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箭是如何制作的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戰爭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是冷兵器。我們經常會看到士兵拿著不同的兵器,最為常見的就是刀、劍、長矛、弓箭等這幾種兵器了。古代的戰爭壹般都是近距離作戰,也就是短兵相接,攻擊距離比較短。人們為了在遠距離上殺傷敵軍發明了很多東西,例如投石器之類的遠程武器,但是由於條件所限制,這些遠程殺傷武器裏只有弓箭能適應復雜的戰場環境,所以弓箭能壹直被我國各個朝代所使用。
在古代,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當弓箭手,只有那些身強力壯的人才有資格當,作為精銳,弓箭手的培養成本很高,往往需要數年的時間,才能訓練出壹個好弓箭手。若處死敵方弓箭手,將給敵方造成巨大的損失,有人會說,為什麽不招降呢,其實並不是那麽簡單的,因為古代的士兵家人都會被政府所監視,如果叛國的話,那麽家人都會被處死。
我們先來談談在中國古代,壹支箭的構成成分以及它的制作過程:箭支由箭頭、箭桿和箭羽三個部分構成,整箭長度壹般為70-90厘米,個別長度超過壹米。箭羽是加在箭桿末端的羽毛,通常為三片,目的是為了增強箭支在飛行中的穩定性,所用的材質以雕翎(非常貴)為最佳,不同形狀的箭羽對箭支的影響也有不同,常見的有水滴羽和盾羽。
據說在唐代有壹位“善射”的和尚,制作了壹種不用翎尾的“風羽箭”。風羽的箭桿後端沒有翎羽,在距尾端三寸處鉆壹小孔,穿透箭桿,並在箭桿中開鑿壹“風渠”直達尾端,風羽射出後,空氣從小孔進入“風渠”,從尾端逸出,從而形成渦流,使箭體保持平衡,正直前行。箭桿是箭的主體部分,箭頭和箭羽都加裝在其上,在材料的選擇上,中國南方多用竹,竹箭的直度相對木箭更高,箭與箭之間的差別也小的多,而采用拼接手法制成的三不齊竹箭,是竹木箭中最好的。
箭頭又名箭簇,人類已知最早的箭頭是距今28000多年的石制箭頭,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箭頭的材質也有了不同,骨簇、蚌簇在新石器時代出現,商朝的時候則開始大量使用青銅制作箭頭,在西漢之後便是鐵質箭頭的天下。鐵質箭頭壹直使用到了近現代,而在這漫長的時間裏,箭頭發展出了豐富的樣式,有三翼形、雙翼形、三棱形、四棱形等等,雖然形狀不壹但是大多數目的都是為了增加傷害,更有甚者在箭頭鑄有毒槽,將毒粉塗於槽內以增大殺傷力。
弓箭和現在的槍射擊有著本質的區別,弓箭的速度慢,速度慢的話弓箭受重力影響的就會有偏差。這就要求射出箭的時候要擡高壹定的角度才能使弓箭正中目標,需要人多年積累的經驗才能做到,呂布無疑射箭經驗積累很多。但是在戰場上,敵人是不會待著不動讓妳去射的,多數情況下都是在射移動靶,這樣難度就更大了,需要我們提前去預判,才能射中敵人。
古代沒有現在的流水線機器,去加工箭矢。每次打仗都射出去那麽多箭矢,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當時是要收回箭矢的。這樣不但能節省戰爭成本,更是能填充軍隊物資。所以說,即便會很麻煩,戰後,士兵們還是會把箭矢給撿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