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南土家花燈不僅歷史源遠流長,而且表演形式也多種多樣,最初是“二人轉”。明末清初已發展到了三人出場,或壹男二女,叫“雙鳳朝陽”,或“二男壹女”叫“雙獅戲球”,已有的地方二男兩女叫“花燈戲”。旦角又叫幺妹,男扮女裝,紮假發辮,包頭巾,著花裙,右手執綢邊花折扇,左手執彩巾。醜角又叫幹哥,反穿皮襖,紮腰帶,瓜皮帽子頭上戴,右手執大蒲扇。幹哥圍繞幺妹轉,相互旋轉唱跳,幹哥舞蹈動作豐富多彩,既儲蓄幽默,又滑稽可笑,在表演時,往往是幹哥先出場,借故以道白的方式請幺妹上臺,幺妹應聲上臺開始了舞蹈。“兩旦兩醜”的“雙花燈”,近似於集體性舞蹈,在唱《開財門》時在院壩表演。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指引下,出場人數不受限制,多達二三十人,而且女性扮演旦角,改變了原先男扮女裝的傳統作法。
土家花燈的組織形式,既固定又靈活。各土家山寨都有固定的花燈隊,有較為固定的排練場所,整齊的服裝道具,有專人負責,各自都有自己特色節目,召之即來,來之能演。這些組織,解放前叫燈會,由族長或閭長任會長。燈會有燈田,由會長指定專人耕種,所有收入用於燈會支付;新中國成立後,通稱業余花燈隊,隊長由村組幹部擔任,不取任何報酬,玩燈所獲收入全部用於自身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