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幫我簡述壹下這兩題的答案:1簡述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化特征。 2中國古代繪畫的美學原則是:

幫我簡述壹下這兩題的答案:1簡述中國傳統文學的文化特征。 2中國古代繪畫的美學原則是:

中國古代文學的文化特征有:

(1)關註現實的理性精神:就是所謂現實主義或批判現實主義,很少非理性的情緒化因素參與寫作。中國古代的文學發展本來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雙管齊下的,比如在先秦時期有現實主義的《詩經》和浪漫主義的《楚辭》(主要是屈原),到封建社會的前期有現實主義的《 孔雀東南飛》、浪漫主義的《搜神記》等;但到了封建社會的中晚期,推崇理性主義的文學風格漸漸占據上風,除了盛唐的詩人李白和明末清初的吳承恩及其《西遊記》外,很難再出現偉大的浪漫主義作品。而理性主義卻成為主流,比如詩歌中的杜甫、辛棄疾,散文中的韓愈、柳宗元、宋濂,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還包括晚晴的四大譴責小說,都是理性主義的。這種觀點其實與宋明時期推崇理學有莫大的關系。它們主要反映的是社會的現狀及當時的社會矛盾,很少表達個人的思想情感或憎惡,從作品中很難看出作者本人的性格特點及精神狀態,這是理性主義的特征。

(2)“文以載道”:就是說文學充當弘揚社會正義和道德良俗的工具,文學被賦予了教化的作用。這個觀點首次由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提出,針對當時文壇的普遍存在的無病呻吟的做法,他提出文學要反映個人的社會理想,主要是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文學要言之有物。這和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和我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觀點不謀而合。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和動物寓言,記憶幾乎所有的明清小說,幾乎都包含了文以載道的主題。

(3)中和之美:就是講文學要表達中庸之道,不溫不火,不過激。這是由兩個方面決定的:(1)封建社會占統治地位的儒家哲學,儒家哲學強調中庸,反映在文學裏就是中和。(2)統治階級的高度壓迫。殘酷的封建統治不僅剝削人們的財產,而且剝削人們的思想自由,在統治階級的壓迫下,文人學者不得不使用“春秋筆法”,只能在文字裏暗含褒貶而不能大膽諷刺。比如說晚晴大興文字獄,導致學術界萬馬齊喑,而且像蒲松齡,吳敬梓等文人不得不只能采取委婉的方式批判現實。典型的是杜甫的詩歌,充滿正氣,筆調中和;還有明朝的三大文學家宋濂,劉基,高啟,都是地地道道的“禦用學者”。

(4)寫意手法:就是主張傳神而非寫實。這本來是中國畫的繪畫技法,當然在文學裏也有對應的體現,尤其是在散文和詩歌領域。在中國的詩歌中擁有十分豐富的意象,這本來就是寫意手法的壹種表現;抒情詩的比重很高,而寫景詩歌的內容都牽扯到情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散文領域中,抒情散文占據了主要部分,寫景散文中又必不可少抒情的部分,所以寫意手法在中國古代文學中是很明顯的特征。比如李商隱的“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就是典型的寫意詩歌。範仲淹的《登嶽陽樓記》,蘇軾的《赤壁賦》都是寫意風格濃厚的文學作品。

中國古代繪畫的美學原則是:

(1)以大觀小:註重細節的描摹並予以藝術的誇張。中國古代的花鳥蟲魚畫如此之多,就是得益於以大觀小的藝術原則。

(2)散點透視:全方位的描寫,縱深的描寫,立體化的描寫。主要就是體現在風景畫及風俗畫上,比如《清明上河圖》的全景式的描寫,這種全方位的俯瞰超出了人的視覺限制和視覺特點,全畫的每壹個地方但是人的視力的焦點。它不符合物理規律,但是達到了藝術上的成功。

(3)遺貌取神:就是寫意風格,重神似而輕描摹。通過對環境的總體渲染而不用專註於細節的描繪,達到“吳帶當風”的效果。比如齊白石的墨蝦圖,寥寥數筆,通過神似而畫出了蝦的身體動態及輕靈的姿態。

(4)筆情墨趣:這是中國畫最顯著的特點,因為中國古代的畫家都是文人知識分子,所以繪畫往往作為壹種閑情逸致,是文人的高雅情趣的反映。這主要體現在人文畫上。比如古代文人愛畫梅蘭竹菊四君子,愛畫雨打芭蕉,愛畫“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都是筆墨情趣的體現。

  • 上一篇:左派右派的名稱的由來
  • 下一篇:平順太行天路紅葉正濃,碾凹小山村金秋美如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