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德昂族

 德昂族自稱“德昂”、“尼昂”或“納昂”。過去,他們曾被稱作“崩龍”族。1985年,國家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統壹稱為“德昂族”。

 截止2000年統計,我國的德昂族有17935人,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潞西、瑞麗、畹町三市和梁河、盈江、隴川三縣,雲南省的鎮康、永德、耿馬、保山、瀾滄等縣(市)也有德昂族分布。

德昂族節日

 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德昂族悠久歷史文化的壹個組成部分。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裏,可以清晰地看到德昂族人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德昂族壹年之中既有歲時節日,又有宗教節日,還有特有的反映歷史文化的德昂族的傳統節日。

德昂族仁登阿蔔

 德昂語即祭龍,雲南省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屬宗教祭祀節日,每年農歷三月,由佛爺選定具體日期舉行。

 屆時,全寨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前往清水池邊,殺豬,宰雞進行祭祀。佛爺在壹張白紙上畫好壹條龍,然後,點燃香燭,念誦經文,並把畫有龍的紙放在水中,人們隨之叩拜。叩拜後,大夥便聚在壹起***同飲酒。這天,德昂族允許酒後吵架,毆打。即使被打得鼻青臉腫,動彈不得,誰也不去勸架,直到對方打得有氣無力為止。有些德昂族人就地睡到天黑方歸。第二天,人們再次相聚,和好如初。

德昂族洗手腳日 清明節後第七天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有壹個不孝的兒子,在清明節後第七天,到山上砍柴,被山上烏鴉反哺的情景所感動,決定從此要孝敬自己的母親。這時,他失明的母親上山為他送飯,不慎跌倒,他想上前去扶起媽媽,可是他的母親以為他要打她,壹頭碰死在樹上。他很悲痛,砍倒那棵大樹,用樹幹做成母親的雕像供在家裏。每到清明節後第七天,他就要淋洗木像,由此形成了這個節日。屆時,晚輩要為長輩舉行洗手腳禮。節日早上,晚輩給長輩打來清水,給長輩洗手腳,然後給長輩叩頭,講述自己對不起長輩的地方,並深刻地檢討自己,長輩也檢討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率不夠,希望今後更加和睦。出嫁和人贅者也要偕同配偶回家為長輩舉行洗手腳禮,並要向長者敬獻壹小包茶葉和糯米粑粑。

德昂族潑水節

 雲南省南部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四月中旬舉行,節期壹般為三天。

 關於潑水節,有個美麗的傳說:古時候天上的仙女,羨慕人間美景,就悄悄地飛到人間,在壹次洗澡中不慎被人們發現,仙女們含羞披衣飛回天庭,臨別時告訴德昂族先民,在每年清明節後給佛洗身,它們就會降福給人間,從此,德昂族每年舉行潑水節以祈禱幸福。

 節日之前,小夥子們都躲到僻靜的地方,精心編制竹籃,在節日前三天送給自己中意的姑娘,如果節日那天姑娘背的是他送的,就表明他得到了姑娘的愛慕。節日第壹天,德昂族人上山采花,傍晚,人們則歡聚壹起,進行各種娛樂活動。第二天是潑水節的 *** ,人們要身穿節日盛裝,準備祭品,到佛寺給佛像洗塵,佛寺禮畢,德昂族群眾性的潑水活動開始。壹位德昂族老人從竹水桶中拿出壹束鮮花,將水輕輕地灑向周圍的人群,以示潑水開始。人們用銅缽、臉盆以至水桶裝水,擁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民間認為這水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可以消除病災,所以人們盡情地潑,不論潑者還是被潑者,雖然從頭濕到腳,但還是異常高興。只見壹朵朵水花在人群中盛開,在陽光的映射下形成壹道道彩虹,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第三天是潑水節的尾聲,青年們相約潑灑壹陣之後,便找意中人談情說愛。

德昂族祭鬼樹

 雲南省保山壹帶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屬民間宗教節日,每年潑水節後第三天舉行。

 這壹地區大壹些的德昂族村寨,都有四個寨門,稱為“鬼門”,鬼門邊有壹棵大樹叫“鬼樹”,祭“鬼樹”是在夜間五更時分,由二十到三十個成年男子擡著壹塊畫有龍、虎等兇猛野獸的木牌,邊敲鑼邊高聲念經,送到鬼樹邊,再供些米飯和小菜,然後悄悄溜回家。返回時,要悄悄地,免得鬼知道後跟隨回家。

德昂族仁登滿

 德昂語,即祭地。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屬宗教節日,每年播種包谷結束時舉行。

 屆時,全寨德昂族人湊錢買豬、雞各壹只,每戶準備壹籮碎石。祭祀時,在地邊栽壹根木樁,把碎石倒於樁旁,然後殺牲設祭,求地鬼保佑莊稼免受災害,顆粒飽滿。這壹天,全寨人不許動土,也不能舂米,以免觸怒地鬼。

德昂族吃新節

 又稱“嘗新谷”。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六月舉行。

 節日期間,德昂族人先采回兩把新米,再摻入部分老米,意為“老谷換新谷”。用芭蕉葉或冬青將新、老米煮成飯和菜包成飯團,先餵水牛,然後供佛,供老人品嘗,然後全家嘗新後開鐮收割。

德昂族祭天

 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七月擇日舉行。

 關於這個節日有個傳說:相傳在洪荒遠古,世上只有天王和地母,他們感到非常的孤單。有壹年七月,狂風大作,飄過壹百片葉子,天王想如果它能變成人就好了。結果它們真的變成了壹百個人,而且男女各壹半,這壹百個人就是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族人每年七月都要舉行祭天活動。

 節日裏,德昂族各家殺壹只雞,殺雞時,雞頭朝上,讓雞血向天噴灑,然後將雞向空中拋去,並灑壹盅酒,表示將雞、酒奉獻給天。

德昂族進窪節

 德昂語即關門節,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九月十五日舉行,為期三個月。

 這個季節是德昂族生產大忙的時節,過關門節意在要求青年男女停止歡聚和談情說愛,以便集中精力進行生產勞動。十四日清晨,姑娘們要挑清潔的水到佛寺浴佛,半夜開始進窪。儀式以當夜佛寺擊鼓為號,聽到鼓聲,老人將香燭、谷子、花等供品用紙包好送往寺中的佛座後面。十五日,舉行隆重的賧佛儀式。從此日開始,每七天就要小賧壹次,第八天德昂族家家到寺院供祭飯菜,昕佛爺念經,祈禱佛爺保佑人們有吃有穿,平平安安。進窪節期間,禁止嫁娶,不許談情說愛,不準佛爺和小和尚到外寨住宿。

德昂族供家堂

 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屬宗教節日。壹般是每年祭兩次,時間不定。若當年修葺房屋則要大祭壹次。

 德昂族祭祀時,用七碗米,七碗飯,每碗上放三枚銅錢。另外準備七堆草煙,七堆茶葉,七小塊鐵,壹套衣服,壹碗水,十四面紙旗,十四朵鮮花,插在用芭蕉葉卷的筒上。然後請村裏管理祭祀的“達幹”念誦經文,以祈求家堂神保佑人畜興旺,五谷豐登。供家堂結束後主家要設宴款待“達幹”,並取部分供品敬奉。

德昂族換黃單

 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的節日,屬宗教節日,每年農歷九、十月間舉行。

 節前,各佛寺轄區的德昂族人要準備香燭、紙錢、食品等供品,還要準備好佛像穿的黃單以及佛寺裏懸掛的各種布單。節日當天,德昂族攜帶所有物品,到佛寺進香拜佛,寺院的佛爺這天要為人們講經。群眾把準備好的黃單給佛像換上,將舊的黃單取下來,以示信仰的虔誠。

德昂族憲攝母

 德昂語意為祭蛇神。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屬民間祭祀節日,每年農歷臘月二十日舉行。

 節日當天,全寨德昂族人不幹活,不吃葷,人人都要洗澡。德昂族各村寨都要選壹棵較大的樹為蛇神,四周砌有圍墻,平時不允許人靠近。相傳有人曾砍了蛇樹上的壹根樹枝,夜裏,他的脖子便被蛇神扭歪了。

 在祭蛇神樹時必須是素祭,所以參加祭祀的德昂族人都要身凈衣潔。祭祀是,把帶來的粉條、豆腐、青菜之類的祭品獻給蛇樹神,並將牛籠頭壹副、長刀壹把,掛在樹上。祭祀時,寨老打卦,對蛇神樹念經祈禱,人們跪拜,以求蛇神保佑人畜興旺。

德昂族燒白柴

 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的傳統節日,屬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舉行。

 節前,德昂族要派十多個人砍來壹種元皮,外表呈白色的樹木俗稱白柴,按“井”字型架在村寨附近。節日這天,德昂族各家各戶要殺豬宰雞,美餐壹頓。晚上,到佛寺把佛像“請”到村寨外,燒起白柴火,然後,大家圍火而坐,與佛像壹起烤火,十二月為寒冬時節,燒白柴以示給佛取暖。故寺院佛爺這天晚上也要到火堆旁為大家施經布道,大家邊烤火,邊隨佛爺念經,以祈求生活安寧。

德昂族出窪節

 德昂語即開門節,雲南省德昂族的傳統節日。每年傣歷十二月十五日,即進窪節的最後壹天舉行,節期為三天。

 這個時候農忙已過,舉行出窪節的含義就是結束禁忌。節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宗教儀式。人們還要把進窪時送到佛座後面的東西取出來燒掉,表示佛已出窪。十六日舉行佛爺出窪儀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進佛寺拜佛,以感激開禁之恩。十七日舉行盛大的賧佛儀式。早飯後,青年男女紛紛集中,由佛爺出來施經布道。隨後,男女老少進行各種娛樂活動,人們歡歌笑語,縱情歌舞。

做擺

雲南省西雙版納等地德昂族宗教節日。節日時間不定,壹般壹年壹次,由於做擺的花銷比較大,所以也可三、四年做壹次。

德昂族認為做擺可以使五谷豐登、村寨平安。做擺前,主辦者要準備大量的米、肉、油、紙張、香燭等物品,還要準備幾尊佛像。做擺有許多人參加,主辦人要提供吃住等。做擺第壹天,人們敲鑼打鼓到佛寺迎佛,佛像壹到,人們忙舉行狂歡晚會。第二天清晨,舉行拜佛儀式,聽佛爺講經。晚飯後,繼續狂歡。第三天,客人們紛紛離去,本村人將供品及佛像全部奉獻給佛寺。最後人們在廣場上豎壹高桿,系上旗幡,歡宴壹頓,做擺宣告結束。

德昂族做大貢

 德昂族信眾普遍認為生死輪回、人有來世。今生賧佛、拜佛,來世即可享用。也有因久病不愈或逢災遇禍而到佛寺拜佛求平安、健康。日常的賧佛、拜佛活動人數不定,有個人性質的,也有集體性質的。集體賧佛最隆重的莫過於在各種佛教節日裏組織的做大貢。

 做大貢(傣族稱趕擺)是德昂族最為隆重的宗教祭祀。德昂族做大貢日期根據村寨集體或個人的資金籌措情況來決定。德昂族社會經濟發展較緩慢,往往三五年才能舉行壹次,做大貢的目的是祈求壹個村寨或壹個地區的居民清吉平安、消除災禍及驅除邪惡。做大貢有集體和個人兩種形式。舉行這類祭祀耗費較大,多為數年舉行壹次,祭祀的日期也不固定,壹般選在農歷二三月份的農閑時間。這種大型的宗教祭典,多由富裕之家承頭,由寨頭(達幹)、安長、佛爺和各家族長磋商,向群眾募集糧食和錢物,日常所賧物品不外乎錢財、米飯、菜肴等等,也有經書、佛傘、佛扇、佛幡、袈裟,還有掛鐘、椅子、毛毯、桌子等日常用具。如募集的財物不敷支出時,承頭者可補足。新中國成立前做壹次大貢,往往要耗費千余元半開(雲南銀幣)、黃牛數頭、糧食萬余斤,因此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做貢期間,周圍信徒不分民族都來參加,有的要走兩三天的路程趕來,節日氣氛濃厚,十分熱鬧。對於來客,主辦村社要熱情接待,提供吃住等。做大貢期間,佛爺舉行宗教儀式,宣講四十多卷經書,佛爺講經時,虔誠的老年信徒都要去聽。現在如果是虔誠信徒做壹個“大貢”,最少也要花費四五萬元,對於人口相對較少、經濟相對落後的德昂族做大貢的次數也就非常少。

德昂族語言

 德昂族有自己的語言,屬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沒有本民族傳統文字,部分地區通用傣語、漢語、景頗語。

德昂族建築

 德昂族人的住房普遍為幹欄式建築,有較高的建築水平。住房的主要材料是竹子和木材,屋脊之上還裝飾有草制飾物,更是別有風趣。

 集體竹房建築: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昂地區仍保留父系大家族,同壹父系祖先的有血緣關系的後代***同居住在壹所大房子內。集體生產,***同消費。解放以後保存下來的最大壹幢房子,長達50米,寬約15米,面積達750平方米,壹般大房子面積也在四五百平方米左右。大家族逐步解體以後,有血緣關系以及沒有血緣關系的小家族還有***住壹所大房子的習慣,只是在經濟生活方面是各自獨立的。

 個體家庭住房:個體家庭的民居多為竹木結構、歇山式草頂的幹欄建築,平面多為長方形,但也有平面為半圓形,歇山式草頂是呈弧形的,別具風格。幹欄式民居上層住人,下層作畜廄,有主副兩座樓梯。歇山式草頂為圓弧形的民居,當地又稱“氈帽形”,風格粗獷。民居構架為穿鬥式木梁柱,樓面、隔問均用竹片或木板鋪設。

德昂族服飾

 德昂族的服飾以深色為主,男子多穿藍、黑大襟上衣及寬而短的褲子,裹黑色或白色頭巾,頭巾兩端飾以彩色絨球;德昂族婦女多穿黑色、藏青色的對襟上衣和長裙,配上銀項圈、耳環、耳墜、紅絨球等首飾,別具特色。最引人註目的是德昂族姑娘腰間的腰圈,少則幾個,多則幾十個。腰圈多用藤條編成,染成紅、黑、綠等顏色,有的還纏上銀絲。傳說古時,德昂族女子是滿天飛舞的,男人為將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成圈套在女人腰上,久而成俗。德昂族小夥子習慣把腰圈送給姑娘作為愛情信物。

德昂族食俗

 德昂族絕大多數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雜以包谷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德昂族擅長制作各種糧食制品,如豌豆粉、豆腐、米粉、年糕、把把、湯圓等。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慣於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調味。受當地漢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味的腌菜、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常見的小菜。主要特色菜有:涼拌番木瓜、竹筒搗菜、脆皮冬瓜等。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離不開茶,婚喪嫁娶,探親訪友,都以茶作為禮品,“茶到意到”。

德昂族婚俗

 德昂族的婚姻習俗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家長尊重兒女的擇婚意願,在德昂族裏男女青年的戀愛和結婚都很自由而婚姻則有許多行為規範和習俗尊崇,從這壹點上可以看到德昂族的精神文化的民族特征。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婚禮通常要進行三天,三天之內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裏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並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德昂族信仰

  • 上一篇:張家界是張家界的傳統戲劇是什麽?
  • 下一篇:怎樣做壹盞手工的元宵節花燈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