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當今社會,應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

當今社會,應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呢?

在中國歷史上,若不能秉持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中華民族可能早不復存在,中華文化也就壹定早就中斷了!到現在我們依然是秉持著農耕文化的特征,兼有遊牧文化的特點,這是我們的國情,也是我們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堅守自己的農耕文化基礎,其實就是堅守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未來。

鑒於此,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華文化的發展,如果不堅持和秉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夯實自身文化基礎,是沒有出路的!如果不主動有機地吸收海洋文明的優秀精華,不主動適應外部發展環境的巨大變化,也是沒有前途的!

之所以要大力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在於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復興光大的基礎,有也只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意義上在當前多元化社會中,最廣泛地形成中華民族的***識。

通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作用,可以調動、凝聚和團結我們應該依賴也必須依賴的最廣泛的民眾力量,以奠定我們整個社會的民眾基礎。同時,要全面找出並根除傳統文化所存在的劣根性問題,旗幟鮮明地倡導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充分地將中國傳統文化外化於規範民眾思想行為的具體活動中去,細化到社會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盡可能讓每個人都認識到、觸及到,防止文化僅僅成為思想意識的內容而被束之高閣。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壹項偉大的系統工程,這項工程必須腳踏實地壹步壹個腳印地執著堅持下去、滲透下去,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成為人們的自覺意識和不二行為,成為社會發展的正能量和正氣場。之所以要主動學習吸收外來文化特別是海洋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因為任何壹個民族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自身所處的外部環境,而對應和支撐這個民族發展的主題文化,必須引領整個民族適應新型環境的需要,否則將處於被動狀態,甚至處於被淘汰的危險境地。

開放性的社會中,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方式已經發生重大改變,文明與文明可能產生的沖突和可能產生的交融,往往需要我們首先必須認清對方文化的本質和特性,才能逐步做到知己知彼。

我們絕不能認為自己總是最先進的,必須要意識到外部文化在某些方面是領先我們的,主動學會如何消化之吸收之再超越之,特別是西方文化孕育產生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管理思想。

作為承擔著帶領整個中華民族走向世界之林的歷史擔當,必須廣納百川,匯集世界民族的先進文化,來不斷發展和豐富我們自身的文化。

文化的重塑、人文秩序的重建,要從社會現實中具體抓起。即從現在開始,按照傳統文化體系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當前社會發展的現實實際,從仁義道德、修養風範、待人處事、為政論道等的基本要求出發,積極形成包括家庭人文秩序、學校人文秩序、單位人文秩序、動態人文秩序等壹系列各種職業性、行業性、身份性的人文秩序,使得文化這壹相對抽象化的人文理念,具象化地體現在人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

在這裏,應堅決防止把中國文化特別是中華人文秩序,停留在看似高大上的理論界和學術界,而應該使其社會化、具體化,主動避免出現口號性的誇張的人文說教,須真正落實到人們的具體行為中。比如,對於當今熱熱鬧鬧的文明修身活動,就需要真正結合市民日常生活的壹些細節,明確提出什麽是應該做的,什麽是不應該做的,防止文明修身與現實生活的兩張皮問題。

同時,高度重視整個社會人文秩序建設的氛圍營造,特別是把當前的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與中國當前的人文秩序重構密切結合,並廣泛運用非強制性、非行政化的社會輿論、媒體監督等多重手段,全民化地開展中華人文秩序重建工作,快速推進整個社會氣氛和社會環境迅速改觀。

堅定不移地秉持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堅定不移地完善和充實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中華人文秩序,主動吸收和接納西方文化的精華,剔除西方文化的糟粕,使之辯證地融入當代中國文化之中,並成為今後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總體方向和總體目標。在此基礎上,加快建立健全符合中國未來發展導向的新型中華人文秩序,應成為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必經之路。

任何民族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都是以某種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體現出與別民族之間的差異。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各個民族之間,以及所秉持的文化之間,或相互學習、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抑或相互排斥、相互隔閡、相互抗爭、相互沖突。但總體而言,始終有壹條文化主線,貫穿於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全過程。這條主線,就是建立在農耕社會人文需求的基礎上,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輔之以各民族自身文化特點,彼此兼容、***同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引領和推動著中華民族不斷進步和發展。

從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歷史進程來看,當各民族之間團結穩定、互幫互助、榮辱與***的時候,整個中華文化圈的人文秩序穩定有序、敦睦和諧的時候,國家就富強昌盛、生機勃勃,百姓就安居樂業、幸福美滿。相反,整個社會人文秩序紊亂時,則整個中華民族內亂外欺,各民族百姓生活悲慘淒涼。

縱覽五千年中華民族發展歷史,整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壯大發展,與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尊重、文化認同、文化交融有著直接的關系。同樣,中華文化之所以能夠延續不斷,成為人類歷史上唯壹沒有中斷的傳統文明,也是與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經過長期交匯,充分交流,最終達成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條件下的文化***識。可以說,中華民族就是以文化理解、文化尊重、文化交融為背景而形成的、以文化為紐帶的民族***同體。所以,就中華民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特征而言,她更是壹個文化概念,是始終牽引中華各民族不斷進步發展壯大的文化內生力量和民族復興動力。

中華民族的概念,最早是由梁啟超在其1902年所撰寫的《論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中提出,後世許多歷史學界和人類學界的著名學者逐步進行了歷史性、民族性、文化性的論述。而就梁啟超當時提出問題時的背景而言,相信他是在審視整個世界大環境的基礎上,從拯救延續五千年的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傳統,以及長期生存在此古老疆域的各個民族未來發展前途角度出發而提出的。

他提出的中華民族這個概念本身,就是有著十分鮮明和十分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和文化自覺性。中國這個古老國度上的每壹個民族,都是以各自的文化表現形態,或多或少地鐫刻在整個中國歷史長河的歷朝歷代,並曾經和正在不斷上演著永不落幕的文化曲目。

在這個文化曲目中,大大小小的民族都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分別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時而是主角,時而是配角,時而反串,時而退出,有的甚至是永遠地離去……這個文化曲目的主題,就是長期形成、彼此認同,***同秉持並持續發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的自立,就是中華文化的自立;中華民族的崛起,也就是中華文化的崛起!正是中華文化,牽引、拉近、推動整個中華民族的形成、發展和壯大。

  • 上一篇:開關電源是什麽
  • 下一篇:微商的營銷模式分析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