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物因素
我們都知道想生孩子首先、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兩性關系的發生吧,當然前提是在兩者那方面都是正常的情況下,用醫學上的專業術語就是說受孕和分娩。所以,從這裏我們就知道影響生育的生物因素就是:性交、懷孕和分娩。這樣的話就有小寶寶出生了。
但是,這在傳統社會的影響較大,到了現代社會就相對弱了壹點。這是由於在傳統社會,即勞動力社會,生產力比較低下,人們的生育傾向是多生、重視數量而非質量,尤其最重要的壹點是偏向男性。這種現象在當今社會依舊存在,不生到男孩誓不罷休;並且由於舊社會避孕措施和技術都比較落後,弄不好就會危及婦女生命,因此這也是造成出生率高的壹個因素。但為什麽古代出生率高但人口基數還是不大呢?這個最後講。現代社會的生育傾向是少生優育,性別傾向不明顯,而且避孕措施也做得好,我國2015的生育率基本保持在1.04,已經可以說是相當低了。
二、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不外乎人們的生育觀念,即人們對於生育的態度和看法;生育規範,即社會對生育行為的各種約束。
對於生育觀念我就舉個例子吧,就比如說壹個地方的生育文化就是生得越多越好,當地婦女都以生得多為榮,那好啦,想想就知道這個地方生育率有多高。這個例子可能有點strange,理解就好啦。
生育規範,Emm....我的理解是,容我再舉個例子。馬爾薩斯在他的著作《人口原理》中提到人口的優生,他就指出要想實現社會人口優生,減少社會貧困人群,其中壹個做法就是讓窮人晚婚或不婚。此人寫的書是站在資本主義上層社會的角度寫的,所以聽起來很荒謬吧。
三、政治因素
這個很好理解,最典型的就是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之前外國媒體說我們國家的人沒有主權,因為連生育的意願都被控制,其實不是呀,在這麽生下去恐怕真的飯都要吃不起了。政府對生育的壹種幹預,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是有助於社會安定,人口質量提高的,其實歸根結底還是壹個適度人口的問題。
四、經濟因素
經濟因素對生育率的影響有點錯綜復雜。以我的理解來看主要是體現在人口和勞動力這壹方面,可以想像壹個貧困家庭,是要多生孩子增加勞動力還是少生孩子省口飯吃?其實不好說。但是壹般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和生育率之間是呈反向變動關系的。因為經濟水平高的家庭會投入更多的金錢和時間去提升自我,從而對下壹代的期望會更高,因此他們的關註點在於如何培養壹個優秀的人才而不是多生幾個能幹活的勞動力。
經濟因素的影響相對來說滲透面更廣更深,雖不及政治因素具有強制性,沒有生物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內在限制,但作為壹個外在因素,卻是影響極為深遠的。
在第壹點提到為何古代生育率高但人口基數大,從文化因素來看,由於重男輕女思想根生蒂固,古代殺嬰(主要為女嬰)現象是很多見的;從政治因素來講的話,戰爭、局勢動亂都是勞民傷財、降低人口數量的源頭之壹;從經濟因素來解讀的話主要是由於生產力低下,餓死、凍死、累死的人不下少數。
不言而喻,這四大因素之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