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教學模式大致分如下三類:第壹種是“簡筆畫”教學法。壹些教師以簡筆畫教材為範本,將造型、構圖、色彩等定型化、模式化,兒童作畫成了被動的臨摹和定型的公式組合。兒童的作品猶如壹個模子倒出來的。固定的造型,規定的色彩,千人壹面,毫無生氣和創造性。第二種是“反復訓練式”教學法。教師擅長於某壹畫種,如水墨山水,或水墨花鳥畫。所教的學生則反復訓練這壹技法,以至於到了非常熟練的程度。生產了壹批和這位教師壹樣風格的“復印機”,或是能描摹出“徐悲鴻的馬”“齊白石的蝦”的 “神童”。第三種是“專業技能訓練式”教學法。這些教師將專業繪畫知識和技能訓練作為兒童學習繪畫的目的,就是為了有利於將來孩子考專業院校而最終得到壹個文憑。於是過早地將專業院校的課程硬搬過來對付天真活潑的孩子,機械地讓他們畫靜物、畫石膏、畫素描,去臨摹成人的作品,講壹些學生不明白的繪畫規律和高深理論,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而打瞌睡。畫出的物件,只是功夫紮實的課堂練習,缺少“靈氣”。
當然,我們並不否定兒童在學繪畫時,必須掌握壹定的繪畫知識和技巧,知識技法是美術課的主要內容。但是,學習筆墨技巧並不是學習繪畫的唯壹目的和全部內容。教師如果只教授知識,技法,教得再好,充其量只能算壹個復印機,所辦之培訓班只能叫做“技法培訓班”,還算不上兒童美術教育。既然叫兒童美術教育。“教育”兩個字才是最重要的,而這兩個字所包含的內容就要豐富得多,深刻得多。首先,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掌握技法的工具。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通過教育,使兒童得以全面發展才是教育的宗旨。美國的美術教育家維克多·羅思菲德在《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壹書中把兒童的個人成長特征,分為7個觀察點:智慧成長、感情成長、社會成長、知覺成長、生理成長、美感成長、創造性成長。”這對我們從事兒童美術教育的人是很有啟發的。具體來講,我認為,兒童美術教育應該註重培養孩子的藝術感覺和自我感覺,這是基於兒童美術教育是美育、其目的不是造就幾個專業技術人員、畫家,而是培養壹批有美感的,高素質的時代需要的人才。讓他們從小學會能從最平凡的事物上,見到美,也懂得利用身邊平凡的事物,創造美。使他們對生活有壹種積極快樂的態度,而不只是現實的價值,更使他們能以美的感受,面對人生,使他們的心身得以全面健康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