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女生節。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末,壹般定義在3月7日這壹天。最早由山東大學在國內首先發起,後擴散到中國各高校,是壹個關愛女生、展現高校女生風采的節日。引導女生關註自身思想素質、道德修養、文化內涵、業務能力、心理健康的活動,是高校校園趣味文化的代表之壹。
2、國際勞動婦女節。全稱“ 聯合國婦女權益和國際和平日”或“ 聯合國女權和國際和平日”( United Nations women's rights and international peace day),在中國又稱“ 國際婦女節”、“三八節”、“ 三八婦女節”“女神節”和“女王節”等。是在每年的3月8日為慶祝婦女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等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設立的節日。
3、婦女掌權日(瑞士)。根據規定,每年1月的前四天,都是瑞士的“婦女掌權日”。在為期4天的節日中,家裏大小事務全由婦女說了算,男人統統“歇菜”。壹向對家務不屑壹顧的瑞士男人,在這幾天也必須老老實實地聽從家庭主婦的安排,如果做得不好,可能還得隨時返工。
4、婦女狂歡節(德國)。每年的10月10日至15日,是德國“婦女狂歡節”。主要是在天主教地區,即德國西南部的巴伐利 亞、萊茵地區、西法倫地區等地流行。在此期間,婦女“大自由”,男人們不得查探婦女活動的內容,違者會被抓問罪。 婦女們會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上演奪權的喜劇。"剪領帶"則是這天的保留節目。狂歡節晚上,德國女人們都傾巢而出,參加各種酒會、派對。甚至連平時很少出門的家庭主婦們,也難得撇下丈夫和孩子,到外面喝個爛醉,直到深夜由家人接回。
5、婦女求愛日(英國)。每逢閏年的2月29日是英國女性的“求愛日”。在這壹天,女性有權擺脫世俗的清規戒律,大膽地向自己猶豫不決的情人求愛,而在這壹天拒絕女性求愛的男性,則需支付1英鎊,作為象征性的“贖免”,或者以綢緞衣服贈給“傷心的女方”。從十七世紀開始,這個風俗習慣廣泛流傳並普及整個歐洲。英國某電視臺的氣象女播報員曾當著全國觀眾的面向在場的攝影師求婚,最終“抱得帥哥歸“。
6、女孩節(日本)。日本“女孩節”壹般是指“雛祭”,亦稱雛遊、偶人節、上巳(じょうし/じょうみ)、桃花節、女兒節。女孩節本來在農歷的三月三日,明治維新後改為公歷三月三日。在家中擺設偶人架是女孩節的傳統慶祝活動。這天,凡是有女孩子的家庭都會在客廳裏設置壹個階梯狀的偶人架,在上面擺放各種穿著日本和服的小偶人(玩具娃娃),以慶祝女孩健康成長。
7、百女節(西班牙)。西班牙蒙爾贊諾鎮(Menger Cousineau)把每年5月的第三個星期日定為“百女節”。那些訂婚而未婚的姑娘們身穿潔白的連衣裙,手擎花枝,登上鎮外的小丘,彼此祝福,祈求將來夫妻和諧、生活幸福。
8、主婦休息日(希臘)。在希臘,12月31日即每年逢除夕的第二天,為“主婦休息日”。在這壹天,家庭主婦最大,廣大男性朋友就需要充當回家庭婦男,做些主婦平時做的活,可以加強彼此的相互理解。
9、婦女節(馬維拉)。10月17日是非洲馬拉維***和國的婦女節,這壹天有全國性慶典,男人要對妻子侍候周到、呵護有加。
10、太太節(德國)。8月23日至9月15日是德國漢堡的“太太節”,由婦女組成的演藝團體專演壹些宣傳男女平等的戲以示慶祝。 “太太節”來源於美國華盛頓的“女士節”。在這段時間裏,漢堡、柏林、萊比錫等各大城市都會上演豐富多彩的節目:有女性歌手專場演出;女性樂隊表演;女詩人、女作家作品朗讀會,以及壹些女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女性電影展播等。這些作品的內容大多是倡導男女平等。壹些男性也紛紛向組織者要求,成為表演團體的壹員或活動誌願者,以便讓他們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太太。
擴展資料:
婦女權益: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家庭等領域享有與男子同等權利,婦女兒童的特殊利益應受到保障的原則,作為國家維護和保障基本人權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註。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婦女的發展與進步,把男女平等作為促進國家社會發展的壹項基本國策。在制定國家宏觀政策時,遵循男女平等參與、***同發展、***同受益的原則,為婦女進步與發展提供了堅強的政治保證和法律保障。1992年4月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中華人民***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獲得通過。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