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麽教案應該怎麽寫才合適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小班語言優質課教案《鬧元宵》含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幼兒園小班語言優質課教案《鬧元宵》含反思 篇1活動目標:
1、了解元宵節,理解兒歌意思,學習完整地朗誦兒歌。
2、體驗節日的快樂氛圍。
3、理解詩歌內容,初步學習有節奏地完整朗誦詩歌。
4、能通過表情、動作表現詩歌內容嘗試仿編詩歌的最後壹句。
活動準備:
油泥、玩具小碗、根據兒歌內容繪制的圖標。
活動過程:
1、老師演示搓元宵,談話導入元宵節。
老師:老師拿的是什麽?變變變,我用油泥變出了什麽?
壹碗香噴噴的元宵來啦!元宵節裏人們都要吃甜甜糯糯的元宵。元宵節馬上就要到了。是哪壹天呢?
2、學習兒歌。
老師示範朗誦兒歌《鬧元宵》。
3、理解兒歌意思老師:正月十五那天是什麽節日?
4、看圖標跟念兒歌。
分析理解“團團圓圓”、“鬧元宵”的意義。
老師:誰知道“團團圓圓”是什麽意思?(家裏人都來了,很多親戚朋友在壹起。)兒歌叫《鬧元宵》,為什麽要說“鬧”?(人很多,大家在壹起很熱鬧、很開心。)
5、完整朗誦兒歌。
幼兒完整學習,朗誦兒歌2、3遍。
附:兒歌《鬧元宵》
月亮走,我也走,月亮圓,人團圓,團團圓圓元宵節。
幼兒園小班語言優質課教案《鬧元宵》含反思 篇2活動目標:
1.知道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進壹步了解元宵節的習俗。(難點)
2.能運用揉,搓,團圓,包餡等技能做元宵。(重點)
3.品嘗元宵的不同味道,體驗勞動的快樂。
4.感受到節日的快樂。
5.體驗明顯的季節特征。
活動準備:
1.有關元宵節的錄像。
2.黑芝麻,豆沙,五仁,不同口味的熟元宵。
3.花燈。
4.黑芝麻,豆沙,五仁餡若幹分別盛在小碗內。和好的糯米粉並分成小團,幹糯米粉
5.碗,勺子,抹布,塑料臺布,盛元宵的容器。
6.歡快的慶新年樂曲。
活動過程:
壹、觀看“元宵節”錄像,並引出主題。
1.師:小朋友們從錄像中看到了什麽?幼:(吃元宵,看花燈,猜燈謎,放煙花)引出元宵節的習俗。
二、學做元宵。
1.師:小朋友們吃過元宵嗎?幼:吃過。師:吃過什麽餡的呢?幼:有五仁,豆沙,黑芝麻,花生等,小朋友們真厲害吃過這麽多口味的。那大家壹起來看看老師這有什麽口味的元宵,請小朋友來嘗壹嘗(幼兒挨個品嘗不同口味的元宵,並說出它的口味)。
2.師:院校是什麽形狀的啊?幼:圓形的。師:妳們想不想自己來動手做元宵呢?幼:想
3.認知做元宵的原料--和好的糯米粉團,幹糯米粉,黑芝麻,豆沙,五仁餡。
4.觀察教師做元宵:現將小團的糯米粉揉壹揉,搓壹搓,團圓,再挖坑,然後把餡放在中央並包起來,最後再把它團圓。
5.讓幼兒自己動手做元宵,根據教師講解的做元宵時的重要細節:揉,搓,團圓,挖坑,包餡。並根據自己的口味選擇餡料,最後將做好的元宵整齊的排列在容器中。
小結:讓幼兒了解元宵的形狀,顏色及不同口味的元宵,同時能運用揉,搓,團圓,挖坑,包餡等技能制作元宵。
小百科: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壹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壹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幼兒園小班語言優質課教案《鬧元宵》含反思 篇3活動目標:
1、樂於參與遊戲,體驗“元宵燈會”遊戲活動的樂趣。
2、通過律動和打擊樂器感應樂曲的拍子和重音。
3、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欣賞各式各樣花燈並創造性地運用肢體動作表現花燈的造型。
4、讓學生了解節日的習俗。
5、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時間。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看過有關元宵燈會的錄像、圖片。
2、打擊樂器(大鼓、小鼓、吊鑔、鼓棒)、呼啦圈、打棒、故事掛圖等。
活動過程:
壹、故事引導
“寶寶和爸爸媽媽吃完元宵後,就和爸爸媽媽壹起去看元宵燈會。哇!好多燈籠啊!都有些什麽燈籠?幼兒觀察圖片,說出自己看到的龍燈、金魚燈籠、火箭燈籠等,寶寶看得眼花繚亂。”
二、習俗活動:認識元宵節和花燈(觀看VCD花燈造型)
為什麽會有那麽多的燈籠呢?哦,原來是過元宵節啦!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或“燈節”,在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它是整個春節節慶活動的最後壹個高潮,家家戶戶都熱鬧慶祝。元宵節的夜晚,小朋友手提燈籠在外面遊玩,全國各地也會組織各種活動……(如果提供有關元宵節的視頻給幼兒觀賞,效果會更好)
三、肢體花燈造型
妳們今年元宵節看到花燈嗎?妳們在哪看到花燈呢?(萬綠園)妳們見過什麽樣的花燈?能與妳的朋友壹起做出花燈造型嗎?
1、老師敲鼓(可嘗試放音樂),鼓勵幼兒嘗試隨拍子的快慢以及各種步伐行進。
2、幼兒聽音律動,創編單人、雙人或多人壹組,變化各種花燈的造型。
(1)單人遊戲。
幼兒聽音走壹種步伐,聽吊鑔壹聲變壹種花燈造型,二聲變兩種造型,多聲變多種造型。
(2)雙人遊戲。
幼兒雙人聽音走另壹種步伐,聽吊鑔壹聲變壹種花燈造型,二聲變兩種造型。
(3)多人遊戲。
幼兒多人組合聽音變步伐,聽吊鑔壹聲變壹種花燈造型,二聲變兩種造型。
四、感應拍子和重音
1、欣賞中國民間音樂(元宵燈會)
這麽熱鬧的元宵燈會,還有壹首好聽音樂,我們壹起聽聽《元宵燈會》。
(1)肢體樂器(坐地)
聽音樂的拍子:拍腿(每次重音後換另個地方感應拍子,拍頭,肩,臉等)
重音時拍地板。(口唱:準備好)
(2)欣賞後提問:聽了這首樂曲有什麽感覺?這首樂曲有什麽變化?
(3)引導幼兒認識重音:和前面的音不壹樣,聲音中敲得響的那個音,叫重音。
(4)感應重音
2、律動遊戲:跳呼啦圈擺造型
(1)老師示範遊戲,並介紹規則。
(2)分組拿圈。
(3)聽音樂,集體遊戲。
3、大型打擊樂器
(1)推出大鼓。
(2)教師示範。
(3)分組拿鼓棒
(4)練習互敲鼓棒
(5)配樂演奏
調孩子分四組,輪流當小組長(組長的任務是帶領組員走不壹樣的步伐)。
小百科: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演化為“元宵節”。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壹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在國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