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對於醬油的熱愛與講究從它的釀造就已經開始了
有酒曲才能釀酒,有璜才能釀豉油
夠鐘收成時,將管子穿過表面厚厚壹層面豉,至缸底抽取豉油,廣東人將此步驟融入豉油的命名裏:生抽、老抽、頭抽…第壹造抽提的醬油,是鮮味最足的頭抽,豉香噴噴,像剛開瓶的紅酒。
取完頭抽,人們往面豉繼續註入鹽水,生曬,發酵,過了100天收成的豉油就是二抽,又叫“金標”,再次循環獲取的豉油是三抽,即是“銀標”,整個豉油釀制像燉雞湯,頭啖湯最鮮美,二抽、三抽像繼續加水燉的雞湯,鮮味遞減。
豉油和粵菜相輔相成
粵菜對味道的追求境界是“和味”,壹口菜,可能起起伏伏嘗到甜酸苦辣酸,亦有可能各種味道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形成層次豐富、令人難忘的復合美味。
其中,豉油可以通過和其他醬料、食材的搭配,生成和味。
粵菜酒家蒸魚,絕對不是直接淋瓶裝豉油,《特級校對陳家廚房》真實披露:酒家做蒸魚豉油,先把鯪魚骨加冬菇腳、紅蘿蔔和香菜頭,慢火熬出濃湯,濾去渣,再加老抽、生抽、蠔油、味精和糖,再煮沸而成,再講究壹點,用江瑤柱煎水來煮。
看吧,即便魚用對了,蒸的方法和溫度也對了,如果那點提鮮的豉油不夠深度,蒸魚的味道還是不盡人意。
煲仔飯上桌淋的幾圈豉油,每家店亦有各自的調校方法:有的店家混合幾種鮮味甜度不同的生抽、老抽,加炸蒜提香;有的店家加入了糖和水調校豉油的鹹甜度,令豉油提升煲仔飯風味的同時,不會喧賓奪主…
揭開蓋子,沿煲邊澆淋豉油,“喳,喳”,註入豉油的飯焦變得香脆惹味,與此同時,黃鱔、滑雞、田雞等肉食也在密集吸入豉油喇煲時產生的焦香。
豉油和碳水的互相成就又點止煲仔飯,大排檔的幹炒牛河,河粉用熱油煎至雙面微焦,先加老抽令河粉產生燜肉壹樣撩撥食欲的棕啡色,炒至八成淋生抽激發鑊氣,滲透每條河粉,啖啖豉油濃香,吃完壹點不覺口渴。
吃過的牛河裏,水準壹直在線的是吳系茶餐廳的出品,條條幹爽分明,鹹甜濃郁,河粉不會發酸,無論堂食還是外賣都保持這口滿分味道,非常難得。
蔡瀾先生有個習慣,每次出差旅行總要帶上壹小瓶豉油,如果遇著不合口味的飯菜,還可以用豉油撈飯應急。
即便是食家,在食物災難面前,想到的熨帖胃更熨帖心的美味,還是那壹滴小時候已經吃上癮的豉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