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和服、越南的奧黛、印度的紗麗、秘魯的彭丘……這些民族特色服飾已經被全世界所熟知,成為壹個國家的象征性符號。相比之下,中國還缺少這樣既受全民認可又在世界上有影響力和辨識度的國服。國服為何沒有走進大眾的視野?如何在世界服裝舞臺打響中國品牌?怎樣才能讓中國服裝在發揚傳統文化精神的同時又契合當代人對時尚的追求??
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外交活動日漸頻繁的今天,確定壹款國服十分必要。 在中國服裝協會設計師專業委員會主任趙衛國看來,中西方對服裝審美是有不同評價體系的。“許多人對國服的理解存在誤區,認為只是簡單的中國元素的拼貼,而實際上中國元素只是很小的方面,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能量更應被關註。例如西方人對於身材缺陷的處理方法通常是遮蓋、掩飾,而中國人則是講究包容,展現自然狀態。同樣,‘寧穿破不穿錯’的說法也說明了相比於外表修飾,我們更註重禮節。” 由此可見,東方服飾之美在於由內而外的感染力,在於融入了幾千年來的智慧和哲學。
在中國文化中,壹個人的著裝是態度、修養、品格、氣質的展現;壹個民族的服飾文化則展現了民族的精神神韻、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若僅局限於外形的設計,熱衷於元素的堆積,沒有了文化意義的彰顯,就不能稱其為國服,只會丟失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積澱下的精神財富。 大眾時尚:中式風格應走進日常生活 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不斷湧現的中國風作品大放異彩,但與國際四大時裝周註重商業落地的運營方式相比,中國的時裝周似乎與市場有些脫節,沒有走進大眾;2001年APEC會議引領的“唐裝熱”,同樣在持續很短時間的熱度後便煙消雲散。
“最大的問題還是文化問題,不是服裝產業自身的問題。”中國服裝協會專職副會長馮德虎指出。 只有“中國制造”,只有龐大的經濟數字,多年以來我國服裝產業壹度成為廉價的代名詞。浙江理工大學服裝學院副院長季曉芬認為,生產面料、生產技術是服裝的硬件構成,但壹個成熟的國際服裝品牌還要有精神和文化底蘊等軟件構成。服裝包含壹個民族、壹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較量,中國服裝品牌走出國門,更重要的是做好軟件。 從國外高端服裝品牌的營銷方式可以看出,他們從概念設計到推廣營銷都十分註重本土文化的融入,以提升服裝產品的文化價值來獲得消費者青睞。
而我國的大多數服裝企業卻沒有充分發掘豐富的文化資源,無法凸顯明確的風格和特色。 如今時尚界對中國元素的應用已日漸頻繁,水墨畫、刺繡、漢字、傳統紋樣、青花瓷等元素常出現在國內外設計師的新作中。曾鳳飛認為,中國服裝要走向世界,不但要善於運用自己的文化資源,也要考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對“度”的把握是服裝設計中的難題。
國服理念的提出面臨難得的契機,也將推動中國服裝業運營思維和產業模式的轉變。盲目模仿和缺乏創意,只能讓中國服裝業失去自我,停留在“中國制造”的低端市場中徘徊不前。中國服裝只有做出文化、做出風格,才能擁有強大的影響力,在國際高端服裝市場中贏得壹席之地,在與世界品牌的交流和對話中遞出壹張閃亮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