彜族由於支系多,分布廣,民歌的種類既豐富,也無統壹的分類標準。如果以歌詞使用的語言為標準,各地彜族民歌都可分為用彜語唱的和用漢語唱的兩大類。彜語民歌壹般每句五個音節。漢語民歌多為七言四句的詞格。彜族民歌涉及的生活情景十分廣泛,如果按內容劃分,彜族民歌有敘事歌、勞動歌、儀式歌、戀歌、苦情歌和兒歌等主要類別。彜族各支系都有風格獨特的歌舞,如打歌、跳弦、三步弦等,音樂非常豐富。
敘事歌演唱於節日、婚嫁、酒宴、葬禮等場合。內容有敘事史詩、英雄故事、浪漫愛情、風俗習慣等。著名作品有撒尼人的《阿詩瑪》、俚人的《梅葛》、阿細人的《先雞》等。敘事歌的歌詞長短不等,有數百行的,也有千余行的,不過曲調卻常常只有壹個樂句,帶有吟誦性,節奏規整穩定。
勞動歌有牛山歌、下種歌、推磨歌等。牛山歌是耕田犁地時農民唱的歌,有很強的即興性、鮮明的節奏感。儀式歌可分為婚禮歌、喪禮歌、節日儀式歌、宗教儀式歌等。
苦情歌是關於奴隸、孤兒、婦女、單身漢等群體的訴苦歌。由於彜族社會發展不平衡,直到50年代中期,部分地區尚存有野蠻殘酷的奴隸制。這類歌感情深沈,音調悲淒,催人淚下。
戀歌在彜族民歌中數量最豐,有短歌和長歌兩種。短歌由上、下句構成,曲調柔美抒情,多為對唱或獨唱形式。長歌通常有較長大的篇幅,甚至構成大型聲樂套曲。如雲南石屏、通海、建水等地彜族尼蘇人的《四大腔》,就由《四腔》、《五山腔》、《山悠腔》、《海菜腔》構成。每腔內有幾個部分,布局完整,層次分明。將獨唱、對唱與壹領眾和的方式融為壹體,時而深情委婉,時而熱情奔放。各腔之間曲體上相對獨立,情緒內容上連綿不斷。長歌《四大腔》是彜族珍貴的音樂文化遺產。
歌舞小調是彜族民歌中最為歡快、活潑的壹類,因為常常是群體舞蹈,歌、樂、舞相伴,所以歌舞小調壹般節奏規整,強弱鮮明,律動感強。石屏、建水壹帶彜族“跳弦”中的雜弦調,多采用68拍子,曲風歡快熱烈,舞姿輕盈活潑,特色濃郁,富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