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壹個很重視親情關系的國家,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家庭文化為支柱建立
起來的。改革開放以來對人們的家庭觀念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原有的家庭關系往往
會有很大的變化。其中有舊觀怠的摒棄,也有以反對舊的家庭觀念以達個人目的,
也有以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代替家庭關系。
我們在處理親人、鄰裏關系時既要重親情人情,又要正視時代飛速發殿給親情
關系帶來的變化,親情之間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上存在的差異、鴻溝,從而做
到合情、合理、合法,賦予親情以嶄新的內涵,使今天的家庭更為和睦,親戚、鄰
裏之間關系更和諧。
1.溝通代際交往經
第壹難念的經就是代溝的經。隨著社會變遷的迅速,使得兩代人的觀念、態度、
行為與習慣有很大的距離,顯得格格不人。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將父母與子女兩代
之間,在價值觀念、心理態度、道德認知、行為規範、生活方式與思想習慣上的差
距所形成的心理鴻溝,稱為代溝。
父母常抱怨現在的子女太不尊重父母,而子女也抱怨父母太不了解兒女,使得
原本和樂的家庭時起爭端。
父母和子女之間為什麽會有代溝呢?心理學家認為幼兒期所定型的人格,根深
蒂固,在那時候所形成的行為模式、生活習慣、思想觀念、心態性格等,不易做太
大的調整,。而造成固執己見的個性。、人類學家則認為不同時期的文化觀念,有
不同的精神規範,農業社會的文化、生活方式,與工業社會所適用的形式,畢竟是
大不相同的。
導致代際關系緊張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我們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
(l)在心理狀態、行為表現、價值觀念、道德倫理等方面的差異。壹般來說,
在思想上,上壹代人比較實際並趨於保守,年輕人則比較開朗、奔放;在道德觀念
上,老壹輩人更為重視傳統的道德標準,下壹代人則很少受此束縛;在行為反應上,
上壹代人比較遲緩,年輕人則比較活潑;在性情上,上壹代人比較沈著、謹慎,下
壹代人比較活潑開朗;在生活態度上,上壹代人註重實際,下壹代人比較多幻想……
所有的這些差異,直接引起了兩代人的相互抵觸情緒。
(2)兩代人的時代感不同。青年人壹般對新事物敏感,不易受傳統觀念的束縛,
勇於創新。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年輕時就誌向遠大,準備投身於
革命,但其父卻顧慮重重,勸其安心讀書,但周總理卻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開
創精神,敢說敢幹,終於成就大業。由於時代感、歷史觀及世界觀的不同,也容易
在兩代人之間產生隔膜。
(3)兩代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年輕人都有理想和抱負,懂憬美好的未來,思維
內容廣泛,反應靈活,接受新鮮事物快,適應新環境能力強,愛獨立思考,富有開
創精神。他們創新意識強,心靈手巧,敢於打破陳規陋習。但他們很容易偏激,處
理問題不夠沈著冷靜。老壹輩人經歷的事情多,老成持重,性格成熟,在人際交往
中有很多經驗和教訓。他們看問題更深刻、透徹壹些,但有時由於受傳統觀念、封
建意識的束縛,容易保守,思想固執,因循守舊等。還有壹部分老人家庭權威思想
較重,有的還比較偏執、獨斷,要求子女無條件地絕對服從,青年人會因此而不滿。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代溝是人類社會進步發展的必然現象,是現代化國家工業化
與社會化伴隨而來的產物。尤其我國正處於轉型期,兩代間的差距,顯得特別敏感。
對於代溝的正確看法: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這樣壹個事實,代溝並不是壹件壞事,反而代表著壹種進步,
我們對待它的態度不應是排斥,而應該是歡迎。假如妳的子女和妳的意見不壹樣,
妳應該感到高興,因為他有變成獨立個體的需要,只要那種獨立是有理由的,只要
他跟妳的不同是有道理的,妳都應該幫助他建立自我。
子女現在和妳的意見不壹樣,並不表示他永遠和妳的意見不壹樣,父母的職責,
並不是阻止他的嘗試,而是註意他,讓他不要出了問題。
父母與子女之間想法的不同,並不是我們人為地去否定它,不理會它,這種差
異就會消失了。存在差異是必然的,置之不理並不能解決問題。當子女與自己的意
見不同時,我們只要把它當作是認知的不同,並不妨害兩代人之間的深厚的感情。
我們采取的正確做法應該是進行良好的溝通。溝通是減少差距或誤解的唯壹方
法。溝通仿佛在兩代人中間架起了壹座橋梁,不是我走過去順從妳的意思,也不是
妳走過來順從我的意願。我們應該在橋的中央會面。
應該說,代溝的存在對於兩代人的交往,對於整個社會的發展,既有有利的壹
面,也有不利的壹面。新的壹代總要強過老的壹代,只有“長江後浪推前浪”,社
會才能向前發展。但是老年人的豐富閱歷又是壹筆財富。如果各執己見,互不相讓,
不僅難以取長補短,更不利於家人之間的感情溝通。
但是,子女們與老年父母之間的這條“代溝”由來已久,沒有必要,也不可能
在壹夜之間完全填平,要想做到兩全其美,實屬不易,看來只有相互謙讓點了,為
此壹個能為雙方接受的代際交往的和諧之策便是:求同存異。
美國著名的特納公司的老板特德·特納是美國最有錢的人之壹,他為人寬厚,
頭腦敏捷,是美國新聞界和娛樂界的焦點人物。然而如此成功的壹個人當被問及最
大的憾事是什麽時,他卻難過地回答:“沒能做壹個像樣的兒子。”
老特納當年是壹個相當有知名度的廣告商,他與兒子在早年便有許多思想上的
隔閡,在許多方面都難以達成壹致。知情人說,這父子倆只要單獨在壹起超過十分
鐘,便定會爭吵得不可開交,誰也說服不了誰,誰也不讓誰。每次都搞得不歡而散。
那時,年輕氣盛的特德·特納總認為,有個性的人必須勇於堅持自己的主張,即便
是親生父親也不例外。直到後來有壹次父子倆為是否賣出壹部分名下產業而徹底意
見對立,正在人們觀望這對父子倆到底是誰會占上風的時候,老特納卻突然引彈自
盡了,雖說死因並非完全與此事有關,但至少也是因素之壹。特德·特納為此深受
刺激,後悔不叠,他深信,如果自己不是那麽激烈地與父親爭論,以至傷了他的自
尊,而是先把自己的觀點放壹放,慢慢用事實說眼他,也許父親就不會死,自己能
與對手求同存異,卻為什麽不能與父親這樣做?
求同存異對於促使代際關系的和諧確實是壹個上策,它不僅可以保存青年人自
以為“是”的壹些優點,也能在兩者之間尋找到對雙方有利的地方。
求同存異的基礎是理解,是相互之間情感和心理的溝通。在代際交往中,理解
更多的是要求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能做到將心比心。例如,青年壹代有充沛的精
力,好競爭,求創新,喜獨立,不願受人支配,給人壹種“豪放不羈”的印象,對
此,老年父母很不理解,覺得青年人太狂了。而老年人穩重,深思熟慮、清心寡欲、
頑固、保守,對此青年壹代也很不理解,覺得老年人太老了,似“朽木”壹般。這
樣理解上的偏差必然會直接影響到雙方的態度和交往行為,影響交往的深度和質量。
如果雙方都能做壹次角色換位,扮演壹下對方的角色,體驗壹下對方的情感,就能
很好地改變自己的看法,做出利於交往的行為來。
求同存異還要求雙方有時能做到“忍痛割愛”,舍棄有礙代際交往的心理和行
為,實際這是壹種“丟卒保車”之舉,雖丟棄了自己的壹點東西,卻求得了雙方的
和諧。
求同存異的另壹個要求是雙方要能主動尋覓“***同請言”,達到求同的目的。
有些青年人或老年人很重視和對方的雙向溝通,互通有無,例如老年父母經歷多,
見識廣,社會經驗多,這些可以通過與青年的交流,傳播給他們。而青年人在科技
發達的現代社會裏,也擁有壹些頗具現代化特色的知識、技能,例如電腦的使用,
就可以由青年教授給老年人。特別是當前的“信息爆炸”或“組織爆炸”,對每壹
個人的知識體系和智能結構都造成了很大的沖擊、己有的知識無法滿足參與社會活
動的需要。因此,青年人與老年人應當攜起手來,走向同壹個結合點壹學習新的技
能,掌握新的知識,更新知識體系,完善智能結構。這樣,兩代人在時代變革的潮
流中,差升縮小了,沖突消失了,代際交往和諧了。
代際交往的矛盾和沖突無法避免,但也不會令我們束手無策,如果青年兒女和
老年父母都能做到求同存異,做到理解對方,並能在實踐中主動協調代際關系,講
究代際交往的藝術,不僅舊的矛盾可以解決,而且新的沖突也不會出現,至少沖突
不劇烈。從而利於家庭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