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禮習俗
老人將逝,子孫要用壹束清香浸入水缽中,用新面布為死者洗臉,剃頭,並給老人換上壽衣。男穿雙數長衣,女穿單數衣裙,都穿黑鞋白襪,換好壽衣,還要把老人從床上扶下地,有些地方在地上用稻草鋪成床供老人睡,傳說這樣死者才不會在陰間帶上眠床枷。身上要蓋天地被,即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臨死時,兒媳應為老人奉香禮神,並在老人腳下擺壹盞豆油燈,俗稱“腳尾燈”,給老人陰間照路。燈旁置飯壹碗,俗稱“冥飯”。另外要燒些冥鏹,供老人陰間或上天堂時壹路作費用。老人壹死,兒孫就要穿麻衣,亡父露左臂,亡母露右臂。
做功德
喪葬習俗。請僧人誦經超度亡魂,俗稱“做功德”。做功德時,孝子壹切行為都聽僧人指揮。先在靈堂上掛起大士畫像、十殿閻羅、十八層地獄圖等。僧人先誦靈前經,繼做“四出連”,若死者是男性,則只做“挨塔”和“過橋”,若死者是女性,則“挨蓮池”、“過橋”、“禮血盆”、“散花”四個節目要做全。孝子孝女往往要大把施舍,為死者超度頂禮,散財買路。“挨塔”或“挨蓮池”時,先將紙塔吊在廳中,由和尚誦經,遍請諸仙,然後執起引路幡,領著孝子繞塔或繞池而走。“過橋”則以椿椅擺開當橋,和尚在前引路,孝子奉香爐跟隨過。“四出連”均有“請仙曲”、“引魂曲”等歌謠。
做完四出連,便請死者沐浴更衣,以便上天。廳中置壹浴盆,中放清水,用新草席把盆圍住,和尚執引魂幡放於席中,邊搖鈴邊誦經,孝子則跪拜於地。然後燒冥衣,辦粿品祭拜,燒庫錢用具,給死者到陰司使用,俗稱“追薦”。至此,做功德就算結束。連做幾十天功德的也有。因此潮汕俗語說:“多錢多功德,少錢照快節。”
傳說潮汕人做功德始於元代,因蒙古兵大肆屠殺漢人,漢人子孫為了紀念被殺的先人,就仿照佛教的盂蘭會目蓮祭母的故事形式,聚眾念經,祈望為死者消除孽障,使之可往西方樂土。後世演化,成為民間做功德習俗。但做功德所耗資財不菲,多數貧家還是沒有這壹程序。
出柩
喪葬習俗。“出柩”又稱“出殯”、“送葬”。死者的棺柩要出發安葬時,柩前須壹人持火把引路,壹路上散發銀紙。孝子孝孫等穿孝服,背負神主。手持寫有“千子萬孫”的白色小燈籠壹對(長子兩對)隨於柩後。棺材擡到大路口或橋頭,孝女、孝媳、親戚等與死者叩首拜別,脫去孝服另擇回路。棺材由孝子孝孫護送到墓地。扛棺樞時,若覺得棺柩十分沈重,就是死者戀家不行,扛者可用槌擊棺,大喝壹聲: “走!”死鬼即行,棺柩的重量就會減輕。
安葬棺柩的時候,做子孫的萬不可帶雨傘或竹笠到山上去。墓穴由風水先生事先擇定。20世紀30年代前,常有因擇不到滿意的墓地而停棺數十年者。棺柩往往暫寄在庵寺內。
成服
喪葬習俗。死者去世第五天,便要進行“成服賜杖”。先按子孫人數備麻衣孝杖若幹,孝杖每枝長壹尺六寸(約53厘米)。父死用竹做杖,母死用榕做杖,杖頭紮以冥鏹麻布,長孫則紮紅紙或白布。服也有別,視輩分而定穿麻、穿白或穿青等。成服時,擺酒席於中庭,禱告天地,然後由族中長老用朱筆在麻衣孝帽孝杖上點號頒賜,長老還要壹邊“做四句”,如:“賜妳杖,子孫康健;賜妳服,永食俸祿……”是晚還要設宴請親朋入席,名叫“食成服”。
鄰裏親朋,除致函吊唁誌哀外,還有送冥紙(紙儀)、挽聯、挽軸的,也有送銀子的,稱“楮儀”或“楮銀”。第六天,客人登堂吊祭,孝子要陪靈致謝。靈前要擺紙糊的“企廳圖”,男死用男仆,女死用女婢。
傳統風俗孝子在父母死後百天內,不可出門,如遇不得已的事故時,頭上須戴笠子,身上須穿麻衣,因為孝子是不可見天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