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中國少數民族之壹。現有2545059人,其中貴州省有200多萬人,占布依族人口的95%以上。主要聚居在黔南和黔西南兩個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貴州的都勻、獨山、平塘、鎮寧等10個縣(市)。其余散居於雲南、四川、廣西等省(區)。
布依族地區山青水秀,自然風光多姿多彩。著名的黃果樹瀑布、貴陽花溪、安順“龍宮”溶洞、盤江鐵索橋等十幾處旅遊景點,每年迎接成千上萬的遊客。除旅遊資源外,野生動植物資源及礦產資源也很豐富。
布依族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的歷史較為悠久。紅水河流域還是中國最重要的林區之壹。
布依族是雲貴高原東南部的土著居民,早在石器時代就在這裏勞動生息。布依族與古代的“僚”、“百越”、“百濮”有淵源關系。唐代史稱“西南蠻”,宋元以後稱“蕃”、“仲家蠻”,明、清稱“仲蠻”,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布依族。
布依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20世紀50年代創制了布依文,但未能普遍推廣,現在通用漢文的較多。
布依族人民自宋代起,歷朝都有反抗封建統治階級剝削壓迫的農民起義鬥爭,在近代史上,又進行過反對外國教會,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及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是壹個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民族。
山傍水石板房
布依族居住的顯著特點是依山傍水聚族而居。民居多為幹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面是樓,後半部背面看是平房)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而且還有可壹層層揭開的薄厚基本均勻的平整的大石板,這種薄片石來源於水成頁巖。當地布依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壹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墻,墻可壘至五六米高;以石板蓋頂,鋪成整齊的菱形或隨料鋪成鱗紋,石頭民居不僅不透風雨,而且古樸美觀,屋頂舉重若輕,安居而不壓抑。總之,除檀條椽子是木料外,其余全是石料,甚至家庭日常用的桌、凳、竈、缽、碓、磨、槽、缸、盆等,都是石頭鑿的。壹切都樸實淳厚。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防火,只是采光較差。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縣府所在地城關鎮,絕大多數房屋都是石頭建造,三四層的石樓就有幾十棟。由於石料是淺灰白色,加工後更顯晶潔,所以白天看鎮寧,銀光閃爍;月夜看鎮寧,凝霜蓋雪。為此,古有“銀鎮寧”、俗有“銀色鎮寧”之美譽。該鎮的石建築,歷史悠久的已有600多年的風雨歷程,所以既堪稱為凝固的音樂,又可當作不朽的史詩。
布依族建造房屋有很多講究。首先要請陰陽先生看“風水”,選擇依山傍水處作宅基,不僅要背靠青山,而且要面朝碧峰。靠山最好是“臥獅拱衛”、“青龍環護”、“貴人座騎”等山勢;向山要選“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形態。好在布依族地區多為石灰巖山地,這種蒼山翠嶺並不難尋。起房造屋要選吉日,吉日前壹個月請木匠破料做房架。豎房架的吉日要供祭魯班師傅。房架豎好,嶽父家送來大梁,大梁上拴有紅綢紮的大花朵,並有樂隊和舞獅隊鳴鞭炮伴送。上梁時又要舉行歌舞祭禮和宴飲。最後是接祖宗牌位和竈神(炭火)到新居。建新房的整個過程,在布依族村寨裏都充滿喜慶與互助的氣氛。
蠟染工藝負盛名。
布依族的蠟染久負盛名。早在宋代就有貴州惠水特產蠟染布的記載。清代史書上所說的“青花布”,就是蠟染布。布依族姑娘從十二三歲起,便開始跟母親學習蠟染技術。先把蜜蠟加熱熔為蠟汁,然後用三角形的銅制蠟刀蘸蠟汁,在自織的白布上精心描繪各種漂亮生動的圖案,再放入藍靛缸中漬染成藍色或淺藍色,最後將布入鍋煮掉蜜蠟,撈出後到河水中反復蕩滌,晾幹,就成獨具特色的蠟染工藝品。
做成的蠟染布料,圖案豐厚樸實,繪畫活潑豪放,並呈現出獨有的龜紋(亦稱小波紋),具有機器所不能代替的藝術效果。
不同地區的蠟染藝術有不同的風格:有的愛以花、鳥、蟲、魚作蠟染圖案,構圖大膽,形象生動;有的卻以結構嚴謹、線條細膩為特點;有的取材於龍爪花和茨藜花,色調粗獷明快……蠟染藝術不僅美化了人們的生活,也豐富了中外婦女的衣著。
近20多年貴州還建了些蠟染廠,有專門的美工設計師創作繪制出新的圖案。各種人物、動物的形象更為豐富,而且色彩也趨於多樣化。
蠟染布多作婦女頭巾、衣裙、圍腰及被面、門簾、窗簾之用。有些工藝水平較高,圖案非常新奇精美的,也被當作藝術壁掛來裝飾居室客廳及賓館飯店。布依族婦女還在蠟染衣裙上再加刺繡,更加風采迷人。
除蠟染之外,布依族民間傳統工藝還有紮染、織錦、刺繡、木雕、石雕、竹編等。
布依族家庭都是分居另住的。但盡管兄弟分居,在分配財產時,要留給父母養老田,由兄弟輪流耕種。父母去世後,養老田轉為上墳田,供清明時節掃墓之用。使子孫後代永遠銘記長輩們的諄諄囑托和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