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帽子
據史書《玉篇》記載: “巾,佩巾也。
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
”由此可見,巾原是勞動時圍在頸部擦汗用的布。
由於自然界中風沙、酷熱,寒流對人類的襲擊,人們將巾從頸部逐漸裹到了頭上。
在保暖、防暑,擋風,避雨,護頭等實用功能的基礎上,逐漸演變成為帽子的形式。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帽子逐漸具有裝飾人體的美觀功能。
在歷代服飾的演變中,衣冠配套構成了中國傳統衣著風尚的壹大特點。
二、歷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著端莊體面的成語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強調了“冠”在服飾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謂的“冠冕”是指我國古代帝王,官吏們戴的禮帽。
古代的冠並不象今天的帽子,將頭頂全郎蓋住,它只有狹窄的冠梁,遮住頭頂的壹部分,兩旁用絲線系在領下,並打結固定住。
古代的男子,從二十歲起就開始戴冠,戴冠時,要首先舉行矗冠禮”,以表示成年的開始。
“冕”的出現要早於“冠”。
“冕”的頂部,有壹塊長形冕板,前低後高,稱作“冕”,表示恭敬。
冕的前沿,壹般用彩線穿成若幹串珠玉,名叫“冕旒”。
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視。
冕旒的數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區別貴賤尊卑的標誌。
冕冠的兩旁,各有壹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於發髻相系。
另在兩耳之處,各垂壹顆珠寶遮耳,稱為“充耳”。
表示不聽信讒言。
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們參加重大祭祀典禮時所用的冠帽。
除此之外,在皇子繼位時,也要進行加冕(見圖l—1)。
現在人們的衣著習慣,以脫帽表示禮貌。
而在我國古代,脫帽則是無禮冒犯的舉動。
“脫帽露頂王公前”,這在當時是很失體統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服飾配套。
在歷代的禮制中就講究壹個人的衣帽要整齊,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說,壹個人身上穿的和頭上戴的都要搭配合體,特別是對頭上戴的“冠”非常重視,把“冠”放在服飾中的首位,認為“冠”可以顯示壹個人的精神氣質。
在千姿百態的服飾中,如果忽視帽子的配套,那麽,即使址精關絕倫的服裝,也會黯然失色。
因此,在服飾結構上,衣冠壹體,不可分割,已構成我國傳統的服飾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