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堅持深入基層、艱苦奮鬥、守望相助、甘於奉獻的優良傳統。
烏蘭牧騎,蒙語原意為“紅色的嫩芽”,意為紅色文化工作隊,活躍於農村牧區間。1957年誕生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
烏蘭牧騎的產生發展與內蒙古自然地理條件有關。內蒙古地域遼闊,人口分散,交通不便,有不少牧區走上百裏路才能碰到壹兩個蒙古包。
幾十年來,烏蘭牧騎已發展為75支,人員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余人,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烏蘭牧騎的方向沒有變,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並且已經走向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草原上壹顆耀眼奪目的明珠。
更多介紹如下:
回顧烏蘭牧騎的成長歷史,正是壹代代隊員迎風雪、冒寒暑,長期在戈壁、草原上輾轉跋涉,以天為幕布,以地為舞臺,為廣大農牧民送去歡樂和文明,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
正是壹代代隊員以無私奉獻的精神狀態投入演出、宣傳、輔導、服務中,投入為群眾剪羊毛、餵牛馬和割草打場、理發洗衣、送醫送藥等實際行動中,才贏得人民群眾親切的稱呼——瑪奈(我們的)烏蘭牧騎。發揚光大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切實為群眾服務、為基層服務。
烏蘭牧騎的隊員的綜合才藝較高,都是壹專多能,報幕員也能唱歌,唱歌的還能拉馬頭琴伴奏,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他們不僅能在臺上演出精彩的節日,走下舞臺還能做飯洗衣,為農牧民修理家用電器,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烏蘭牧騎的節目多為自編自演,以反映農牧民生活為主,小型多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