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在日復壹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對論文都再熟悉不過了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壹種說理文章。那麽,怎麽去寫論文呢?以下是我幫大家整理的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篇1
摘要: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它蘊含豐富的哲學思想與道德觀念,是促進當代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文化精粹。本文從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入手,深入地剖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與大學生德育的缺失原因,並提出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實踐應用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道德素養;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內涵
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及其當代價值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指那些經過實踐及時間檢驗和社會擇優繼承檢驗而保留下來文化,至今5000多年的歷史。她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與氣魄之所在,不僅在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歷程中起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其豐富內涵及當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推行仁愛原則,註重“禮”節,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仁愛”思想早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孔子將其提升到了壹個極其重要的位置,成為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正是由於孔子的提倡,才使得“仁”位於“五常”之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孔子的仁愛思想有著極其豐富的內涵,體現了壹種樸素的人文觀念。如果說“仁”是內隱的,是壹個人內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那麽“禮”則是外顯的,是人際關系的道德規範,能夠側面映射出了壹個人的仁德。孔子言“人而不仁,如禮何”、“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乎”,孟子雲:“辭讓之心,禮之端也”,這些思想均與現代社會道德文明建設相壹致,它提倡人與人之間應互相尊重、自省孝親、感恩社會,有助於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
2.主張正確的“義利”觀,強調恰當處理義和利之間的關系。義者,宜也,在傳統文化中,指道德、精神的原則,而利指個人的私欲。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義為上,提倡“見利思義”精神。以義為上的理念涵蓋了以下幾方面的內涵:首先,求利務必要以受義為前提,先義後利。其次,求利的同時還需遵循義的標準。。恰是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以義生利”、“舍生取義”,才形成了中華民族先義後利、以義為上的優秀品質,才使得“義”成為眾所周知的基本道德準則。
3.強調正確的“信用”觀,有利於培養誠實守信的價值觀。信者,誠也,它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常”之壹,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代表著最基本的道德準則。誠信是人立身處世之本,是人與人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信任的橋梁與紐帶。《論語》雲:“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民無信不立”,孟子曰:“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正確的“信用”觀,有利於培養誠實守信的價值觀。
4.倡導“天人合壹”的思想,有利於樹立尊重、崇尚、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天人合壹”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同小可的地位,它蘊涵著樸素的唯物辨證法的思想。從哲學的視角看,“天人合壹”思想認為“天人”皆有德,宇宙不僅是壹個物質領域,更是壹個生命領域、精神領域和道德的領域。天,即大自然;人,即人類。從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它指出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辯證、和諧統壹的關系,指出了人是自然的壹部分,要歸本於自然,要能夠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環境,能夠不斷順應自然的發展規律,從而達到天人相融、天人***樂的理想境界。這種理念在當今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極其嚴重、生態危機成為全球隱患的當下,何等意義,不言而喻。
二、當前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的問題及缺失原因
當前,盡管各高校已經加強了對大學生關於傳統文化的教育,可是我國大學生關於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還不盡令人滿意,譬如大學生學習傳統文化意識淡薄、興趣不濃、高校關於傳統文化教育內容的系統性不足、大學生價值觀扭曲、傳統道德觀念淡薄等。
分析具體原因有以下幾點:首先是大學生自身的因素。當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充分,學習動機不足。在應試教育機制的影響下,他們往往更註重專業知識的學習,而對於傳統文化的學習,往往只是敷衍了事。而且他們心理發育尚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還有待提高,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尚未穩定,好奇心重,易受到外界新奇環境的幹擾。尤其是在當今,隨著經濟全球壹體化的推進,各種不同文化、價值理念沖擊的影響下,他們易受到各種消極文化思潮的影響,進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抵觸情緒。其次是社會環境的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就不停地受到西方文化的的強勢入侵,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自豪感急劇下降。而且對於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還沒有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的合力。再次是由於高校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缺失的影響。由於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高校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出現了壹系列問題。如高校往往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片面地強調成績與分數,輕視了傳統文化的教育。此外,由於受功利主義、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我國的高等教育體現了濃厚的科學主義與功利主義傾向,重視工科等實用學科,註重科研水平的提高,而傳統文化教育則受到了壹定的忽視。
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的實踐應用路徑
1.更新教育理念,合理設置課程計劃。俗話說,理念要先行。要加強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要讓學生、家長、學校及全社會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價值,轉變智育至上、唯實用主義的傾向,重視大學生關於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如今,高校關於傳統文化教育大多隸屬於通識課程,以選修課程方式來進行,由於許多大學的教學管理機構及大學生本身對於通識課程、選修課程的認識不足。相關課程往往缺乏有效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出現了教學流於形式、隨意性大、效果無法評估等問題。因此,高校還需合理設置課程計劃,建立壹套完善的傳統文化教育教育教學體系與良好的教育教學手段。
2.創設優雅的校園環境,營造傳統文化育人氛圍。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只依賴於課堂教學這壹途徑,還需通過各種方法與形式來幫助大學生親近、了解傳統文化,而良好的校園文化是壹種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眾所周知,校園環境是承載文化精神的載體,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離不開高雅的校園環境,因此,高校要以創建優雅的人文環境、營造傳統文化育人良好氛圍著手,以創建優雅的校園文化環境為載體,將傳統文化元素盡可能地帶入到校園環境建設中去,讓大學生充分認識、認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使當代大學生置身於壹個有著濃郁中國文化風情與韻味的融合傳統與現代的優雅校園,時刻感受優秀傳統文化軟環境的滋養,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品位,培養健康的人格。
3.開展傳統文化主題教育活動,註重寓教於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應以文化經典為主要內容,力求專精結合、循序漸進,註重寓教於樂、引導啟發。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多為文言典籍,可能會使初學者產生枯燥無味之感。古人雲,“人若誌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因此,高校應通過開展各種關於傳統文化的主題教育活動,以貼近學生生活的形式,寓教於樂,把傳統文化的魅力盡可能的展示出來,努力使原本枯燥無味的傳統文化教學變得興趣盎然。
參考文獻:
[1]竇坤,劉新科.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3):115-119.
[2]李佑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管窺[J].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02):82-84.
[3]張載.《張子全書》(卷六),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本》,頁2.
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篇2摘要: 本論文以高校大學生人文素養培育為中心展開研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把握時代內涵,通過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應用研究,探索新時期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新空間。
關鍵詞: 傳統文化;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對日益駁雜的新媒介環境,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相較以前發生了劇烈變化,受西方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價值取向的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向,集體認同感削弱,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教育缺失,使得青少年文明素養的教育模式出現了困境。關於傳統文化與青少年文明素養的關系,近年來國內研究大多傾向於將傳統文化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資源及育人載體等進行論述,傳統文化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及手段,成為輔助性的教學工具。然而,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作為文化性符號在承擔其文化表象作用的同時,也肩負著育人功用,在傳統文化視域下探究青少年文明素養教育新模式,對當前高校所面臨的九零後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困局的突破具有壹定的啟示意義。
壹、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價值和影響
教育的目的在於提升個體的文明程度及修養層次,而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歷史積澱的精華,在建構中華民族價值觀、道德倫理體系、提升個體文明程度及修養層次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美國當代社會學家愛德華希爾斯認為,傳統是圍繞人類不同的活動領域而形成的代代相傳的行事方式,是壹種對社會行為具有規範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時也是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的創造性想象的積澱,它包括物質產品、思想觀念、慣例和制度。傳統文化作為人類教育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而高等教育則是當代肩負文化傳承的社會機制,承載著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以時代的要求為依據,將傳統文化中的精華滲透到大學生的理想信念中去,將傳統文化與弘揚民族精神、培育大學生自強自立的精神境界、完善大學生人格修養等融合,實現並發揮傳統文化在新時期具有時代內涵的育人功用。
二、探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
文化是壹種文明所造成的生活方式,文化是人們在創造文明過程中創造的不同的生活方式,從廣義上講,文化與文明相伴而生,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傳統文化精神與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機制具有互通性,“沒有壹個民族的道德文化是從真空狀態突然發展起來的,傳統是整個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大本大源。”2傳統文化作為整個民族的社會實踐經驗的凝華,內容涵蓋了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各個門類。傳統文化中所彰顯的憂患意識、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等,與大學生文明素養中的國家責任意識相映射;傳統文化中的誠信觀點,與大學生正確的誠信觀相聯結;傳統文化中謙恭禮讓、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精神,與大學生文明的交往觀相關照。傳統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可以說傳統文化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時代意義。傳統文化資源與文明素養教育內涵互為映射,也彰顯了傳統與現代的辯證反思,九零後主體生長於新媒介環境下,呈現出多元化的思想意識傾向,而傳統文化、民族文化缺失造成的歷史虛無主義,使得九零後大學生的道德文化生態呈現出斷裂現象,探討傳統文化與文明素養教育的內在聯系,尋求當代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困局的新途徑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傳統文化視域下開拓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新模式。
在傳統文化的傳承中充分關照大學生文明素養培育的現實環境與精神特質,開掘傳統文化資源的同時實現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融合,在教育形態中,不拘泥於思想道德修養等理論課的單壹平臺教育模式,不斷拓展大學生傳統文化視域下的文明素養教育的多渠道發展。
1.整合經典傳統文化資源,發揮文明素養教育時效性。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日趨復雜,新思想的產生帶來了教育管理的真空狀態,單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無法負載新時期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教育的重任。而“傳統文化具有巨大的思想統攝性,可超越地域、階級、黨派、種族、時間的界限,產生巨大無形的文化整合力量。”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多元思想,具有潛在的美育功用。傳統文化中儒家提倡“貴和尚中的和諧思想”以及“恭、寬、信、敏、惠”五德與當代的文明體系構建也有互通之意,整合傳統文化資源,發揮其德育、美育功用的時效性,是當代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亟待開辟的新途徑。
2.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新媒介傳播相融合,創建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新語境。九零後大學生在新媒介傳播影響下,對於價值觀導向等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傳統文化的內涵教育受到了圖片化、快餐化的消費主義文化的沖擊與解構,如何利用網絡媒體資源承載傳統文化的育人功用,開辟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多元空間,即時有效地解決大學生價值觀認知目標模糊、自我管理意識單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成為完善新時期傳統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的重要課題。在新媒體形勢下探討高校文明素養教育的深度發展,促進傳統文化資源與新媒介傳播的融合與發展,對創建高校文明素養教育新語境具有重要作用。針對新時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傳統文化現代性式微、九零後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復雜性等現象,明確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價值影響及作用等,探討傳統文化現代性過程中對青少年道德進程的新要求及文明素養教育模式的新思路,以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內在聯系,對實際工作中大學生文明素養的科學化、規範化等教育理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註釋:
1.[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範英.社會公德概論[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39.
3.李大偉.基於傳統文化維度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探究[J].德育天地,2012,(2).
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篇3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勤勞的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是培育民族精神與民族素質重要的精神財富。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之中,不斷孕育了壹代又壹代的中國人,並深刻影響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當前的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面臨著困境,需要采取有效的對策,提升大學生傳統文化的基本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困境;對策
壹、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面臨的困境
1、教育手段的局限性
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從本質上來看,還是應試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主要是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由教師不斷講解和學生課後自學來不斷獲取的,但是從課堂上所接受的知識畢竟還是十分有限的。從大學語文的教材可以看出,大多數課文是古代文學名篇,但數量少,有的還是閱讀課文,教師壹般不會進行詳細的講述,學生掌握自然也就存在壹定的難度,並且其在編排上存在著銜接的問題,很多篇目比如《蜀道難》和《將進酒》等名篇在中學階段已經出現過,大學教材中還會繼續出現。很多大學生對古代傳統文化的了解僅僅停留在對古代文學名篇篇名的認知之上,在對傳統文化教育進行考核之時,很多大學生采取復制粘貼的方式來對待,其缺乏程度令人堪憂。
2、教育定位的不科學性
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學校關註的是學生專業課的學習與學生今後的就業情況,並沒有重視傳統文化方面的教育。這導致很多大學生除了將主要的時間放在專業知識的學習方面,還要抽出時間去考各種證件,比如四六級外語證、計算機等級證書等,這種實際情況導致很多大學生即使想去看傳統文化方面的書也沒有時間,長此以往,很多大學生不僅是淡忘傳統文化知識,甚至會認為傳統文化知識在當代沒有什麽實際意義,這導致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的鴻溝,將傳統與現代分割開來。
二、 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實效性的對策
1、多管齊下抓傳統文化教育
首先要加強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方面的教材編寫工作,編寫適合大學階段使用的大學傳統文化方面的教材。其次,教師要鼓勵大學生多讀書。教師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引路人,需要不失時機地向大學生推薦優秀的傳統文化方面的書籍,讓大學生自己去選擇感興趣的讀,並通過網絡、電話和座談會等多種形式與大學生開展交流,讓大學生對古代傳統文化感興趣,並加深了解。最後,對於傳統文化的考查,要從實際出發。教學的真正目的是讓學生將知識運用到實際之中去,並能為以後的生活提供理性的支持,這就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考核之時,註重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文化連接,讓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也能在當代發出光彩,重振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信心。
2、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緊密結合
壹所好大學看的是其文化的底蘊,這壹文化底蘊,是在不斷地繼承與創新之間形成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時,其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等還沒有定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幫助大學生去形成自身的“三觀”,而傳統文化教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理念,教育了無數大學生不斷去積極進取。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壹定時代精神的精髓,其形成的過程必然會帶有那個時代的印記,但是不同的時代已經給傳統文化註入了新的活力,賦予了新的時代內容。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其所包含的文化範疇方面,其內容則因不同時代的生產關系與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發生著變化,所以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之間不存在壹個大的鴻溝,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連接的關鍵點就在於古為今用,不斷去發展創新,在傳統文化之中註入新時代的氣息。
總之,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還存在著教育手段的不科學性與教育定位的不明確等不足,面對現實之中存在的困境,應采取多管齊下抓傳統教育、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緊密結合等措施,將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工作當作學校的重要事情來抓。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必須讓全體大學生樹立傳統文化方面的意識,肩負起現代化建設與中華民族振興的重大使命,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蘇寶梅.論傳統文化與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J].山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
[2] 陳曉蕓.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現狀綜述及原因分析[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1).
當代大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研究論文 篇4摘 要: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寶。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辯證地看待中華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規範日常教育,重視契機教育,引領大學生深入領會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儒家學說
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攻堅期,這是壹個破舊出新的時代,也是壹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壹句話,這是壹個大變革的時代。隨著現代化的鋪開,各種外來價值體系的沖擊及本土道德價值體系依托的本體即儒家文化的弱化,造成部分人價值觀扭曲、精神失落,甚至道德敗壞。青年大學生作為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重要課題。
壹、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文化瑰寶,是華夏兒女智慧的結晶,是幾千年的中華文明沈澱在歷史中的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成、積澱有效地調節著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引導著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協調天、地、人之間關系的壹副良劑。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儒家學說的精華思想中包含不少優秀傳統文化,它是內聖外王、以仁為內在要求,以禮為外在規範的思想體系。雖然儒家學說集糟粕與精華於壹身,但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強調內心道德層面的自身約束,強調由己達人的社會實現模式。這種道德層面的約束,內修“仁”,外靠“禮”,通過“仁”、“禮”實現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給力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2.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現狀的現實要求。根據抽樣調查顯示,93%的學生是熱愛祖國,奮發向上,進德修業,拼搏進取的。他們理想信念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度認同;他們勇於拼搏,重視能力的提升和品德的錘煉;他們積極活潑、思想開放、富於創新意識。然而,隨著全球化迅速發展,市場經濟的深化轉型、社會格局的急劇變革及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壹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價值觀的影響,出現責任感不強、自我意識突出、自我約束能力弱、意誌品質薄弱、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大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顯得尤為重要。
二、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分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立身之本,壹定要從儒家思想中汲取有用的養分,重新構造適應新時代的價值體系,服務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1.規範日常教育,引領學生從讀書交流中感受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煉堅忍的意誌品質為重點,制定《實施方案》、《管理規定》和《學生行為規範》,對學生日常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提出具體要求。積極開展勵誌讀書活動,要求每人在大學期間閱讀30至40本課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每月至少上交壹篇讀後感,參加壹次讀書心得交流活動;積極開展專題討論活動,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當前時事政策、社會熱點問題和大學生成長成才普遍關註的問題開展討論,要求每人參加壹次討論活動。通過健全管理機制,推進閱讀活動常規化、機制化,化被動為主動,激發學生閱讀交流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自覺地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怡情養誌、勵誌成長。
2.重視契機教育,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修養。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國學經典、勵誌成語、名言警句等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承載著中華兒女的美好希望,傳遞著催人奮進的正能量。可以定期開展“國學經典知識大賽”、“勵誌成語大賽”等教育實踐活動,引領青年學生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怡情養誌,勵誌成長,進而深入領會和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註釋:
①鮑鵬山.論語新讀[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參考文獻:
[2]蕭公權.中國政治思想史.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
[3]曾程,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儒家思想精華的傳承研究[J].人文論壇,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