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怎樣讓民俗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呢?

怎樣讓民俗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地傳承下去呢?

7月17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我的民俗相冊——兩岸青年學生走進陜西”活動正式開啟,兩岸青年學生團壹行走訪並現場觀看了華陰老腔、皮影戲、安塞腰鼓、剪紙、三弦琴表演,並和這些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人們進行了近距離的交流。在交流中青年們發現,無論是上過春晚的華陰老腔,還是聲名遠播的安塞腰鼓,都會面臨著傳承斷代、技藝難續的問題。怎樣在代際更叠之時既保留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又使新壹代年輕人產生濃厚的興趣是目前亟待考慮的問題。

很多情況下,民俗技藝大都孕育於古代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勞動中。以華陰老腔為例,作為壹種地域文化,它的產生與發展及其特點的形成也都與其生存環境和文化背景有關。廣大農民在田間耕作時,由於土地平整廣袤,即使不在壹起勞動,他們也可以遠距離喊話交流。而這種方式逐漸演變成曲調的對唱,並從古代延續到了現代。民俗技藝的產生離不開人們的勞作,藝術的起源中就有“勞動說”,而以這種形式衍生而來的藝術形式是最具有生活氣息的。

民俗技藝傳播的久遠程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是否與人們的行為習慣息息相關並相互契合。在華陰老腔的演出過程中,老藝人們或坐在方凳上,或坐在長凳上,或屈膝蹲著,或席地而坐。這和陜西人民在田間地頭的習慣無法分割。在陜西“十大怪”之中,就有“凳子不坐蹲起來”的說法。即使現代關中人大多都改了這個習慣,但對這種蹲坐的情懷還在。因此,當人們看到這種表演形式時,還是會有更為深刻的感受和對過往的回憶。

文化是民族個性的最好註解,關中的民俗技藝普遍蘊含著關中人的真性情。老腔壹聲吼,吼出的是力量、汗水和豪爽;安塞腰鼓熱烈的鼓點,打出的是歡快、熱情與氣勢。此中的厚積薄發不僅將當地人的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還使觀眾被深深感染。民俗技藝不僅僅是對當地民風民情的壹種原生態的展示,也是其文化個性的壹種深情表達。老腔藝人們將自己對生存意義的追問和對生命價值的關懷融入表演之中,其實也是在演自己的藝術蘊藉。民俗文化蘊含的不僅僅是傳統的技藝,更是人們對生活的思考。

人是思想的、觀念的、精神的動物,在吃飽喝足之後會產生休閑、娛樂、玩耍、欣賞等以審美為核心的文化藝術需求,這種需求並非壹成不變的,而是日益增長、提高、轉變的,任何文化藝術都會在人類生活方式變化和思想觀念更新中“慢慢變老”。那在此過程中,傳統民俗技藝又該如何改變自己的境地呢?

為了順應非遺傳承的大潮,很多民俗技藝在政府和民間組織的支持下開始走進社區、走進校園,旨在使更多人了解這些優秀的民俗技藝,以將其傳承下去。但也有壹些活動的形式偏於刻板,最後往往成了強制推廣,效果並不持久,很容易“雁過無痕”。因此,傳統民俗技藝傳承應該將受眾更多地定位於年輕的學生,學生是好奇心和學習能力都很強的群體,容易在這些活動中培養出對傳統民俗技藝的興趣。非遺傳承人將自己的技藝作為壹門興趣課教給學生,加強對青少年學生的藝術啟蒙教育,使其在正常的課業之外可以有更多選擇,同時又發展了自己的壹項特長。

在體驗經濟時代,任何人都註重體驗時的切身感受。因此,僅僅從互聯網上獲取的關於傳統民俗技藝的扁平化的信息並不能讓大眾直觀了解到其真正的價值。無論是安塞腰鼓、華陰老腔還是三弦琴,都可以尋求和現代技術的結合,用技術來消除和觀眾之間遙遠的距離,比如運用VR來讓觀眾直觀地感受現場的表演,將像三弦這樣的傳統樂器的聲音模擬之後做成APP讓用戶彈奏等等。這些多樣化的形式不僅可以再現感官的真實感受,還能讓年輕人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帶動民俗技藝的傳播。

  • 上一篇:怎樣做鹵面
  • 下一篇:惠普傳統模式可以啟動win10,但是手動設置uefi啟動後說沒有啟動設備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