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德雲社的歷史

德雲社的歷史

德雲社的發展歷程

德雲社開始叫作“北京相聲大會”,只有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三個人在廣德樓等茶館演出。

1995年,郭德綱來到北京,首先找到的人是相聲界前輩張文順以及青年演員李菁,開始在京味茶館、廣德樓等地演出。1996年開始,相聲演員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開始陸續加入演出。

到了1998年,擴展為十幾個人,演出場館也從茶樓擴展到茶館戲樓裏,並取名為“北京相聲大會”。2003年,演出隊達到了十幾個人,並且從那年開始改在天橋樂茶園演出,更名為“德雲社”。

德雲社主要演員除郭德綱外曾有張文順,於謙,李菁,李文山,邢文昭,高峰,何雲偉,曹雲金,劉雲天,欒雲平,孔雲龍等。2008年9月,徐德亮通過自己的blog發布聲明,與王文林壹起退出北京德雲社。

這是自德雲社建社以來首個成員退出事件。2010年2月21日,曾以“兄弟單位”身份加盟“德雲相聲聯盟”的“藝馨社”將成為歷史,這家相聲團體的全部演員成為德雲社的“社員”。

2010年8月5日,何雲偉、李菁分別在各自博客發表聲明,宣布退出德雲社。2013年4月15日,北京德雲社在澳大利亞文化之都墨爾本舉行酒會,正式宣布成立德雲社墨爾本分社,這也是中國相聲社團跨出國門在海外建立的首個分支機構。

2013年4月20日,德雲社南京分社正式落戶門東歷史街區。 九十年代中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相聲藝術走進低谷,許多相聲演員去影視界淘金,其中還有不少大腕兒,更不乏因改行而發財的“相聲演員”。

誰都知道表演相聲不掙錢,屬於費力不討好的職業,然而,時年僅二十多歲的郭德綱先生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相聲藝術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回歸劇場!民間藝術離不開生存發展的土壤,相聲演員必須走近觀眾才能得到水 *** 融般的互動。於是郭先生壹方面在壹批“文字輩”老藝術家的支持下組織北京相聲大會;另壹方面著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瀕於失傳的曲藝節目。

2014年7月17日,德雲社開展凈化舞臺、 *** 低俗活動。將近四個月以來,演員自覺遵守,效果顯著。

也感謝大批觀眾監督,我們將更加努力。 而北京德雲社的官方微博更是放出大招,稱若觀眾發現德雲社表演中存在低俗、色情及其他問題,可向德雲社微博進行舉報,並將給予舉報者適當獎勵。

2010年8月6日晚間,郭德綱弟子毆打記者事件再生波瀾,德雲社在德雲社官網上發表聲明稱將停演內查。以下為德雲社聲明(有刪節):特決定自2010年8月9日(周壹)起暫停所有小劇場(北京德雲社劇場、德雲社三裏屯劇場、張壹元天橋茶館、廣德樓劇場)的常規演出,按照講話精神開展深入自查,進行內部整改。

具體的演出恢復時間,將根據實際情況另行通知。特此通告。

9月12日晚,經歷停演自查的德雲社重新開門迎觀眾,郭德綱率德雲社全體成員在北京德雲社劇場亮相,作揖謝衣食父母。整場演出持續了近4個小時,全場笑聲、掌聲、喝彩聲不停。

壓軸演出中,郭德綱有感成員退社風波,先替老搭檔於謙發毒誓:“倘若退社,天打雷劈、五雷轟頂!”德雲社重新開張郭德綱作揖謝觀眾經歷壹個月停演自查,德雲社於9月12日晚7:20正式復演,拉開了德雲社系列演出帷幕。由於此次粉絲下手早,開票壹小時就把門票搶空,讓黃牛黨根本無處下手。

開幕式上,德雲社全體成員踏著鑼鼓點上臺亮相,也包括經歷打記者風波的李鶴彪,卻惟獨不見近日盛傳單幹的曹雲金。郭德綱壹上臺先抱拳作揖,“感謝我的衣食父母!”隨後,全體演員在郭德綱的帶領下,表演了《發四喜》。

郭德綱領唱,臺上臺下壹起和著有節奏的掌聲唱太平歌詞。當老郭唱到《勸學歌》中的“小人過河就拆橋”,臺下立刻有大批粉絲應和。

郭德綱替於謙發毒誓 退社五雷轟頂郭德綱和於謙壓軸演出《賣布頭》,距離開場亮相間隔了足足兩個半小時,但觀眾們仍舊興奮不已,壹片叫好、尖叫。還沒開口,就接連沖上來七八個粉絲送花,還有美女粉絲送水給郭德綱潤嗓子。

“演員藝字當先,不僅有藝術,還要有藝德。我先說好了,謙哥可不能退出。

這樣的好搭檔百年不遇,不孕不育。我替妳起個誓吧,倘若離開五雷轟頂、天打雷劈。”

郭德綱調侃“退社”,不忘拆掉於謙退路。兩人在臺上連說了壹個小時,還開玩笑:“我不能歇,我壹歇場燈就關了。”

返場演出中,郭德綱幹脆把雲字輩最小徒弟、於謙的兒子抱上桌子來壹段。這個4歲的小家夥不怯場,不僅能唱《我是壹個兵》,還會來壹句太平歌詞。

德雲社發展史

“德雲社”全稱“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是以弘揚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的曲藝演出團體。

位於北京市宣武區北緯路甲1。社團最初由相聲演員郭德綱先生創建於1996年,經歷了十年的風雨歷程走到今日實屬艱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經過郭德綱先生和眾多位新老相聲演員的不懈努力,德雲社正在逐步走向輝煌。

德雲社所屬的“北京相聲大會”每周都在天橋樂茶園等地演出五、六場,全體演員的藝術水平和藝德受到了京、津觀眾的交口稱贊。 九十年代中期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國相聲藝術走進低谷,許多相聲演員去影視界淘金,其中還有不少大腕兒,更不乏因改行而發財的“相聲”。

誰都知道表演相聲不掙錢,屬於費力不討好的職業,然而,時年僅二十多歲的郭德綱先生已經清醒地認識到:相聲藝術要生存、要發展必須回歸劇場!民間藝術離不開生存發展的土壤,漫才演員必須走近觀眾才能得到水 *** 融般的互動。於是郭先生壹方面在壹批“文字輩”老藝術家的支持下組織北京相聲大會;另壹方面著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瀕於失傳的曲藝節目。

十個春秋,從工人俱樂部到中和戲院;從廣德樓到天橋樂茶園……郭德綱先生和張文順、李菁、王文林、於謙、徐德亮等德雲社的全體演員不僅用心血和汗水打造了“北京相聲大會”這壹品牌,而且培養出、何雲偉、曹雲金、劉雲天(劉藝)、欒雲平、孔雲龍等優秀的青年演員。對相聲藝術的執著和睿智成就了郭德綱,同樣,郭先生和全體同仁的努力也為漫才藝術的振興增添了新的希望。

“德化蒼生寓理於樂,雲隱靈臺萬象歸春”,可以預想,北京德雲社在全社會的鼎力支持下將會不斷鑄就新的輝煌。

德雲社前身是什麽

德雲社開始叫作“北京相聲大會”,只有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三個人在廣德樓等茶館演出。

1995年,郭德綱來到北京,首先找到的人是相聲界前輩張文順以及青年演員李菁,開始在京味茶館、廣德樓等地演出。1996年開始,相聲演員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開始陸續加入演出。到了1998年,擴展為十幾個人,演出場館也從茶樓擴展到茶館戲樓裏,並取名為“北京相聲大會”。

2003年,演出隊達到了十幾個人,並且從那年開始改在天橋樂茶園演出,更名為“德雲社”。

德雲社主要演員除郭德綱外曾有張文順,於謙,李菁,李文山,邢文昭,高峰,劉雲天,欒雲平,孔雲龍等。

2008年9月,徐德亮通過自己的blog發布聲明,與王文林壹起退出北京德雲社。這是自德雲社建社以來首個成員退出事件。

2010年2月21日,曾以“兄弟單位”身份加盟“德雲相聲聯盟”的“藝馨社”成為歷史,這家相聲團體的全部演員成為德雲社的“社員”。

2010年8月5日,何雲偉、李菁分別在各自博客發表聲明,宣布退出德雲社。

2013年4月15日,北京德雲社在澳大利亞文化之都墨爾本舉行酒會,正式宣布成立德雲社墨爾本分社,這也是中國相聲社團跨出國門在海外建立的首個分支機構。

2013年4月20日,德雲社南京分社正式落戶門東歷史街區。

郭德綱的成長歷程

979年,七歲跟隨天津評書藝人高祥凱學習評書

德雲社部分演員(32張)

001981年,九歲開始正式學習[9]相聲

00三年後,跟盲藝人王田雨學西河大鼓

00後跟常寶豐等天津藝人學相聲,壹直學到15歲

002004年10月拜相聲大師侯耀文為師

002006年12月拜中國四門抱曲藝大師金文聲為師

://baike.baidu/view/5444.

上面網址供參考

相聲有多長的歷史?誰是第壹個說相聲的人?最早的相聲段子是哪段?

我們今天所看到的這種相聲表演藝術形式是從清末鹹豐年間興起的,至今已有150余年的歷史了。

據說,鹹豐年間,北京有壹朱紹文先生(別號“窮不怕”),是最早說相聲的人。他原來是學京戲的,唱小花臉。

後來因為照清朝規矩,不是天天能唱戲的,如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後、太後之忌日),都必須停止動響器,當然更不能唱了。 這些日子總算起來,每年多至五、六十天,各戲園就得壹律停演。

若趕上所謂“國孝”(即皇帝、皇後、太後死了),便要規定二十七個月不準唱戲。到光緒、西太後的國孝,雖說是縮減了,但還須百日不準動響器。

百日後,不準化裝唱戲,馬鞭子只許用青、藍、白三色,不準用紅的。 這麽壹來唱戲的就失業了。

朱先生想出壹個辦法,拿白沙子撒地作字,以吸引觀眾。等到大家聚攏之後,他就在甬路旁邊,手拿竹板(不禁止)兩塊作響器,唱幾段小花臉數板,再說幾段小故事,要錢。

他還研究好了幾個小段子,如:“勃勃名”、“百鳥名”、“百獸名”、“百蟲名”、“青菜名”、“京戲名”等。 另外,又自己編了五訴功——“胡不剌訴功”、“堆子兵訴功”、“棒子面訴功”、“夏布褂訴功”、“廚子訴功”;兩本小書——《千字文》、《百家姓》等。

這樣他就繪聲繪影地說起來了,很受群眾歡迎。以後他又把京戲中《背娃入府》、《壹匹布》、《打沙鍋》等戲的內容,改編成小故事,在街頭演唱,生意更加好了。

於是每遇見辰、齋等日,他就以相聲補缺,到鹹豐國孝時,即正式以說相聲為生了。國孝後,戲班再邀他去唱戲,均行謝絕。

以後又帶徒弟,即創出了這壹行。 由於是民間口頭藝術,最早的段子不可考。

德雲社什麽故事

德雲社是中國北京的壹個相聲社團,全稱北京德雲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5年,曾經名為北京相聲大會。德雲社以“讓相聲回歸劇場”,做“真正的相聲”為要旨。2011年7月3日,德雲社在北展劇場開辟新形式,用犯扯的方言以及話劇和相聲混搭方式,為觀眾演繹從清朝、民國到新中國成立後各種風格流派的相聲。

“德雲社”是以弘揚北方民族文化,培養曲藝人才,服務大眾為主旨的曲藝演出團體。社團最初由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先生於1995年創建,經歷了二十年的風雨歷程走到今日實屬艱辛,然值得欣慰的是經過郭德綱先生和眾多位新老相聲演員的不懈努力,德雲社正在逐步走向輝煌。德雲社所屬的“北京相聲大會”每周都在天橋樂茶園等地演出五、六場。

德雲社經歷了那些風和雨

同行是冤家 ,妳紅了,別人也會嫉妒妳的! 中國文藝界長期由某些人把持,看下上春晚說相聲的都是哪些人,就明白了,都是壹支的!壹點相聲功底都沒有,天天說的些爛相聲,就是插科打諢,誰都能說!不象老郭,雖然講了很多黃段子,但是從裏面也能看出老郭的功底!沒老郭相聲哪有那麽火啊! 郭德綱,1973年生於天津。

8歲投身藝壇,先拜評書前輩高慶海學習評書,後曾跟隨相聲名家常寶豐學相聲。其間又潛心學習了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輾轉於梨園,工文醜、工銅錘。

通過對多種藝術形式的借鑒,形成了自己的風格。1995年開始闖蕩北京,長期在劇場表演傳統相聲,精通老段子600多段。

1996年組織了相聲班底德雲社,曾與範振鈺、張文順等名家搭檔。2005年加盟鐵路文工團,拜侯耀文為師。

德雲社經常上演的段子包括:《拴娃娃》、《學電臺》、《找堂會》、《白事會》、《報菜名》、《揭瓦》、《托妻獻子》、《拉洋片》、《武墜子》、《羊上樹》等,並發掘保存上演了壹些已不多見的傳統相聲,深受京津相聲迷喜愛。 德雲社發展歷程 話說1995年,壹天津五短身材好漢勇闖北京城,十年間,說相聲收門徒辦公司,最終紅遍大江南北。

好漢何人?此人名喚郭德綱,公司便是鼎鼎大名的德雲社。在不少人驚嘆郭氏德雲社“壹夜成名”之時,殊不知人家已經迎來第壹個十周年慶典。

關於修成正果途中郭德綱和德雲社所經歷的風風雨雨,套用郭班主經典臺詞“大夥是願意聽啊,是願意聽啊,是願意聽啊?”想必是願意啊 第壹回 只身闖京為圓夢 茶館戲樓說相聲 “為了控制人數我們想盡了辦法,我們現在只設壹部訂票電話,但即使這樣,兩個接線員仍然經常接到啞嗓。” 2006年10月25日,當記者采訪天橋樂經理張福延的時候,他壹開口就指著辦公室的電話發了通牢騷。

天橋樂,是現如今德雲社較為固定的演出場所,每周四到周日德雲社的演出全部壹票難求,因此想在天橋樂看演出需提前壹周訂票才行。而這樣的局面也是經過數年積累逐漸形成的,這還要從1995年郭德綱開始創業說起。

“最早進北京是為了大紅大紫。當時正好流行北漂,是條好狗都到北京叫喚壹下是當時我們很流行的理念。

當初來北京時的心態是跟著某個劇團演出,壹旦能上春晚就會紅,但是到北京後我發現不是自己想像的那樣。”回憶起十年前創業的艱難,郭德綱很感慨。

1995年,抱著“遠大”理想的郭德綱只身來到北京創業,當夢想破滅,殘酷的現實擺在眼前的時候,他壹邊以開公司和做策劃、主持人等維持生計,壹邊開始與曲藝界同仁策劃相聲演出的事情。他首先找到的人是相聲界前輩張文順以及從小酷愛相聲藝術的青年演員李菁,由於誌趣相同,他們便開始相約抽出空余時間在京味茶館、廣德樓等地演出。

1996年開始,相聲演員邢文昭以及徐德亮等開始陸續加入郭德綱組織的演出,這樣到了1998年,以郭德綱為首的演出團體擴展為十幾個人,演出場館也從茶樓擴展到中和戲院、華聲天橋等稍大點的茶館戲樓裏。 “最初幾年的演出,壹般都是從下午壹直演到晚上,2元錢壹張票,演員多的時候說相聲,少的時候說書。

茶館也只賺茶錢,票房收入全部歸我們演員所有。雖然條件很優厚,但由於沒有固定的演出場所以及觀眾群,所以當時每人每天的收入如果能達到30元錢,就會高興好幾天,這就是成績,大家也都不指著這點錢活。”

郭德綱回憶道。而說到這壹段經歷,德雲社的老藝術家邢文昭也很感傷,他告訴記者,他和張文順都有過為壹位觀眾演出的經歷,“壹個觀眾,五六個演員,壹場下來,所有人壹***只掙10元錢。”

“我剛認識師父的時候他們的演員比較齊整,從天津外請了八九個老先生。並且壹般是65歲左右。

這個情況大概有三四個月的時間。當時德雲社還叫‘北京相聲大會’。”

這是郭德綱的大徒弟何雲偉的壹段回憶。何雲偉2002年開始跟隨郭德綱學藝,而1999年,他第壹次聽郭德綱說相聲的時候,只不過是茶館的壹個茶客,他說的‘北京相聲大會’就是德雲社的前身。

第二回 相聲大會現雛形 五年三進廣德樓 1998年,由於郭德綱組織的演出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壹批演員,於是他便按照相聲界的叫法,將這個小團體的演出定名為“相聲大會”。 “1998年我在中和戲院看過郭德綱的演出,感覺郭德綱對傳統相聲的繼承和理解有他獨到的地方”,德雲社的老藝術家王文林告訴記者。

而談到當初觀眾的積累,郭德綱也有此同感:“很多觀眾認為我說相聲的方式和別人不壹樣,並且基本上都因為這個原因去茶館聽相聲。”於是,從1998年開始,郭德綱組織的“北京相聲大會”開始小有名氣,壹場演出,茶館裏可以坐上100多人,有時候客人進不去,甚至把茶碗放在窗臺上,站在外面聽。

可是這樣的好光景並沒有維持多久,由於總是流動演出,且壹些劇場的經營狀況不佳,許多觀眾也隨之流失。“火的時候我們和好幾個劇場三七分賬,劇場得三分。

再好點劇場要求四六分,最後要求倒壹九分,即他們九分,我們實在幹不了了,只能離開。”郭德綱說。

“郭德綱曾三進廣德樓。” 講到郭德綱從幾個觀眾發展到幾十、上百人的這段“歷史”時,廣德樓的經理張。

  • 上一篇:彈弓皮筋抽手怎麽回事
  • 下一篇:怎麽樣用手機識別花草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