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學好國學經典
經典是民族精神的源頭,是人類文化的瑰寶,歷史傳承記錄著民族基因中的最高智慧,是民族千年老人對後世子孫的諄諄教誨,所承載的是聖賢偉大的思想光輝。然而,我們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國學經典浩瀚燦爛。如何才能利用有限的時間盡可能更好地學習中華民族的國學經典呢?這是壹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壹、古人學習國學經典的傳統方式
前人學習國學經典的傳統方式,主要是“死記硬背式”。古代私塾學堂大多采用這種方式,古代兒童從入學開蒙就開始進行識記和背誦的訓練。壹般分為以下三個步驟:
第壹步,授書。這是從先生的角度來說的。從學生的角度,叫“上書”。因為學生要拿著書自己上到先生的桌子那裏,所以叫“上書”。授書(上書)又分三個小階段。
第壹個階段,叫“點書”,就是學生拿著書,翻到要學習的這壹頁,交給先生,先生給他點出句讀。點書這壹環節,如果學生年齡大,會句讀了,就會由自己點好給先生修改。
第二個階段,叫“讀書”,就是先生範讀,學生跟著讀,壹句壹句地模仿。壹般先生是讀三遍,也有讀六遍的,也有讀兩遍的。
第三個階段,叫“講書”,就是先生要講解。不僅講解字義,也會講解簡單的、學生那個年齡段可以理解的篇章意思,也就是串講。
第二步,背書。“諷誦”作為教學古代經典的壹種方式,在我國有悠久歷史。“諷誦”,《周禮·春官·大司樂》註曰:“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故“諷”即背誦,“誦”為出聲誦讀。老師點句領讀、學生跟讀之後,就是初步完成了教讀的任務,然後學生自己去熟讀背誦,壹遍又壹遍,直到背誦如流。
第三步,復講。復講就是學生背好書後,把書背給先生聽,把先生前面所講的內容復述給先生聽。檢查通過,就可以再次上書,所以是學生的智力決定著學習的進度。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學習方法就特別強調熟讀背誦,“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讀與背是前輩學者學習國學的主要方法,他們從小就熟背“四書”、“五經”,打下了深厚的國學基礎。中國國學大師蔡尚思先生說他七歲入私塾,經歷了長達八年的“死背經書時期”:“入私塾讀書,被拉去在‘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神位’前行開學禮以後,就是天天死背儒家經書,背得最熟的是“四書”,光背誦而不了解其意義。真感痛苦;壹直到了懂得它的內容之後,才覺得幼時死背書的好處,自恨沒有多背些古書。現在無論是自己和別人的有關著作,哪怕只差壹個字,我壹看就知道其非原文。這比壹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讀過私塾者都是占了便宜的。”這種傳統的讀書方法,對我們今天學習國學經典仍有著積極的借鑒意義。多讀、熟讀,在讀中反復體味,才能增強語感。但這種方法過分註重古代經典誦讀,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體驗,割裂了詩文的美學價值,使壹篇血肉豐滿的文章被肢解得支離破碎,從而使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產生相當程度的畏難情緒和厭惡感,這正是其不足之處。
二、學習國學經典的正確方法
我們認為,學習國學經典必須把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很好地結合起來,註意審美愉悅和文化認知的融合,既彰顯重視傳統國學修養和關註現實人生之理念,又兼顧人文內涵的完整性和學習過程的個性化,使學習者在國學經典的研習中得到深厚的人文精神熏陶。
(壹)要重視熟讀國學基本要籍
我國歷代著述繁多,浩如煙海,僅以歷代史書《藝文誌》《經籍誌》等所“著錄”的圖書來說,為數就甚為可觀。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收錄的圖書則有3470部,7918卷;此外,“存目”部分也多達6819部,9434卷。如此之多的古籍,壹個人即使窮其畢生精力,也不可全部讀完,實際上也完全沒有這種必要。因為壹個人的生命有限,其讀書治學的時間,也就只有數十年,因此,對浩如繁星的古籍要有選擇、有側重地去讀。有些基本的典籍,無論將來從事什麽職業的人,都必須讀,有些還需要熟讀。這些基本典籍,包含在經、史、子、集之中,如“經部”中的《論語》《孟子》《詩經》等;“史部”中的《史記》《漢書》等;“子集”中的《荀子》《韓非子》《老子》《莊子》等;“集部”中的《楚辭》《文選》《唐詩》《宋詞》等。這些基本典籍,既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又蘊涵寶貴的人生哲理。不僅專治國學的人要熟讀,就是治其他學科的,如理學、工學、農學、商學、管理學的人,也都應該好好學習。
(二)要把握學術發展的路徑
所謂學術發展的路徑,主要有:(1)指每壹學術發展的過程。如我國的詩歌,從古詩到樂府,從樂府到律詩,其發展的過程都要明了,才能掌握每壹種學術或文體發展的特點。(2)指每壹階段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學術淵源。了解每壹階段重要學者的學術成果和淵源,可以看出每壹時代研究的重點和方向,清楚地認識學者治學的過程。(3)指每壹個時代的學術風尚。了解每壹時代的學術風尚,有助於了解每個時代學者學術歷程形成的原因及其成就的時代背景。掌握學術發展的路徑有兩種方法:壹是熟讀史書中有關《藝文誌》或《經籍誌》等目錄文獻。例如《漢書·藝文誌》《隋書·經籍誌》《新唐書·藝文誌》《宋史·藝文誌》等,這些史誌除了著錄當代人的著作外,還著錄前代人的著作。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史誌的類目及文獻,了解每壹時代的著作及當時的學術風尚。二是熟讀記述學者傳記或學術淵源的書籍。記述學者傳記壹般收錄在史書中的《儒林傳》中;介紹學者學術淵源的書籍,有劉元卿作的《諸儒學案》、馮從吾作的《元儒考略》、黃宗羲作的《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徐光啟作的《清儒學案》,江藩作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及《國朝宋學淵源記》等。從這些著作中,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每壹位學者的學術淵源,以了解某壹學派、某壹時代的學術發展過程。例如,《明儒學案》是壹部系統總結和記述明代學術思想發展演變及其流派的學術史著作。《明儒學案》把明代各派的學術淵源、學者傳記和學術宗旨有機結合起來,構成壹部系統完整的學術思想史巨著。
(三)要具備起碼的古代文化常識
國學經典涉及的人、事、物非常多,學習國學經典,需要了解壹些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古代文化常識主要包括古代天文、歷法、地理、樂律、禮俗、宗法、職官、科舉、姓名、宮室、飲食、衣著、車馬等方面的知識。只有掌握壹定古代文化常識,才能更好地讀懂國學經典;只有具備豐富的古代文化知識,才能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登堂入室、左右逢源。比如在古籍中,就有許多文獻是涉及天文知識的,如果不了解起碼的古代天文知識,就很難對古籍有較透徹的了解。例如,李白《蜀道難》中“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兩句詩,蘇軾《前赤壁賦》中“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其中“參”、“井”、“鬥牛”,盡管書上作了解釋,但學生們仍然不甚清楚。這就需要掌握古代天文中有關“星區分野”的知識。《史記·天官書》說“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域”,可見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聯系起來看的。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根據地上的區域來劃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別指配於地上的州國,使它們互相對應,說某星宿是某某州國的分野;也有反過來說某地是某星宿的分野。根據二十八星宿與十二州國分野表,我們可知,“捫參歷井”不僅寫出了蜀道的高峻艱險,而且說明了其位置。同樣,“鬥牛”二星也表明了赤壁所在地。掌握了這些文化常識後,在閱讀王勃《滕王閣序》開頭四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據表就可查知“翼軫”二星是楚地分野,滕王閣在南昌,南昌漢時屬豫章郡,戰國時屬楚地。明末清初的學者顧炎武已經註意到後世讀書人缺乏天文知識的狀況。他在《日知錄》中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戶’,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四)要學會使用工具書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習國學經典,必須熟悉常用工具書的體例和用法。工具書為我們準備了各方面的基本知識或資料線索,可供讀書治學隨時查閱。要充分發揮工具書的效能,就要勤翻勤查。所謂獨立閱讀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善於運用工具書解決疑難問題的能力。中文工具書的種類很多,根據編制目的、收錄內容和功能用途,壹般可分為字典詞典、類書政書、年鑒手冊、書目索引、表譜圖錄等幾類。其中類書是輯錄史實典故、名物制度、詩賦文章、麗詞駢句的工具書;政書專門記載典章制度,有些類似專科性類書;年鑒匯編壹年內重要時事文獻和統計資料;手冊匯編某壹方面經常查考的文獻資料;書目著錄圖書書名、卷數、著者、版本等項目的目錄;索引揭示文獻內容出處,提供文獻查考線索;表譜包括年表、歷表和其他表譜,是供查考歷史年月日、歷史大事、人物生卒年以及職官、地理之沿革;圖錄包括地圖和其他圖錄。對於國學經典中不認識的字詞,我們可以借助字典詞典去解決;利用類書、政書、年鑒、手冊、表譜、圖錄等工具書,能幫助我們從紛紜復雜的名物制度和典故資料中,找到某個名物典故資料。因此,掌握工具書是閱讀國學經典必備的條件。
怎樣才能更好使用工具書呢?我們認為必須註意做到以下幾點:壹是要了解工具書的編制體例。二是要熟悉工具書的查檢方法。三是要了解同類工具書的異同。四是要隨時掌握新的工具書與新信息。五是要對工具書的解釋作具體分析,不可盲目信從。我國工具書編纂的歷史悠久,如果從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和最早的詞典《爾雅》算起,至今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歷史上工具書的編纂都是服從於壹定的目的,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也反映著某個社會發展階段的人們的認識。因此,工具書的內容不可避免地打上階級和時代的烙印。例如《說文解字》解釋“三”字說:“天地人之道也”。解釋“王”字說:“天下所歸往也”。解釋“神”字說:“天神引出萬物者也”。這些都反映了漢代人的意識。它可以使我們對漢代人們的認識有所了解,但不能搬用到今天的生活中,更不能認為這樣解釋是正確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認識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因此,新編的工具書較之古代編的工具書,有了很大的進步,字(詞)義的解釋不僅科學,而且通俗。所以,在壹般情況下,我們應該盡量利用新編的有關工具書。總之,工具書往往只能為我們解決疑難問題提出些參考意見或線索,真正解決問題,還要靠自己利用工具書提供的材料,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去分析。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我們運用工具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壹定會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