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無帽而有巾,人們用絲、麻制的巾來包頭或紮發髻,如今西南少數民族使用的“包頭巾”便是古代巾的遺留。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制成含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實際它便是我國最早的帽子。後來,四角帽逐漸改為向左右延伸出兩個長角,由此演變成烏紗帽。左右伸出的兩角在腦後交叉,又發展成武官的頭盔。
不僅中國有古老的帽子發展史,國外在古時也將帽子當作壹種權利與地位的象征。早期的羅馬,帽子是自由合法公民的標誌,奴隸們只能頭頂塊兒布來遮天度日。到了中世紀,帽子的等級觀念更是明晰:破產者戴黃色的帽子;國王戴金制皇冠;囚犯戴紙帽子;公民戴暗色的帽子等等。
如今的帽子少有等級的差別,但仍有職業的劃分。如律師帽、護士帽、軍帽、警帽、博士帽等。還有某些特制的帽子,如十八世紀的法國,壹名叫科來姆的廚師,為招攬顧客,在自己的頭上戴了頂高高的白帽,引得眾人的好奇,後來它就演變成了現在的“廚師帽”,而且帽子越高代表廚師的等級越高。
服飾是人形體的外延,包括衣、褲、裙、帽、襪、手套及各類服飾。它們壹同起著遮體禦寒、美化人體的作用。服飾又是壹種無聲的語言,它顯示著壹個人的個性、身份、涵養及其心理狀態等多種信息。服飾往往可以表現人格,壹個人穿戴什麽樣的服飾,直接關系到別人對其個人形象的評價。
當服飾與穿戴者的氣質、個性、身份、年齡、職業以及穿戴的環境、時間協調壹致時,就能真正達到美的境界。古希臘“和諧就是美”的美學觀點在服飾美中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服飾的美要達到和諧統壹的整體視覺效果,人們就應恪守服飾穿戴的基本原則。
(1)服飾穿戴選擇的基本原則
①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者所處的環境相協調。人置身於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場合時,就應該有不同的服飾穿戴,要註意所穿戴的服飾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比如,身居家中,可以穿隨意舒適的休閑服。辦公上班,則需身著端莊典雅的職業裝。出席婚禮,服飾的色彩可鮮亮點,而參加吊唁活動,則以凝重為宜。
②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者的社會角色相協調。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不同的社會角色必須有不同的社會行為規範,在服飾的穿戴方面自然也有規範。例如壹位女性,在家身為太大時可以自由穿戴;上街購物,作為顧客,不作精心修飾也無可厚非,然而作為“上班族”的壹員出現在工作場所,面對她的同事與上司時,就不能無所顧忌,隨心所欲了。總之,無論妳出現在哪裏,無論妳幹什麽,最好先弄明白自己扮演的角色是什麽,然後再考慮挑選壹套適合於這個角色的服飾來妝扮自己,這會使自己增強自信,更會使旁人對自己多幾分好感。
③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者的自身條件相協調。人們追求服飾美,就是要借服飾之美來裝扮人自身,即利用服飾的質地、色彩、圖案、造型和工藝等因素的變化引起他人的各種錯覺,從而美化自己。在了解服飾諸因素的同時,人們必須充分了解自身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揚長避短、揚己之美避己之醜的目的。比如,身材矮小者適宜穿著造型簡潔、色彩明快、小花型圖案的服飾。膚色偏黃者,最好不要選與膚色相近的或較深暗的服色,如棕色、土黃、深灰、藍紫色等,它們容易使人顯得缺乏生機。“V”型夾克衫較適合雙肩過窄的男性穿著,而“H”型套裙對腰粗腹大的女性來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④服飾的選擇要與穿戴的時節相協調。註重了環境、場合、社會角色和自身條件而不顧時節變化的服飾穿戴,自然也是不可取的。比如,寒風凜凜中身穿壹條超短“迷妳”裙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比較理想的穿戴,不僅要考慮到服飾的保暖性和透氣性,而且在其色彩的選擇上也應註意與季節相適宜。如春秋季宜選穿中淺色調的服飾,如駝色、棕色、淺灰色等,冬季服飾色調以偏深色為宜,如咖啡、藏青、深褐等色;夏裝可選絲棉織物,色調以淡雅為宜。
以上是服飾穿戴最基本的原則。除此之外,還應特別註意保持服飾的清潔與整齊。
(2)男士著裝禮儀
男士的穿著不求華麗、鮮艷,衣著不宜有過多的色彩變化,大致以不超過三色為首要原則。
①帽子與手套。在室內的交際場合不能戴帽子和手套,與人握手時,如戴著手套則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向人致意時,應把帽子取下,以示對他人的尊重。
②衣褲。各式外衣、牛仔褲等日常穿著的服裝均為便裝,適合壹般場合穿,而參加正式、隆重、嚴肅的典禮或儀式,則應當穿著禮服或深色西裝。
西裝被認作男士的臉面,要讓它增彩生色的話,有“八忌”需多多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