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樂 \x0d\zhī zú cháng lè \x0d\解釋知道滿足,就總是快樂。形容安於已經得到的利益、地位。 \x0d\出處 知足常樂語出《老子-儉欲第四十六》:“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說:罪惡沒有大過放縱欲望的了,禍患沒有大過不知滿足的了;過失沒有大過貪得無厭的了。所以知道滿足的人,永遠是覺得快樂的。\x0d\示例壹個快樂主義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養,就是古訓所謂‘知足常樂’。 \x0d\\x0d\知足常樂”是古人雲:“知足者,常樂!”的縮合語。本意是指人們豐衣足食、住行有靠,生活得到滿足、所供基本上能夠滿足其所需,生活上處於無憂無慮、物質上得到壹種完全滿足所體現的壹種充實的精神狀態。\x0d\試想:壹個整天為生活所奔波、所操勞,或者吃了上餐就不知下餐是怎樣的人會有這種感受嗎?哪些處於生活貧困線以下乃至為了生活四處乞討的窮人會有這種體味嗎?\x0d\答案是否定的。\x0d\因此說:“知足常樂”首先應表現為每個人的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欲望。只有有了基本的物質基礎作後盾,才能使人具有這樣壹種體味和感受,否則,便成了“阿 Q”的精神勝利法的翻版。古今中外,都提倡人們要“知足常樂”,因為,這樣做首先人們的心理上會得到滿足、消除雜念、邪念和貪心,人們才會以壹種飽滿的精神姿態投入自己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以誠相待、和睦相處,整個社會就會出現壹片祥和安寧的天空;人們“知足常樂”了,就能遏制不足不滿的浮躁心理,產除弱肉強食以強欺弱的歪心邪念,培養人們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善良品質和情操,就能醞釀出壹個和諧友善、充滿陽光和愛的太平世界來。在今天,全民***建和諧平安社會、富民安邦奔小康,正確樹立“榮辱觀”的大好形勢下特別應值得提倡。\x0d\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足常樂”是壹種高尚的精神道德的具體表現,是壹種心理的調度和滿足,更是壹種心理的安慰和平衡。\x0d\隨著全球經濟壹體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生活水準日益提高,物質基礎雄厚、精神生活豐富多彩、暇不迎接,人們處於心理不穩的浮躁狀態,自然會這山望到那山高,眼睛朝天向 “錢”看,有誰還會“安份守已”呢?何況,在日益激烈的競爭面前,過去哪種“滿足現狀”、“知足常樂”的心理早已拋在九霄雲外了,有誰還會顧及“知足常樂”、又有誰舍得花時間去靜靜地坐下來去細細地品味“知足常樂”的滋味呢?\x0d\的確!古人在過著哪種山清水秀,日出而耕、日落而歸的親近自然,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農耕生活中得到滿足時,隨之而來的是“憂患”意識。這不“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警句從另壹種境界中,讓人們從那種“滿足現狀”“固步自封”的 “知足常樂”中解脫出來,同時,也從側面印證了當今社會人們所津津稱道的“創新”意識,也是對“不斷進取”思想的最好詮釋;當然,這並不是說具有“知足常樂”的人就是那種沒有“思危”式的馬大哈式的人,這裏要特別提醒的是:要正確理解新時期的“創新”“進取”“憂患”意識的實質含義。否則,就會把人引入歧途,如當今,有的人住的是豪華住宅、行的是高級轎車、穿的是西裝革履、吃的是山珍海味甚至大權在握、榮譽滿庭,理應是夠滿足的了,但仍不能滿足現狀,欲壑難填、樂不思蜀直至走向人民的反面,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恥下場,這是對“知足常樂”的褻瀆,是“不知足而樂”所帶來的可悲下場,我們搞經濟工作的稅務工作者更應從中汲取經驗教訓。\x0d\所以說,“知足常樂”是從人們心理角度、道德水準去探討人們對生活方式及生活水準所持的態度,“不知足而樂”則是從人們的本能角度去探討“求新、求全、求知”“與時俱進”的進取心理,是對同壹事物的兩種不同看法,是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而已。因此,在物欲橫流、精神生活異彩紛呈,人們倡導創新、進取時,更要增強抵禦來自方方面面的誘惑,而倡導“知足常樂”不啻為壹劑良藥,更是高明之舉。
上一篇:怎麽裝魚線和魚鉤下一篇:怪物獵人世界冰原長槍攻擊守勢效果強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