,捕魚盛大期在清明時節,謂之“開河魚”。黃河鯉魚,壹般1.5公斤,大可二、三公斤。據傳古時天橋每年捕魚可獲萬斤。自明代以來,黃河鯉魚被列為貢品。清代詩文曾有“水產能充土貢饒,鯉魚冬日出天橋”之句。

臺蘑

五臺山的五座山頂生產的蘑菇國產地而得名為“臺蘑”。它在山珍之中與張家口加工廠的“口蘑”壹樣馳名中外。臺蘑有香信、銀盤兩個品種。雨後,在濕潤而涼爽的空氣中叢生簇長的臺蘑,菌蓋傘形,菌肉細嫩,白生生的,散發著深深的清香味兒。臺蘑曬幹後則由白變黃。由於臺蘑肉體肥實,菌蓋、肉質肥嫩,油性大,營養價值高,不論幹鮮烹飪,都別有風味。入筵席串湯可解肉膩、舒腸胃。素食可解饞、治病、長壽,是五臺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臺蘑的優點,清香味兒連東北“三大蘑”,福建大紅菇和戈壁灘上的阿魏蘑都難於比擬。當地群眾有“壹家喝其湯,十家聞其香”的說法。

同川梨

同川梨主要有黃梨、夏梨、油梨三個品種。產地:山西原平市同川。黃梨和夏梨具有皮薄質細、核小汁多、味道濃香和顏色鮮黃的優點,含裏在7-13%之間,含酸量在0.1-1%之間。油梨果實扁圓形,平均呆生三兩左右,外形美觀,果面黃綠,向陽面有時帶有紅暈,貯藏後變為黃色,甜而微酸,稍有香味。這三種梨都可壹直儲存到第二年梨化開,消耗量只有14-15%。故有“金瓜”之稱,古代為上貢之品。

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五臺山人春節期間的主要食品之壹。每年年關,家家制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五臺人便創制了壹種粗糧細作的食品。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

應州牛腰

雁門關外的應縣城內,不僅有壹座馳名中外的應州木塔,而且還有壹種名叫牛腰的傳統食品,頗負盛名。應縣在唐五代以後壹度成為北方的經濟、軍事重鎮,遼金時期屬西京道,經濟十分繁榮。後幾經戰亂,逐年荒涼雕敝。但到清代中期,這裏經濟又有了起色。當時應縣是北方省區佛教徒到佛教聖地五臺山朝聖的必經之地,且過往遊客、商人甚多。起初當地有麻花、黃糕、面餅幾樣食品,飯館生意十分清淡。當時應縣城內有個叫於義的飯店掌櫃,因生意不景氣,非常著急。壹天他做面餅時,由於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來,做成了面團,但和起來,無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試著捏成小餅放入炸麻花的油鍋裏炸制,撈出壹吃,味道甜潤,越嚼越香,而且顏色很象煮熟的牛腰。於是他試著又做成牛腰形狀,壹起炸好,端給客人們品嘗,立刻受到人們的好評。從此於義就專門做起了這種食品,他的飯鋪也就因此興旺起來,其技藝也代代相傳至今。

羊雜割

雜割,為山西的壹種地方小吃。據傳,山西人吃雜割始於元朝,雜割壹名還是忽必烈之母所賜。元世祖忽必烈由晉地入中原,路經曲沃縣時,其母莊聖太後染疾,曲沃名醫許國楨為其診治痊愈,成為忽必烈之母的寵信禦醫。許母韓氏善主廚,隨其子侍奉莊聖太後。韓氏見蒙古人吃羊肉,棄下水甚感可惜,即將羊下水拾回洗凈,煮熟,配以大蔥、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後品嘗後,贊譽不止,即賜名“羊雜酪”。從此逐漸流傳,成為民間風味小吃。羊雜割在山西不同地區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雜割(曲沃)講求水熬煮,原汁原湯,湯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對湯四步程序,工藝精細;中路(太原)雜割料全,熬煮、對湯時均加了蔥、姜、香菜澄,還有的加粉條、豆腐,另有壹番風味;北路(大同)雜割的吃法和制法均顯得粗獷,大鍋置火上,連湯帶料壹鍋燴煮,隨食隨留,不拘形式。

燒麥

燒麥是晉南地區傳統名食,形如石榴,潔白晶瑩,餡多皮薄,清香可口。早在乾隆三年,浮山縣北井裏村王氏,就在北京前門外的鮮魚口開了個浮山燒麥館,並制作炸三角和各種名菜。某年除夕之夜,乾隆從通州私訪歸來,到浮山燒麥館吃燒麥。這裏的燒麥餡軟而噴香、油而不膩,潔白晶瑩,如玉石榴壹般。乾隆食後贊不絕口,回宮後親筆寫了“都壹處”三個大字,命人制成牌匾送往浮山燒麥館。從此燒麥館名聲大振,身價倍增。

豆沙糕

豆沙糕創制於清末,由豌豆、梔子、柿餅制成。相傳當年太平天國義軍攻克河南濟源後,招募當地青壯年入伍,率兵北上攻占了晉城、長治等地,繼續向晉南挺進。部隊駐紮曲沃時,壹些濟源籍傷殘士兵看到曲沃地肥景美,市井繁榮,便不思故鄉,留居曲沃,為謀生而經營起豆沙糕生意。到了民國年間,豆沙糕擔攤比比皆是,成為獨具風味的地方小吃。他們還編了口頭禪:“來到曲沃縣,住在大東關,抄弄壹副擔,賺點豆沙錢。”經營豆沙糕,既不占地盤又不需開門鋪,原料易取,薄利多銷。

老勁子麻花

明末清初,永濟縣張營鄉的永寧村,有個姓陳的人,自制麻花出售,遠近聞名,人們稱他的麻花為“老勁子麻花”。原來老勁子家很富有,由於他重名輕利,賣了數十年麻花,把家當給賣窮了。他制作的麻花根大股勻,酥脆味美,價格又便宜,零吃的人很多。他每天擔上兩個大攬筐,走村串巷沿街叫賣。壹天,碰著兩個衙門的公差,要把他的麻花全買下。老勁子說:“我要賣給家家戶戶眾人吃,不能讓妳們獨享。”公差生氣了,將他的攬筐壹腳踢翻,把麻花摔碎。老勁子便叫來壹夥人把麻花全吃了。公差見大家吃後不要錢,很納悶,就把這事報給縣官,縣官聽後說:“此人重名輕利,就不用管他了。”當地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話:“老勁子的麻花,彥子的紅白戲,誰吃誰看誰喜歡”。老勁子麻花的制作技藝經代代改進,質量不斷提高,已成為永濟的獨特食品之壹。

稷山麻花

稷山麻花是運城的傳統風味小吃。據傳,麻花原是宮廷食品,傳至民間時成為兩股面粘在壹起的形狀,現在洪洞壹帶還可見到這種食品。清乾隆年間,翟店鎮西位村的壹位商人把它帶回家鄉運城,制作出售,食者甚多。後來,這位商人不斷改進制作技術,將麻花由兩股改成三股,然後擰成炸制,呈金黃色細絲花紋狀。目前,稷山麻花已進入北京、深圳、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銷售,頗受歡迎。

解州羊肉泡饃

解州關帝廟聞名全國,解州的四大名吃——羊肉泡饃、黍面油糕、炒面油茶、豬油蔥花扯面也名傳四方。而這四大名吃中,又以羊肉泡饃最為著名。 解州羊肉泡饃選料上乘,作料齊全,工藝獨特精細,湯汁新鮮,味美可口,因而它“看著美,吃著香”,受到四方客人的稱贊。有詩雲:“原湯優汁味鮮美,去寒暖胃添精神。夏天吃了防胃寒,冬天吃了暖全身。”據說,當年慈禧太後西去長安,聽說解州羊肉泡饃很有名氣,就派專使到解州為其取之。

晉南醪糟

晉南醪糟聞名遐邇,最早出現在霍山南麓洪洞城的小吃攤上,距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每年農歷三月十八廟會,來此觀光的遊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解渴生津的醪糟便應運而生。洪洞醪糟之所以有名,是由於它使用的霍泉水和此水灌溉生長的糯米,還因為用獨特的竈具與奇特的釀制方法。烹制洪洞醪糟,需先制作壹個特別的風匣爐,狀如打鐵爐,爐口直徑26厘米左右,通爐膛前方,焊接壹節長約33厘米,前細後粗直徑3.3厘米的鐵皮煙管,另外還需壹個大的黃銅瓢。用獨特的原料和竈具烹制的洪洞醪糟,色純味正,清香悠長。 經過百余年的發展,洪洞醪糟已有藕粉醪糟、清湯醪糟、蛋花醪糟、桂圓醪糟、三仙醪糟等十余個品種,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壹種大眾化羹湯。

“三倒手”硬面饃

相傳光緒26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倉皇西逃,行至臨晉縣城,已饑餓難奈。適逢謝氏壹家“三倒手”饃鋪的硬面饃剛出籠,慈禧嘗後,連聲稱贊味道好。到長安後,仍向往“三倒手”饃,便將之列為貢品享用。從此,“三倒手”美名遠揚。“三倒手”硬面饃制作工藝復雜,系手工操作,經過3次倒手,使面粉充分發酵,因而達到了層次分明,圓潤飽滿,入口醇馨,味美香甜的上佳效果。 “昔日慈禧用膳畢列為貢品,今朝人們食用後無不贊賞”這幅對聯貼在運城市區南環西路個體工商戶謝斌祖傳“三倒手”的門前,昔日的貢品已經走入百姓人家的生活中,它的味美、口醇、色香正將“三倒手”硬面饃推向更高壹層的名吃空間。

  • 上一篇:藝考播音主持女生穿什麽衣服面試
  • 下一篇:如何有效管理團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