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理論研究
1.1 情誌與情誌病證的內涵
情誌壹詞源自《內經》對情和五誌的論述,是後世醫家對七情五誌的合並簡稱。現代學者對情誌的含義有不同學術見解:《中醫基礎理論》稱情誌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體對客觀外界事物和現象所做出的7種不同的情誌反映。金光亮[1]認為情誌是壹種內心的體驗,是在外界刺激因素作用下,通過心神的感應,五臟精氣發生變動而產生的具有某種傾向性的態度表現。武剛[2]認為情誌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機體在心神的主導和調節下,以五臟精氣作為物質條件,在外界環境的刺激和影響下,通過內外綜合作用而對客觀事物所產生的壹種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對於客觀事物能否滿足自己欲望而產生的體驗。喬明琦等[3]研究指出:情誌是中醫學對現代意義上的情緒的特有稱謂,詞義本身包含情誌體驗與情誌表情,經當代醫家應用發展,情誌概念已蘊含現代意義上情緒的主要內涵;機體的精神狀態,不屬於心神,不可混淆於神誌,它是涉及心理、生理兩大系統的復雜反應;體驗、表情及伴隨的生理、行為變化是情誌的主要內涵。李慧吉[4]、宋煒熙等[5]認為,情誌指七情和五誌,也涉及五神內容,它包括了現代心理學的情緒、情感、激情意誌等心理過程,也與個性心理特征有關,是現代心理學中各種心理因素的概括。
在中醫學的認識中,很多病證都和七情有關,因此,情誌致病廣泛,黎凱[6]指出,中醫內科近50種病證中,心悸、不寐、厥證、郁證、癲狂、癇證、頭痛、眩暈、中風等許多種病證可直接由情誌異常所致,咳嗽、喘證、胸痹、胃痛、嘔吐、呃逆、泄瀉、便秘、臌脹等不少病證也多與情誌異常有關。李慧吉等[4]認為,情誌病是指在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過程中,情誌因素起主要作用的壹類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心身疾病、心理疾病、神經疾病及壹切功能性疾病。徐誌偉[7]認為,情誌病證是由七情內傷所引起的並以情誌活動障礙為主要特征的病證,包括情誌內傷所致的:以神誌癥狀為主的壹類疾病,如:郁證、臟躁、不寐、癲狂等;以形體癥狀為主的壹類疾病,類似於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身疾病,廣涉內、外、婦、兒各科多種疾患,如:哮喘、噎隔、泄瀉、陽痿、痛經等,即中醫情誌病包括了現代醫學所說的心身疾病、神經官能癥以及精神疾病等。
1.2 情誌病因病機及致病特點
1.2.1情誌病因病機 對於情誌病因,公認的理論是:突然、強烈或持久的情誌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範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從而導致疾病的發生;金光亮[1]則認為,既然情誌是五臟功能活動的表現,它的產生依賴於臟腑精氣活動、外界刺激因素等,那麽,情誌病的病因就不應是情誌本身,而只能是外界不良的刺激因素。唐鹹玉[8]指出,外界刺激和個體體質的差異是影響情誌發病的兩個重要方面,氣機升降失調,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平衡的破壞,以致正氣虛弱,邪氣入侵是情誌致病的病理機制。金曦[9]等認為,氣機失調是情誌病發病的關鍵機理,因導致氣機失調的原因眾多,故其病機變化錯綜復雜,但基本病機規律有氣機失和實多虛少、臟腑失常經絡不利、氣病在先累及津血三大特點。孫理軍[10]指出,人體內存在著承擔情誌活動的整體調控系統為中西醫學所***識,中醫學的情誌調控系統以五臟為中心,精氣血津液為物質基礎,故情誌致病的中介機制為內臟氣血,尤其是五臟氣機的失調;現代醫學的情誌調控系統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物質基礎為神經遞質、激素及免疫活性物質,情誌致病通過刺激與內臟密切相關的神經內分泌系統,進而使機體免疫能力降低,因此,中醫學的情誌致病理論有其重要的免疫學基礎。
1.2.2情誌致病特點 情誌致病直接傷及臟腑,使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已為學者所***識,而對情誌致病特點及傷臟偏頗各有見地,認為情誌致病易傷肝臟者為多。魯明源[11]認為,情誌致病可急可緩,多為兩種或兩種以上情誌復合損傷人體,各種情誌病證的發病具有***同的中介病機;情誌病變可呈現氣機紊亂、化火傷陰、形質虧損、痰凝血竭等不同的病理階段,發病之初,即氣亂失誌,神明失守,使五臟功能紊亂,病變進壹步發展,則致痰火、瘀血、氣血津液精髓虧損等繼發病證。徐誌偉[7]通過大樣本人群調查研究發現,脾胃、肝膽、心腦在情誌致病中作用最為密切。程康林[12]等認為,七情過激既可影響氣機又可損傷五臟,氣動則血行,氣滯則血瘀,阻於心之脈絡,則可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喬明琦等[13]經對情誌致病醫案統計分析和情誌致病方式流行病學調研認為,“五誌傷五臟”模式不符合臨床實際,多種情誌交織***同致病和致病傷肝的概率更大,“社會事件”是形成情誌刺激的始發因素。因此,提出“多情交織***同致病首先傷肝”假說,並進行了邏輯論證。李峰等[14]認為人體調節應激反應的核心是肝臟,強調在調節情誌因素(心理應激)引起的各種變化時,肝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郭蕾[15]認為情誌活動與肝關系密切,肝主疏泄與婦科疾病尤為相關,治療時應首重調肝。湯朝暉等[16]認為,無論從心理還是生理角度,中醫“思所傷”在七情致病過程中都處於壹個中心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在研究和治療情誌致病時對“思所傷”應充分重視。白正勇等[17]探討脾臟藏情相關性指出,脾主氣機之樞,中土之脾在情誌活動中起著調衡作用。張宗芳[18]則指出腎虛是產生更年期精神、情誌異常的根本原因。
1.2.3情誌辨證徐誌偉[7]認為“情誌辨證”包括四要素:病因要素—為“喜、怒、憂、思、恐、悲、驚”七情之動;病位要素—七情內應五臟,“情誌辨證”的主體思想是以五臟為中心、以機體情誌變化為表象、將人體的情誌活動與內臟關系相聯系的辨證思維過程;病性特點—“七情”致病多因精神情誌內傷而主要導致機體氣機升降失常,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平衡失調的病機變化,“情誌辨證”病性特點應結合八綱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臟腑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探討。因此“情誌辨證”的主體內容與精神情誌活動密切相關,辨證要點可以精神性癥狀為主,不能以某壹獨立情感變化責之於某單壹臟腑。傳變規律—情誌為患雖傷及五臟六腑,但首病在肝,傳病在心,漸及它臟。
2實驗研究
近年來,基於中醫藏象理論和七情學說,結合現代心理學理論,中醫學界開展了情誌致病機理及中醫藥防治的實驗研究工作:喬明琦等[13]通過多年從事肝藏象與情誌致病機理探索,完善了“肝氣逆、肝氣郁”兩證概念,建立了辨證標準和大鼠模型,首創經前期綜合征(PMS)肝氣逆、肝氣郁兩證獼猴模型,並以此為先導,開發國內首類治療PMS新藥“經前平顆粒”和“經前舒顆粒”均已獲得國家新藥證書、生產上市;嚴燦等[19-20]從肝入手,采用約束制動模型,對心理應激NEI網絡發病機制以及調肝方的幹預作用進行多方位的探討提示:調肝治法方藥對中樞多種神經信息因子表現出多層次、多靶點、多環節的調節作用;馬淵等[21]從腎陰虛入手,觀察六味地黃湯對懸吊應激小鼠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的變化的影響作用發現,口服六味地黃湯可顯著提高小鼠下丘腦GnRH和垂體LH的水平,並降低血清雌二醇的濃度;韓娟[22]從心入手,以旋轉、限制、擁擠的方法模擬情誌刺激造成大鼠氣機紊亂證,予舒心1號可使應激大鼠下丘腦內NE、5-HT、Ach的含量提高;梁尚華等[23]采用電刺激模型研究提示,具有健脾益氣、化痰、溫陽作用的中藥復方可不同程度調整慢性應激大鼠HPA軸的異常。李傑等[24]以大鼠束縛水浸,模擬“七情不遂”的病因,論證了不良刺激導致氣機紊亂與HPA調節紊亂相關。鑒於溫膽湯在精神、身心類疾病的治療中應用頗廣,賀又舜等[25]研究提示,寧神溫膽湯(溫膽湯加味)可能通過改變腦組織單胺類、氨基酸類神經遞質含量而起到治療精神神經類疾病作用。王米渠等[26]通過對恐懼的整體行為、生理病理、免疫、生化、分子生物等多方面研究積累,已將“恐傷腎”應激研究推向情緒心理學、心身醫學、基因心理學和中醫心理學的研究前沿。
3存在的問題及思考
綜上述可見,近年中醫學界開展了壹些情誌病的研究工作,並取得壹定的成績:理論研究中,新的假說對原有基本理論提出了質疑和挑戰;實驗研究中,單壹情誌刺激傷臟主要集中在“怒傷肝”、“恐傷腎”,研究工作分別已深入到肝主疏泄對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調節作用,恐的情緒遺傳等層面;多情交織***病首先傷肝的經前期綜合征(PMS)肝氣逆、肝氣郁兩證獼猴模型的成功建立及其新藥的上市,為進壹步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從整體研究現狀分析,還存在值得思考的問題。
就理論研究而言,對情誌的概念、情誌病證的內涵認識至今尚不統壹,而這壹點是研究情誌病首先必須明確的問題,否則,情誌病辨證及其規範化、量化等系統研究工作就無法科學、有序地進行。從實驗研究來看,有3點不足:壹是目前情誌致病研究所采用的急、慢性應激模型多為單壹應激源刺激模型,與人類復合多因素應激反應致病的現實存在壹定的差距;二是壹些以藥探理的研究,由於模型選擇不壹致,即使屬於同類作用方藥的研究,也難以比較,不利於對其進行科學評價及優勝劣汰;三是情誌致病與多因素刺激的時間、性質、強度及個體差異有密切相關性,但目前對於情誌致病條件的量化研究鮮見。此外,以中醫學固有單壹情誌傷及特定臟腑的理論研究情誌致病機理究竟是否有其科學性?單壹情誌刺激是否同時傷及他臟?目前尚未見實驗證論;在單壹或復合性應激源刺激時藏象的生理病理尚不清楚的情況下,研究中醫藥深層次的機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盲目性,系統性及整體性調節機制也難以闡明;中醫藥相關研究多集中在肝,涉及其它臟腑的研究明顯不足等也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基於上述問題,認為以下工作有待探討:在理論研究方面,當務之急是中醫學界需依據、借鑒古今相關研究文獻,並經專家研討明確界定情誌的概念、情誌病證的內涵;對現存質疑的原有理論,經科學論證後予以揚棄,提出創新的科學假說,並在臨床和實驗研究中加以檢驗、升華、確立。在實驗研究方面,動物模型問題,可對現有公認的單壹應激源模型、慢性復合性應激模型進行比較研究,篩選出模擬人類情誌致病(單情、多情交織)最為理想的模型,也可病證結合制備模型,並建立量化評價標準,通過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整體研究,分別探討各模型傷臟的生理病理特征及規律,發現新問題,探求新規律,以實現情誌致病理論科學研究的突破與創新;對於情誌致病機理及中醫藥幹預研究,應在模型研究基礎上,融合中醫學、現代醫學、心理學等多學科方法,從行為特征、藏象結構、機能及代謝等方面,在整體、組織、細胞及分子多層次、多環節進行綜合探討;有效方藥的研究應首重藥效,經篩選研究後,再進行機理探討、新藥開發研究。總之,要使情誌病的中醫藥防治研究真正步入科學化軌道,最終形成集診斷、治療、預防於壹體的情誌醫學體系,還有大量、艱巨的工作期待綜合多學科知識和技術、有組織、有計劃逐壹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