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廣東木偶戲插畫-潮汕鐵枝木偶是怎麽發展而來的?

廣東木偶戲插畫-潮汕鐵枝木偶是怎麽發展而來的?

廣東木偶戲的木偶戲淵源

廣東木偶戲的種類很多,計有杖頭木偶、提線木偶、鐵枝木偶、布袋木偶等。各自分布在省內粵語、潮語、客家話、雷州話等文言區,各個種類的木偶雕刻制作、操縱技藝以及藝術風格,彼此有異,豐富多彩,均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漢族傳統藝術。高州木偶戲:又名鬼仔戲,是高州民間藝人不斷吸收、改造、發展而形成的壹個新劇種。由壹名藝人表演,集唱、做、吹、打於壹身。木偶表演的全部道具,用壹擔木偶箱則可全部裝下。逢年過節或農閑時,木偶藝人便肩挑著木偶箱,走村串巷,利用村中屋旁的空地或在屋廳中央,擺放壹張方桌,則可以架設成為木偶表演舞臺。高州木偶戲以杖頭木偶為主,附加布袋木偶。木偶造型十分精巧,它用堅韌的木料加工成型後,采用變形誇張的手法,進行彩繪、裝璜,使之形神兼備,栩栩如生。木偶藝人不僅能使木偶的頭部、手臂、肘、腕、指和腰腿伸曲靈活自如,還可令其眼、口張合生動逼真。表演時,可以令木偶開合扇子、穿衣、戴帽、斟酒、拿書、寫字、開弓射箭等動作,壹舉壹動,準確自然。而且,木偶的操作、唱腔對白、鑼鼓敲打等全套表演藝術,均由壹個藝人完成。藝人熟練的操作技巧,明快的曲藝唱腔,激昂的鑼鼓點擊,令人贊嘆不絕。高州單人木偶表演,多次被選送到北京演出,並獲得獎勵。

木偶戲按木偶形體和操作技術不同,分為杖頭木偶戲,布袋木偶戲和提線木偶戲。據記載,南朝元嘉三年(426),杖頭木偶戲從中州傳入化州,元朝傳到我市各地。明萬歷年間,隨著閩南人向粵西移居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布袋木偶戲傳入粵西,逐漸演變成電白,化州等地的“扁擔戲”,後與杖頭木偶戲結合形成單人木偶戲,布袋木偶已不單獨存在。

杖頭木偶戲俗稱“鬼仔戲”,按木偶戲班的人員及裝備分為:小班,即單人木偶戲,由1名藝人表演;中班,3至4人;大班,10至15人。壹班木偶戲有30多個木偶頭像,分生、旦、凈、醜、武生、須生等角色。演出時以鑼、鈸、鼓、木魚等打擊樂配合出場和過門,藝人按角色行當不同的表演程式和動作表演,唱出男、女、老、少不同的聲音和各種角色行當的語言特色。木偶戲的唱腔是在當地流行的山歌調基礎上演變而成。

“文化大革命”中茂名市的木偶戲基本停演、直到1978年才迅速恢復和發展。廣東五華素有“木偶之鄉”之稱,其木偶戲是提線木偶。五華木偶戲於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2008年6月,五華提線木偶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五華木偶戲在表演藝術技巧方面創新了不少高難度絕技,如舞獅、拉二胡、吹哨吶、耍扇、拔劍、射箭、翻筋鬥、噴火、書法等,達到了“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藝術效果。

五華縣木偶劇團團長近李新賢於2000年開創的木偶書法表演被譽為“天下壹絕”:小小木偶邁著輕盈的步伐走上舞臺,款款向觀眾點頭致意,然後走近書寫臺,舉手、握筆、蘸墨、運筆,遒勁有力的書法便躍然於紙上更讓人吃驚的是木偶書法表演的書寫速度和效果幾乎與常人無異,精湛技藝堪稱壹絕。然而,讓非遺保護者們擔憂的是,此絕活在國內僅有兩人掌握。

木偶戲傳入五華有五百多年歷史,主要分布在五華縣安流鎮、轉水鎮、梅林鎮、棉洋鎮、周江鎮、龍村鎮、橫陂鎮、華陽鎮、水寨鎮等,現代傳人有李新賢、李廣雲等。五華提線木偶制作精細、體形高大,木偶臉譜與劇本人物性格比較吻合,木偶造型生動迫真,老百姓非常喜愛。曾多次出國表演,受到國內外觀眾的贊譽。

提線木偶是中國漢族民間藝術的壹塊瑰寶,要把人才培養要放在非遺傳承的重要位置,莫讓民間“絕活”變成“絕唱”。“要積極創新非遺人才培養方式,比如可以采取政府給傳承人實質性幫助的方式,激勵更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涉足非遺行業。同時可以把非遺寫入教材,貫穿到小學、中學、大學的教學、學習中。”宋代的百戲,有許多形式壹直在潮州流傳著,如“頂礱”、“掉鬥”、“掉鑼”、“飛鈸”、“倒吊吹雙嘀嗒(嗩吶)”等等。還有手操布套木偶,俗叫“布袋戲”等等。這些百戲及木偶戲都與壹些音樂形式有關,壹直在民間流播著。是壹種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r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臺灣等地流傳的壹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r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之通稱。演出上可分為前場與後場,前場即戲臺部分,觀眾可見到操偶師傅操作人偶於戲臺上的表演,後場則包括了操偶師、樂團和口白師傅。不管哪種形式表演,布袋戲的演出都需要有戲臺。

19世紀,布袋戲發展出角棚戲臺,又稱作稱彩樓,其在舞臺的左右前方各加壹個斜面,吸引左右兩側的觀眾,此種角形舞臺設計,雖戲臺場寬雖未大幅度增加,卻使得戲臺空間及視覺效果更加富變化。而此類美觀而裝飾豐富的戲臺,雖然能吸引觀眾且本身即為雕刻的藝術品,但造價昂貴且搬運不易,因此並非所有戲班皆能夠負擔得,因此在臺灣於1930年付後,出現了壹種看板式的彩繪戲棚。這類戲臺的裝飾圖案全數以面彩繪的方式制作,其造價便宜也易於搬運,且舞臺效果並不輸給傳統戲臺。潮州鐵枝木偶從南宋時由中原傳入潮州的皮影戲衍生而來,流傳於粵東、閩南各地。其發展過程是由平面剪影逐步經歷陽窗紙影(平面)、圓身紙影(立體)而成為木偶,故操縱仍保持皮影戲的特點而稱為鐵枝木偶。是杖頭木偶的壹種,體形較小,其主要特點是這種木偶靠三根鐵枝操縱表演,主竿置於偶人背部中間,側竿分置於左右兩臂,由藝人在幕後操縱。表演時通過連在偶像後的三根鐵枝操縱,用推、拉、提、撥、抖等手法表演各種動作,表演劇目、人物動作、音樂唱腔與潮劇同。是國際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臺蒙上的白紙去掉,把偶像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紮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臺表演。

鐵枝木偶的偶頭是用紅泥塑成。曬幹後烘烤定型。再塗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壹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

由於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時尚的改變,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木偶班大多為半農半藝,是松散形業余藝術團體,對木偶戲的研究傳承具有壹定難度,特別是壹些高難表演技藝面臨失傳,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傳承。

潮汕鐵枝木偶是怎麽發展而來的?

鐵枝木偶也叫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是流行於廣東東部的民間傀儡劇種,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絲完成操縱動作,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由於它發源於潮州地區,因此也稱為潮州木偶戲。

最早的鐵枝木偶是從皮影戲發展而來的,皮影戲於宋代末年隨著移民由福建閩南傳入潮州。

鐵枝木偶有哪些特點?

特點是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以唱為其主要藝術特色;獨特的表演藝術。

鐵枝木偶又稱鐵線木偶或陽窗紙影戲,是壹門古老的地方傳統藝術,主要流行於廣東省東部(

潮汕

壹帶)的民間傀儡劇種,演出時用木偶身上的鐵絲完成操縱動作,這是鐵枝木偶的最大特點。由於它發源於潮州地區,也有人稱它為潮州木偶戲。

到二十世紀初,潮州壹帶的鐵枝木偶戲班紛紛參照當時的戲劇舞臺,改用繡簾作為幕布,臺上再擺上小桌子、小道具用於表演,偶身也改用木頭削制,曲調改唱潮劇曲目,至此潮州木偶戲就初步形成了。

鐵枝木偶的偶頭使用紅泥塑成,曬幹後烘烤定型,再塗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份,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壹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

清末,潮州皮影棄皮成形改捆稻草為身,泥頭,紙手,木足,著戲裝,並在背後和雙手各安硬鐵線壹根操縱表演,使之成為木偶。

戲班演出時先要搭建舞臺,臺上鋪著草席,操縱木偶的人盤膝而坐。坐在臺上正中的人,壹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於臺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現今潮州壹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壹個單位的負責人。

  • 上一篇:幼兒體育遊戲金蟬脫殼教案
  • 下一篇:好聽的飯店名字大全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