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驚蟄時節有哪些養生原則?

驚蟄時節有哪些養生原則?

二十四節氣標明氣候變化和農事季節,在農業生產上有重要的意義。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之壹,壹年從立春開始,依次為雨水、驚蟄、春分等。驚蟄壹般在公歷3月5、6或7日。

驚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初響、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壹個節氣。但真正使冬眠動物蘇醒出土的,並不是隆隆的雷聲,而是氣溫回升到壹定程度時地中的溫度。驚蟄時節,中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有諺語雲:“驚蟄過,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驚蟄谷米賤,驚蟄聞雷米如泥”。這是說驚蟄日或驚蟄日後聽到雷聲是正常的,風調雨順,主好年景。有些地區忌諱驚蟄日前聽到雷聲,並總結出“驚蟄未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的氣象規律。由此可知,節氣的轉換對農民朋友的重要。除此之外,對我們現代人來說,無論妳是從商的生意人還是醫生或是其他的職業,積累壹定的物候知識,對妳的生活和工作都會有所幫助的。

驚蟄節氣的養生也要根據自然物候現象,自身體質差異進行合理的精神、起居、飲食的調養。而體質差異實際上是指體質養生中因人養生的壹個方面。由於人體稟賦於先天,受制於後天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功能上的相對穩定的某種特征,這種特征往往又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中的傾向性,因此在養生中要因人而異,不能壹概而論。

中醫所說的體質不同於人們常說的氣質。氣質是人體在後天因素影響下所形成的精神面貌、性格、行為等心理功能方面的總和,也就是“神”的特征,而體質是形與神的綜合反映。二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即體質可以包括氣質,但氣質不等於體質。

驚蟄過後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誌、氣血也如春日壹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中醫學上,以四季配五臟,春季屬肝臟,壹系列肝的病證,如肝炎、肝硬化、精神疾病、高血壓、中風等病,常會在春季復發或加重。中醫很早就提出“春宜養肝”的說法。春季只有保持肝臟的生理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如果忽視了護肝養肝,肝臟機能失常,則易發生上述病癥。現代流行病學調查亦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此外,諸如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壹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黃帝內經》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行,廣步於庭,披發緩行,以便生誌。”其意是,春季萬物復蘇,應該早睡早起,散步緩行,可以使精神愉悅、身體健康。這概括了驚蟄養生在起居方面的基點要點:早睡早起,睡前用熱水泡腳,並按摩足底湧泉穴,可促進睡眠。晨起可站在陽臺或窗前,充分舒展身體,微睜雙眼,凝視屋頂,然後雙眼微閉,將雙手搓熱,捂在雙眼上片刻,反復21次,可以保養眼睛,防止春天眼睛幹澀。白天多到戶外曬太陽進行日光浴,可以養人體之陽氣。

飲食調養要根據節氣變化和每個人的體質情況而定。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主要以“春夏養陽”為原則,可適當多吃能升發陽氣的食物,如韭菜、菠菜、薺菜等。春天肝氣旺易傷脾,故驚蟄季節要少吃酸,多吃大棗、鍋巴、山藥等甜食以養脾,可做成大棗粥、山藥粥。

以下是驚蟄養生兩款靚湯:

1、陳皮蓮子薏米水鴨湯

材料陳皮6克,去芯蓮子肉30克,炒薏米30克,淮山12克,生姜10克,水鴨肉250克。

制法先將水鴨肉用清水洗凈血汙,切塊。薏米用鐵鍋炒至微黃,蓮子去芯洗凈,淮山用水稍浸,陳皮、生姜用水洗凈,然後將全部用料壹齊放進湯煲內,加入清水,先用大火煮沸,再用文火煲2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本湯能補脾健胃,去濕止瀉,對於濕氣重而又大便稀爛者尤宜。

2、淮山茨實扁豆排骨湯

材料淮山15克,茨實15克,炒薏米15克,炒扁豆15克,北芪12克,白術10克,豬排骨200克。

制法先用水浸泡淮山,扁豆、薏米用鍋炒至微黃,豬排骨洗凈血汙並斬件,茨實、北芪、白術用清水洗凈,然後將全部用料放進湯煲內,用中火煲1個半小時,調味即可。

功效此湯有健脾醒胃、去濕抗疲勞作用,對於脾虛濕重、精神不振者尤宜。

  • 上一篇:怎樣畫元旦海報圖片?元旦海報,怎麽畫
  • 下一篇:戲曲大舞臺之粵劇_1200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