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比重是0.96左右略浮於水,當水上遇險時,遇險者首先應把頭部後仰,並深吸壹口氣至吸不進氣為止。人體可以增加2000毫升左右的肺氣容量,也就是增加了約二公斤左右的浮力。這時人體手足不動,可保持頭面部露出水面,以保持正常的氣體交換。由於人體的重心在下半身,下肢總是沒於水中,身體傾斜於水中在流水的作用下,前後擺動極易嗆水。這時應把雙手上舉置於耳側使身體的重心上移,下肢即漸漸上浮,當足尖露出水面時,人體已水平漂浮於水面,在浮力與水的表面張力的作用下,人體可以十分輕松地漂浮於水面。目前水上漂浮的紀錄是36小時,由江西分宜的沈煒丹女士於1996年在溫州電視吉尼斯上創造的。
與國際上海難發生時采取的HELP體位(heat escape least posture )比較,無須穿著救生衣,且體位舒適視野開闊,能減少人體的能量散失,因此是水上自救的最佳手段。
正常的呼吸方式是吸氣時胸腹隆起 ,而呼氣時胸腹下陷;當浮泳時則要采用逆呼吸法, 該法是 ,當吸氣時盡量擴胸並收腹 ,而呼氣時則縮胸隆腹,以保持呼氣終末時,(這時肺內含氣量最少,人的浮力最小。)肺內仍有足夠的功能殘氣量,使人體能夠長時間地輕松地,在各種天然水域漂浮水面。
我於92 年在《中國體育報》 上發表〈關於浮泳〉 的短文後,曾收到全國幾十位泳友的來信,詢問浮泳的方法,其中的壹些泳友就是根據上述介紹的方法學會了浮泳。
浮泳的姿勢與生俱會,泳友們只要在平時的遊泳活動中,花少量的時間根據上述的方法練習就可以掌握浮泳泳式,在天然水域遊泳時增加安全性。
1、浮泳溯源
浮泳是毛主席擅長,並提倡的傳統泳技,在我國世代相有數千年之久。近百年來,競技遊泳的開展,使遊泳失去了多樣性,許多實用價值很強的傳統泳技,已瀕臨失傳的危險,浮泳就是其中的壹種。
浮泳時人體手足不動,可以長時間地漂浮於水面,掌握了水平浮泳後,可以在流水中隨波逐流,在水上休息與自救方面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是每壹個遊泳愛好者都必須掌握的水上本領。
浮泳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千年以前。在《莊子》中就有“吳王浮於江。”的記載;在古漢語中“遊”與“浮”同義,可見古人遊泳是以浮遊為主。在《淮南子》中曾記錄了古人學遊泳的全過程:“遊者以足蹶,以手 ,不得其數,愈蹶愈敗:及能遊者,非手足者矣!”遊泳而不依賴手足,當然是浮遊為主。到了宋代,浮泳在江南水鄉已相當普及,蘇東坡在《日喻》中曾記述當時的“沒人”(精於遊泳的人)“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古人潛水功夫是很高的,能沒於水中“數百步而出”。《莊子》同時代的文人吳自枚在《夢梁錄》中曾記述當時的弄潮兒在八月大潮時在錢塘江浮泳的情景,其中技藝高者“或手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浮泳還是當時水軍的軍訓項目,宋代趙善湘知鎮江“曾教習五百浮水軍”。清人小說《小五義》也有關於浮泳的描述,翻江鼠蔣平在搭救徐慶時,就曾尾隨婁兵的小船,悄無聲息的走了二裏多。可見浮泳是我國古代十分普及的泳技,既不是絕技,也與特異功能無關,是每壹位遊泳者都可以掌握的水上本領。
2、浮泳的訣竅
浮泳的訣竅只有四個字,那就是“呼吸”與“平衡”。
正常成年人的肺總氣容量約為5千毫升,而平常呼吸量,醫學上稱潮氣量僅5百毫升,占總氣容量的十分之壹。當人體正常吸氣後,再盡量吸氣到吸不進氣為止,這時吸進去的氣稱為補吸氣量,正常成人約為二千毫升左右,也就是說人體在正常呼吸時,仍有2千毫升的肺泡組織沒有參加正常的氣體交換。遊泳者在水中只要深吸壹口氣,到吸不進氣為止就可以增加約兩公斤左右的浮力,人的比重約為0、96左右、增加兩公斤的浮力後,人體手足不動也可以保持身體漂浮水面,以保持正常的氣體交換。在練習中必須利用呼吸來減低人體自身的比重(人的比重吸氣時,比水的比重稍低,是:0。95—0。99,呼氣時,比水的比重稍高,是:1—1。05)所以,躺在水中,只要將全身放松,將頭的後腦袋往水下傾,把嘴巴、鼻子露出水面,就可以正常呼吸,適當地讓吸氣留在腹中多壹點,呼出來的稍微少壹點兒,那麽,就可以輕輕松松地躺在水中休息. 人體在呼氣終末時,肺氣容量最少。為了使呼氣終末時,肺內仍有足夠的氣容量,應采用逆呼吸法,逆呼吸法是相對於正常呼吸而言的,正常吸氣時胸腹隆起、當呼氣時胸腹下陷:逆呼吸法則正好相反,吸氣時盡量擴胸收腹,而呼氣時則縮胸隆腹,這樣就可以保持在呼氣終末時,肺內仍保持足夠的氣容量。
物體在水中受到重力與浮力的作用,重力與浮力的合力的作用點,分別稱為重心與浮心。由於重力與浮力的作用方向相反,為了達到力的平衡,浮心總是位於通過重心的垂直線的上方。人體的左右是對稱的,但由於下身的比重較大,當身體在水中不動時,下肢總是沒於水中。這時重心約在臀部,而浮心則位於胸骨的下端,人體則以接近於垂直的傾斜狀態漂浮於水中。
這時遊泳者應把兩手上舉放於耳側,由於兩手上舉後人體的重心上移,而浮心下移,下肢就逐漸露出了水面,當人體的重心與浮心上下重疊,重心與浮心的連線垂直於水平面時,人體的足尖就露出了水面。在水的表面張力與浮力的作用下,遊泳者就可以十分輕松地,長時間漂浮於水面。
遊泳者在水中深吸壹口氣、至吸不進氣為止,這時手足不動可漂浮水面:然後把雙手上舉,置於耳側,這時就可以感覺下肢上浮,足尖逐漸露出水面。如果無法露出水面,要反復調整手足的位置,找到最好的漂浮感覺,經過壹段時間練習,就可以掌握浮泳技能。如果反復練習仍然無法足尖外露,那就是因為浮力不足的緣故,這時到了海上足尖就可以露出水面。為了增加浮力需要進行呼吸肌的練習,以增加補吸氣量。
3、 浮泳的實際應用
古代“沒人”,(精於遊泳的人)遊泳時“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即順水漂流而不摻合自己的主張。)因此當時的遊泳主要是浮泳。在天然水域浮泳時,可隨時保持充足的體力,遇險時可從容化解。在江河浮泳時,由於腳在前,頭在後,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流的情況。遊泳者掌握了浮泳泳式後,遊泳時不必上岸休息,在水上浮泳就是最好的休息,而且體力恢復的效裏要比在岸上休息好得多,因為浮泳休息時,人體的全身心都可以得到充分的放松。
“善遊者溺,善騎者墮。”(《淮南子》)溺水是青少年意外死亡的罪魁禍首,約占溺水死亡總數的百分之七十,是溺水的高危人群。2002年廣東省中小學意外死亡846人,其中溺水者占半數以上。廈門市2001年兒童溺水26人,占意外死亡的百分之六十,(車禍占百分之三十,其他占百分之十。)去年我國兒童意外死亡逾十萬,溺水則居首位,而十歲以上的溺水意外,絕大部分是由遊泳所致。與車禍、地震、火災、傳染病(去年死亡7464人)相比,溺水是壹個嚴重,而又長期被忽略的公***衛生問題。
在天然水域遇險時,由於水流的影響,很難得到他人的救援,所謂“遊者不能拯溺,手足有所急也!”(《淮南子》)。溺水的原因不外為力竭與意外。由於對遊程估計與體力分配失當,遊泳者經常在力竭或遇到意外時,發現自己身陷險境,這時可以運用浮泳技能,在水上休息壹下,待體力恢復後,再遊到安全的水域,或等待他人救援。當妳采用浮泳姿勢時,救援者會感到拖帶省力。恐慌是另壹個溺水的重要原因,假若妳會浮泳,妳就象攜帶了壹只可以隨時啟用的救生衣,遇險時就能臨危不亂,隨遇而安。
海難發生時,棄船逃生者為了盡量減少能量的喪失,須保持身體靜止不動,以延長生存時間,增加獲救機會,國際上均采用HELP體位,,(heat escape least posture )采取該體位時須穿著救生衣,緊急逃生不及穿著者,采用浮泳泳式也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4、 學浮泳難嗎?
學浮泳的難易度與個人的性別、年齡、身材比例、肺活量、脂肪比率、及水感有關。壹般而言,兒童、女性、肺活量較大、或脂肪比率高、及水感好者較容易學會。體重超標百分之十以上者,可自然漂浮。
九二年我在《中國體育報》上發表《關於浮泳》壹文後,全國有二十幾人來信詢問浮泳的方法,我在復信中只簡述了浮泳的要領,後來廣東新會的泳友來信說學會了浮泳,可見浮泳是可以函授的。九三年八月在我赴上海基尼斯之前,在泳池向壹位泳友,示範了浮泳方法,壹周後我從上海返回,該泳友就高興地告訴我,他已經學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