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人民網2月20日消息,教育部擬在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間,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課程的試點工作,並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在全國推開。同時,教育部確定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等15首京劇經典唱段作為中小學音樂課的教學內容。 初看該消息,我不禁從心裏叫出壹個好字,作為壹名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京劇愛好者,我深知此舉對於弘揚國粹京劇的重要性。弘揚傳統文化是壹項長期工程,要從“娃娃”抓起。京劇進入校園,有助於兒童了解進而喜歡京劇,也有助於國家發現和培養京劇人才,專家也指出,京劇進校園非常有利於民族文化的傳承。 京劇進入中小學校園的消息在“哈韓”、哈日”蔚然成風的時代風潮下;在《九成孩子知聖誕沒人知端午》這樣的新聞標題下;在兒童“將墨汁當醬油”的笑話裏,更顯得振奮人心。 但是,在我為此舉叫好的同時,有個疑問也壹直在腦海中盤旋———京劇能夠真正走進校園嗎? 確實,京劇是我國最有影響力的劇種,與其他戲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徽班進京後吸收昆曲、京腔、秦腔等各種戲曲藝術的成就,衍變為京劇。但京劇在長達五六十年的演變過程中,受到北京的語言、風俗等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深,盡管有其他地方戲劇的元素,但京劇在骨子裏與北京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底蘊密切相關。所以,京劇本質上仍然姓“京”,具有強烈的地域性。 任何藝術都不是短期可以速成的技巧,而需要在濃郁的藝術氛圍的浸潤下滋生、成長、盛開乃至遍地開花。帶有強烈地方色彩和地方文化底蘊的傳統文化更需要地方風情的滋養,當地濃郁的氛圍使得學生容易有親近感,有利於學生耳濡目染;另外,也可以緩解師資不足的窘境。 但壹些地方傳統文化,在傳承和弘揚的過程中,都或多或少遭遇著尷尬。2002年,佛山市率先將傳統民間藝術剪紙、舞獅、粵劇、武術等引進校園,而且有小學用武術取代了廣播體操,在強健學生體質的同時也弘揚了當地文化,取得了較好的藝術效果。但佛山也同樣面臨著學生因學業壓力大對傳統文化缺乏興趣、家長對傳統文化認知淺薄的困境,曾經火熱壹時的武術興趣班也煙消雲散。 粵劇在其故鄉廣東都面臨著觀眾流失、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字正腔圓的京劇在廣東的“遭遇”可想而知。 弘揚傳統文化需要循序漸進,對於底蘊深厚的京劇的弘揚更是如此。《紅燈記》是現代京劇的代表,其中的經典唱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要求演員具有深厚的京劇功底,能夠充分體現出現代京劇強烈的時代氣息,小學壹年級的學生可以學到、悟到多少呢?有關部門可以嘗試性地在中小學校開設壹些京劇欣賞課程,讓學生對京劇有起碼的了解和感知,而不是壹次性地動用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教學生學唱京劇。 確實,京劇是國粹,但傳統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每壹種傳統文化都鐫刻著中華歷史的烙印,弘揚傳統文化真正的題中要義是讓傳統文化不要淹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真正形成中華文化大家庭中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景”。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務之急,中國傳統文化最講究的是“和而不同”,所以,弘揚民族文化並不是要壹刀切,而是要因地制宜和循序漸進。
上一篇:女主的玄幻小說下一篇:成都小吃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