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建築地域學的展望

建築地域學的展望

建築是建造在地球上的。因此,建築科學與地球科學是密切相關的。雖然,作為“人為環境”的建築,除出自於自然環境並始終受其制約外,也受技術、政治、經濟等人文因素的影響,但自然環境的影響仍然是基礎性的。我國的國土遼闊,自然地質地理條件多種多樣,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極不相同,人口分布和經濟發展也不平衡,使各個地區的建築條件和特點呈現出千差萬別的情況,不僅南方北方,東部西部,平原山地,在大區域內有顯著的差別,就是壹個縣、壹個鄉之內,也有諸多不同。若要改善我國人民的居住條件,若要符合實際地發展建築事業,就應首先掌握建築的地域分異規律,而這個規律就是建築地域學的客觀基礎。各地的建築條件和特點盡管千差萬別,但都不是雜亂無章,而是有規律可循的。在不同的地區之間有顯著的差異性,在同壹個地區之內又有著壹定的***同性。這種差異性和***同性按範圍的大小在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概括程度,由壹般到具體,由相似到相同,結果表現為不同等級的地域單位系統。因此,在某個研究區的範圍內可以通過研究建築地域分異規律,區別差異性,歸納***同性,把建築地域分異規律歸納為壹個科學體系就能夠概括地把握住建築業的千差萬別的情況,從而使建築業有關的各項工作,能夠結合具體情況,做到符合實際地向前發展,這就是建築地域學的實際意義。同時,建築地域學作為因地制宜的壹種科學方法,也是隨著實際的應用不斷開拓和完善的,這就是建築地域學的方法論的意義。

1985年,根據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鄉村局的任務,我們開展了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的可行性研究。1998年完成了《中國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的研究報告。初步提出了將全國劃分為8個大區,37個亞區的方案,基本滿足了建設行業在村鎮建築方面制定技術政策和宏觀指導的需要。根據建設部“八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我們在西南的貴州省和華東的江蘇省進行了省域的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與建築體系的試點研究,1994年和1995年先後完成了這兩個省的研究報告,除供所在省的參考使用外,同時還初步總結出《村鎮建築綜合自然區劃與建築體系研究》(省域的理論和實踐)壹文,現正在華北的河北省繼續進行試點研究。未來還將進行縣域的建築區劃的試點研究,使其成為壹個縱橫連接的科學體系,能更好為各地區各層次的建設事業服務。在我國的農業區劃中,農村居民點的狀況和特點,是農業區劃的若幹內容之壹,也取得了很好的相應成果。在建築界,各地民居的研究、生土建築的研究和傳統村鎮聚落景觀分析的研究等,在反映和總結我國建築在地域特點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長期生產實踐中,在城鄉建設的各個規劃階段,都要獲得規劃的基礎資料,在整理和表現資料時,也要進行各式各樣的區劃工作,在建築群和建築物的勘察、設計、施工和使用時,也都要結合地方的特點,考慮建築條件的異同,劃分小區或地段,使其建設能符合實際,達到經濟合理、舒適和美觀,這方面的工作經驗是大量的,但至今尚未花力量去總結。總之,上述的研究工作和生產實踐,都從不同範圍,不同側面揭示、豐富和深化了建築地域學的內涵。

建築地域學是以建築現象的地域異同為主要研究對象,或者說是以建築地區、場地和地基等或大或小的綜合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它涉及許多領域,內容十分豐富,主要包括:氣候、地貌和第四紀,天然地基,水文地質,地震、滑坡、巖溶等動力地質作用和天然建築材料等自然因素,以及建築布局,建築形式和風格,建築結構,樁、箱、筏等地基處理,景觀構成和生態、心態環境等人文因素,是壹門綜合性邊緣學科。事實上,當多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在某些***同之處交會時,就會孕育著新的邊緣學科,建築地域學說就是這樣產生的。它的目的是使自然環境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而又把自然界的破壞降到無害的程度,它是要建立從自然出發,經過人為,再回歸自然的壹種良性循環,它是把大自然及其資源不僅看著物質需要的來源,而且也看著精神需求的養料。總之,它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聯盟。從科學的發展趨勢看,21世紀將是壹個兩者聯盟的世紀。

建築地域學是從地球科學和建築科學之間成長的,通過它可以吸收、融合這兩門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自己的理論和方法,不斷前進,使之能更好地為人類提供優美的、舒適的、既滿足物質需求又滿足精神需求的居住環境。

1992年在裏約熱內盧召開的“地球高峰會議”,通過了壹項21世紀行動議程,其中專門有壹章關於促進“人類住區環境建設”的內容,***有8個方面:

1)為全體人民提供足夠的住宅;

2)改善人類住區環境的經濟管理(包括規劃、建設、經營、維修、管理);

3)推動持續發展的土地利用規劃與經營管理;

4)推動為居民提供配套的環境基礎設施(包括供水、排水、環衛與固體廢物處理);

5)為人類住區環境提供能持續發展的能源系統與交通系統;

6)推動災害易發區的人類住區環境的規劃與經營管理;

7)推動能持續發展的建築工業活動;

8)推動為人類住區環境建設的必需的人才資源與能力塑造。

1996年,在伊斯坦布爾召開的聯合國第二次人類住區大會上,會議的主題是“人人享有適當的住房”和“城市化進程中人類住區的可持續發展”,這充分體現了人類生存最基本的條件和需求。居住條件的改善是人類文明進步最重要的標誌。

1999年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會議的主題是“21世紀的建築學”,這是壹次認真回憶的總結20世紀、規劃展望21世紀的大會。當今世界,人類面臨著環境質量惡化,人口爆炸、生態破壞、能源資源短缺等問題,各國都在努力探求壹個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會後通過了“北京憲章”,在建築領域內堅持了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這是21世紀全人類的目標也是我們的目標,建築地域學可以從這裏找到自己的工作依據和基礎,也會在實現這個崇高的目標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展望未來,前景是無限美好的。

(本文原載:《科學中國人優秀文選(2)》,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1年12月,第5頁)

  • 上一篇:廣州的特產有哪些?
  • 下一篇:張良和東皇比智商和謀略,誰更厲害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