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保護我國的春節傳統習俗文化遺產

如何保護我國的春節傳統習俗文化遺產

盡管春節年年都過,但春節所包涵的那種文化韻味正被人們慢慢的淡忘。其實,中國的許多傳統節日都存在著被淡化、被遺忘的危機。首先,這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在迅速改變,從傳統的農耕文明轉向現代工業文明,尤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趨勢下,各種文化形態都在改變著人們的行為和心態。其次,也是壹個最為直接的原因,就是作為中國百姓日常生活內容之壹的民俗,正被西方文化所沖擊,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人,來不及細細咀嚼品味春節文化內涵,而是更喜歡西方文化背景下的聖誕節、情人節等那種遊戲性的狂歡。還有,我們的城鎮化正在加快,環境規劃的專家們只註重對物的關註,在城市規劃設計上更多的是追求技術和實用主義,這也使城市的民俗存在越來越淡化。民俗是壹個民族的文化底色和民族記憶,如果不斷被淡化、被淡忘,久而久之就是文化的嚴重流失。在某種意義上講,文化包括民俗在內,不僅是壹個民族的傳統,而且是壹種尊嚴,是壹個民族在精神層面上的具體標誌。所以,當它被外來文化沖擊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僅僅感嘆,而且要看到它已經使壹個民族的文化安全面臨了危機。在這種背景下,我在我的學生中做了“保衛春節”這樣壹個演講,呼籲更多的人重視民俗,特別是春節,珍惜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維護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尊嚴。也就是說,在面向世界的發展中,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我們首先要理解、懂得自己的歷史和傳統,我們不能數典忘祖。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感慨年越過越沒有味兒,久而久之,這種味兒越來越淡,淡到被人忘記時,它還會真正存在嗎?這種危機應該引起我們的警惕。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節日,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化,它確實需要創新。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任何創新都不是無端的,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對自身的清理和發展。我們創新,在哪裏創新?是改變自己,皈依他人的文化嗎?所以對傳統文化來說,僅從字面上理解“創新”兩個字遠遠不夠。當然,我們的春節也是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而且,在歷史上,年、歲、春,這三個概念曾經互不相聯。比如年,是豐收的意思;歲,是犧牲、祭祀的意思;春,是百草得陽氣而生的意思。它們如何聯結成了壹個整體?這裏既有歷法在社會實踐中被不斷完善的因素,又有社會選擇、文化選擇和生命選擇的因素,特別是信仰的因素,包括自然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所有這壹切造就了春節這樣壹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都信奉的節日。我們甚至可以說,春節是我們的驛站,更是我們的百科全書。所以創新是有條件的,是在記憶、繼承的基礎上的發展。記憶,是精神層面上的東西,這就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幹事馬約爾在《文化與遺產》“導言”中所說,記憶對於壹個民族的創造和發展都是極其重要的,不論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遺產,人們都能在這裏找到靈感和智慧的源泉。現在,全世界都在進行著意義非凡的口頭和非物質民族文化遺產搶救和保護運動,搶救和保護的目的是什麽?就是恢復壹個民族對自己的記憶,樹立壹個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我們中華民族自古就是壹個善於創造的民族,四大發明是創造,春節也是創造——這是我們異常神聖的文化遺產。我們創新,是為了使這個節日更加豐富多彩,而不是消解它。 下面就看看傳統的春節習俗您知道幾個: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壹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壹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壹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壹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剪紙在我國是壹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壹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願,有的人幹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壹,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壹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壹起,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壹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壹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後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壹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壹說。即在新的壹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壹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壹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現在,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壹,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幹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壹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壹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拜年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壹歲。壓歲錢有兩種,壹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壹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春節食俗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裏,大約自臘月初八以後,家庭主婦們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因為腌制臘味所需的時間較長,所以必須盡早準備,我國許多省份都有腌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征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年糕的口味因地而異。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壹起蒸食。山西北部在內蒙古等地,過年時習慣吃黃米粉油炸年糕,有的還包上豆沙、棗泥等餡,山東人則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方的年糕以甜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幹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例如蘇州及寧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炸以外,還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湯。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細,可以直接蒸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真正過年的前壹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萬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壹起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內容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後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壹家大小聚在壹起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春節傳統習俗 節在我國由來已久。相傳我國原始社會就有“臘祭”之說,夏朝建後,這壹習俗流傳下來。《爾雅》壹書說春節:“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商代在壹年中要做四次大祀,“冬祀”便是作為春節來過的。

民國初年開始,將農歷正月初壹定名為春節。這天淩晨,千家萬戶都會燃放爆竹,有的人家會在除夕夜年夜飯後壹直守至午夜放開爆竹才去睡覺,稱之為“開門爆仗”,祝新年開門喜慶。早上,合家必吃糯米粉做的團圓,象征全家老少團團圓圓;中午,壹般都吃面或餛飩,意為長壽、興旺。這天,年歲較高的長輩壹般都守在家裏,等著小輩上門請安,也稱“拜年”。家中壹般都備有瓜子、花生、糖果、香煙等,以招待上門拜年的客人。舊時,有敬天地,祭鬼神,宿命求財等封建迷信活動,解放後已基本破除,但有些習俗還存在,如禁掃地、不汲水、不動剪刀等,說是為了“積財氣,保平安”。在農村,春節走親訪友壹般要持續到正月十五過完元宵節才算結束。

  • 上一篇:形容古村落的唯美句子(46句)
  • 下一篇:思維繪畫與傳統少兒美術培訓有哪些區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