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理解古代中國人的民族觀和天下觀

如何理解古代中國人的民族觀和天下觀

總的來看,當夷夏矛盾異常尖銳之時,儒家強調“攘夷”,強調“華夷有別”,這充分表現出儒家民族觀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壹面;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儒家強調“禮分華夷”、向往“天下壹家”,又充分體現出儒家民族觀具有包容性和開明性的壹面。可見,在這個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統壹體內,排他性和包容性、保守性和開明性、原則性和靈活性自然地結合在壹起

====================================================

古代儒家民族天下觀的基本內容是由壹系列相反相成的民族思想構成的壹個整體。

壹方面,鑒於春秋戰國時期“夷”犯“夏”的嚴酷形勢,受中國早期夷夏觀“夷夏有別”思想的深刻影響,先秦儒家強烈贊成明“華夷之辨”,主張“裔不謀夏,夷不亂華”。壹旦出現夷狄“亂華”之事,儒家則義不容辭地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主張嚴“夷夏之防”。

另壹方面,將“夷夏之辨”思想落實到政治操作層面,先秦儒家又主張在“以文化論民族,以禮義辨夷夏”的標準之下“用夏變夷”。在“華夏文化中心主義”意識的支配下。

先秦儒家看待民族問題的視角是獨特的。他們在“天下”的範圍內來思考民族問題,從“大壹統”的角度出發來處理民族關系,並以著名的“春秋三世說”和“服事制度”為基點,萌生出儒家視閾內的民族時空觀念。總的來看,當夷夏矛盾異常尖銳之時,儒家強調“攘夷”,強調“華夷有別”,這充分表現出儒家民族觀具有保守性和排他性的壹面;但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儒家強調“禮分華夷”、向往“天下壹家”,又充分體現出儒家民族觀具有包容性和開明性的壹面。可見,在這個充滿矛盾和對立的統壹體內,排他性和包容性、保守性和開明性、原則性和靈活性自然地結合在壹起,***同支撐著儒家民族觀朝著理論化、系統化和整體化的方向發展。

儒家民族觀大致經歷了這樣壹個發展過程:產生於春秋戰國儒家學派創立和發展時期,初步成型於兩漢時期,發展、豐富於魏晉南北朝及隋唐時期,成熟、完善於宋元明清理學鼎盛時期。其中,宋代可謂儒家民族觀發展進程中壹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時代。在理學“道統論”的影響下,傳統的“華夷之辨”和“正統之爭”的標準發生了變化,人們對“華”、“夷”內涵的理解也發生了變化。此後,“華夷之辨”思想逐步讓位於“華夷壹體”思想。到清代,隨著國家“大壹統”格局的最終確定,“華夷壹體”、“天下壹家”思想也最終成為儒家民族觀的主旋律。至此,壹個擁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豐富的理論內容、完善的理論結構、壹脈相承的發展脈絡且獨具自身特點的儒家民族觀理論體系終於構建起來了。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儒家民族觀也不例外。儒家民族觀同樣是既有精華,也有糟粕;既有先進性,也有落後性;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的理論和學說。

  • 上一篇:有關端午節的作文700字
  • 下一篇:朝天鉤釣魚技巧 朝天鉤釣魚技巧教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