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喜慶、迎春賽會、開張慶典,人們必敲鑼打鼓,舞獅助興。廣州舞“醒獅”活動起源於明朝末年,初為表現武術館的尚武精神。清朝中葉,已廣泛流行於兩廣地區,並傳至南洋、北美和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廣州三元裏、泮塘的“獅子”尤具特色。時逢節日,舞獅遊行,***慶豐收,亦互為勉勵。若遇“獅子”臨門,視為“驅除邪惡、光耀門庭、大吉大利”之事,紛以彩禮答謝。現在,廣州各鎮、各大企業和壹些村、銜都有獅隊。廣州最具實力的獅隊是廣州工人醒獅隊。其實,獅子有“北獅”和“南獅”之分。“北獅”重形,廣州民間的“南獅”重“意”,講究橋馬,善於抽象傳神。“南獅”造型套路甚多,酣睡、出洞、起勢、過三山、上樓臺、發獅威,無不神似;喜則歡而碎步,怒則氣沖牛鬥,哀則閉眼穩步,樂則躍而跨步。這是南獅重“意”的舞法。還有迎賓舞、跳龍門、疊彩、采青等各種形式。法不離碎步、馬步、弓步、虛步、行步、探步、插步、麒麟步,內外轉身擺腳等。“舞獅”高潮在“采青”。人們把象征“松柏常青、身壯力健”的“青葉彩禮”(通常是壹棵連根的生菜,菜中紮有壹封利是)高高掛起或放置於盛盤之中,“獅子”從探青、驚青、食青、吐青按套路表演。“采青”有地青、高青之別,花款有水青、橋青、蟹青、陣門青、七星伴月、九指連環等名式。“采青”時視青”的高度,少則二三人“疊羅漢”踏肩而上,多則數十人肩托圓盤至五六重,摘取彩禮。舞獅者必須順利地壹次采到“青”,並將“青”食下,然後再把“青”吐出來拋給主人,主人接“青”以後,表示接到福了,無比高興。廣州醒獅,還有壹個美麗的傳說。相傳明朝初年,廣東出現了壹頭肉翅虎,翅如蝙蝠,飛而食邪心人肉,它的皮可以辟百鬼百蠹。粵入迷信,凡能保家宅保平安的東西,都視為吉祥之物,因此,人們仿造此獸形象在節日中舞動它,以告四方生靈,不要給黎民百姓帶來災難。後來人們考究其實,原來這稱之為肉翅虎的,是文殊菩薩的坐騎——獅子,因鬣毛過肩,並且毛色與身體顏色相同,奔跑時鬣毛揚起如蝙蝠的緣故。現在廣州醒獅,頭上是有角的,這是壹個非常獨特的造型,名為“獅子”,實為壹頭不像獅子,不像犀牛,不像麒麟,不像虎豹的“四不像”。這個“四不像”還有壹個傳說,在明朝初年,有頭獨角怪獸出現在佛山,害人害物,人們不得安寧。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以獸治獸,做了壹頭竹編紙糊的頭上也長獨角的獅子,並且敲鑼打鼓大放鞭炮,把怪獸嚇跑了,從此便把獨角獅子作為驅邪消災的吉祥物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