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彜人古鎮舞蹈歌曲有那些?

彜人古鎮舞蹈歌曲有那些?

彜人古鎮舞蹈有打歌、大刀舞、大三弦舞、羊皮舞、蘆笙舞等,其中以打歌最具民族特色。打歌,又叫“踏歌”,始於部落時代,在巍山、南澗、漾濞等彜族聚居縣盛行。每逢節慶和 婚喪紅白喜事,彜族山寨都要打歌,打歌時以簧火為圓心,蘆笙領舞,笛子伴奏,男女結伴自然圍成圓圈。打歌調內容豐 富,唱詞分為上支和下支,上支為比喻,下支為敘事,男女壹 唱壹和,壹問壹答。演唱時,男子多用假嗓,女聲甜潤而富有 感情,舞蹈動作節奏明快。舞步有12步和7步兩種,有“直歌”、“翻歌”,配以拍手、扭腳、拍羊皮等動作。“翻歌”中, 又分“全翻”、“半翻”、“半翻半轉”、“全翻全轉”、“三翻三 轉”等,呈現出“蜜蜂采花”、“斑鳩喝水”、“蒼蠅搓腳”、“喜 鵲登枝”、“母雞蹲窩”、“閹雞擺尾”等優美舞姿。打歌常常是 通宵達旦,舞興酣暢,打歌調中有句名言“打歌打到太陽出, 壹塊豆腐兩塊肉”,正是對彜族打歌的概括和反映。 彜族是壹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有著豐富的民間歌舞和音樂藝術,無論是勞動間隙,還是年節婚喪,都要以歌舞抒發其情感,歌舞音樂是彜族精神文化的重要內容。由於彜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點,使得彜族的歌舞音樂種類繁多,風格各異內容和表現手法富有民族性和地方特點。

彜族民歌的唱詞內容廣泛,是彜族民間文學創作的重要源泉之壹。在傳統的彜族社會中常以歌唱的形式宣講歷史、強調道德、傳承風俗、表達愛情及喜怒哀樂,其唱腔則根據唱詞內容,或流暢委婉,或抑揚頓挫,或溫柔婉轉,極度具藝術感染力。民歌從大的類別上可分為敘事歌、情歌、苦歌、勞動歌、酒歌和風俗歌等。

舞蹈 舞蹈在彜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彜族舞蹈形式多樣,富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和民族風格。“踏歌”是最具群眾性的壹種舞蹈。在各地彜族中,“踏歌”又稱為“達踢”、“跳歌”、“左腳”、“跳鍋莊”等,是彜族歷史傳承悠久的壹種舞蹈形式。在雲南巍山文龍亭中有清代乾隆年間所繪制的反映彜族“踏歌”舞的壁畫,其舞蹈形式和舞姿與今天彜族的“踏歌”舞幾乎壹樣,即以篝火為圓心,舞者圍成圓圈,領跳人在前吹奏蘆笙等樂器,其他人則隨後攜手搭肩而舞,其舞蹈動作矯健,步調整齊成拍,跳時大家邊跳邊合拍而歌。

除“踏歌”外,彜族舞蹈形式還很多,有四弦舞、羅作舞、“阿細跳月”、煙盒舞、銅鼓舞、跳花鼓、冬格朵荷、跳蘆笙、披氈舞、蕎子舞、插秧舞、對腳舞、鈴鐺舞、酒禮舞、腰鼓舞、海馬舞、金竹舞,以及婚禮中跳的“蒙莫居茲”,喪儀中所跳的“娃子黑”、“喋為止”、“扯格”、皮鼓舞等。

四弦舞,彜語稱為“葉切比”,意為彈著月琴跳舞,流行於雲南峨山、雙柏、新平等地區。羅作舞蓋壹種風俗性舞蹈,彜語稱“羅作比”,流傳於雲南紅河南岸的紅河、元陽、金平等地。“阿細跳月”是雲南阿細支和撒尼支彜族群眾喜愛的壹種舞蹈,舞蹈時男子彈奏大三弦琴和吹笛子,女子面對男子拍掌起舞,壹般都在皓月當空時跳,到月落星稀時才散,故名“跳月”。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在彜族民間跳月舞的基礎上整理加工的民族歌舞“阿細跳月”,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他舞蹈,如煙盒舞主要在行於雲南紅河州的個舊、石屏、建水、蒙自、開屋,以及玉溪地區的元江、通海等地;銅鼓舞主要行於雲南文山州的富寧、麻栗坡、廣南、西疇等地的彜族群眾中;冬格朵荷是大、小涼山彜族中較具特色的歌舞之壹;酒禮舞是流行於貴州西北部的壹種彜族舞蹈;金竹舞是廣西那坡彜族的傳統祭祀舞蹈。

在貴州西北地區彜族中還流行壹種儺戲,彜語稱之為“撮泰吉”,其意為人類剛剛形成的時代。跳“撮泰吉”者為男性,其裝束奇特,用布將頭頂纏成錐形,全身穿黑裝,上身和腿上纏有白布帶,臉戴塗有白泥的木質具。表演者用粗獷的動作表現初民時期人類的生活,壹般在農歷的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演出,主要用於祛除禍祟,祈求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彜族的民間器樂非常豐富,有獨奏曲和合奏曲等,獨奏曲中以大、小涼山彜族月琴演奏曲“秋風吹”到“打谷場”、“雷波調”,雲南無量山區彜族笛子獨奏曲“過山調”、“放羊調”,雲南紅河彜族的巴烏獨奏曲“阿哩”等最具特點。合奏曲在歷史上形成很早,最著名的是公元800年南詔宮廷樂隊赴長安所演奏的“南詔奉聖樂”,其規模宏大,樂曲優美,在當時唐都長安獲得了極高的聲譽。

現代彜族民間合奏樂以聶蘇支彜族的“歌舞組曲”和阿細支彜族的“阿細舞曲”最具代表性。著名的歌曲“遠方的客人,請您留下來”就是根據彜族撒尼支民間樂曲創作而成的。

  • 上一篇:請問實木板怎麽拼接成板材呢
  • 下一篇:春節的傳統風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