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縣是“洮岷花兒”的發祥地、“中國花兒之鄉”、“中國當歸之鄉”、“中國洮硯之鄉”和“聯合國民歌考察基地”。洮岷花兒、洮硯加工制作技藝、巴當舞先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洮岷花兒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華龍硯”經世界紀錄協會認證為世界最大洮硯。
二郎山花兒會
“花兒”是流傳在中國西北部甘、青、寧三省(區)的漢、回、藏、東鄉、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等民族中***創***享的民歌。因歌詞中把女性比喻為花朵而得名。“花兒”用漢語演唱,音樂上受羌、藏、漢、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傳統音樂的影響。它是當地民眾的口頭音樂表達,在民間傳承演唱了500多年。在我國西北地區具有影響的“花兒會”有蓮花山花兒會、松鳴巖花兒會和二郎山花兒會。岷縣花兒被聯合國社教文衛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剪紙窗花
岷縣的剪紙藝術源遠流長,岷縣農村多是大方窗,有些殷實人家是“虎張口”的窗子,其上是正方形的窗格。貼窗花時,最上面壹排空格留煙眼兒,貼“軲轆貫錢”、“對口空心花卉”、“空心花團”等。整個窗空四邊是“角雲兒”,斜角配方。每個窗格子上,都要按不同的色彩,對稱配搭。窗花有各種花卉、十二生肖、人物傳奇如《白蛇傳》、《二十四孝》、《孫悟空大鬧天宮》、《黛玉葬花》、《武松打虎》等。讓巴掌大的方塊上,展現出大千世界的畫面來。其誇張、簡約的風格,讓人回味無窮,浮想聯翩。
岷縣巴當舞
巴當舞是漢族群眾口唱古羌語(部分衍化為藏語)、手搖巴當鼓列隊踏步而進行的壹種古老而神秘的民間舞蹈。其歷史淵源,最初來自古羌族的“祭山會”,是“祭山會”中最原始、最尊貴的禮儀。巴當舞中的巴當,是壹種用鹿皮或羊皮加工的兩面手搖鼓。巴當每年只在春節期間(初六至初十)舞蹈時使用,其余時間懸掛在廂房墻壁,不得隨意敲動,不然驚動山神降禍於人間。
在巴當舞中,最關鍵的人物是春巴。春巴就是經過專門訓練的領舞者,也是繼承者和傳承者。每適春節,從正月初六開始,岷縣中寨、小寨、堡子等鄉村的村民圍在打麥場上,點燃篝火,跳起歡快的巴當舞。巴當舞演唱曲調漢、藏語夾雜,形成了濃郁地域風格和多民族特色。
洮硯制作技藝
洮硯,全稱洮河綠石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壹,始於唐而盛於宋,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洮硯以產於中國西北部黃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硯材主要產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洮硯鄉境內的喇嘛崖、水泉崖、納兒、卡日山、紮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縣古為洮州轄區,故全名稱洮河綠石硯。洮河石用以制硯,貯水不耗,歷寒不冰,澀不留筆,滑不拒墨,且硬度適中,具有發墨快,研墨細,不損筆,揮灑自如,濃淡相宜等優點。洮硯石色以青綠為主,尤以“黃標帶綠波”為貴,制作過程較為復雜,主要工序有采石、選料、下料、設計、制坯、開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硯雕刻技法分為兩路。東路派以雕龍為主,主要是岷縣的堡子、維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鳥為主,分布在岷縣及周邊地區。岷縣堡子、維新的工匠熔兩派技藝為壹爐,享有盛名。洮硯雕刻技法還滲合玉雕、牙雕的圓雕技法,磚雕、石雕的深淺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藝上鏤空懸雕,遊龍飛鳳,更勝端硯、歙硯壹籌,有“洮州石貴雙照壁,端州歙州無此色”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