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夏葫蘆雕刻名家馬耀良弟子收藏書法,書寫者是靖遠籍秦腔大師展學昌,字裏行間承載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友誼,引出壹段鮮為人知的文苑佳話。
書法題款:“耀良老先生雅正。”接著正文寫道:“馬老伏驥,躍(躍)誌千裏。良匠居家,壹代宗師。懸瓢鶴脛,奇特怪異。精雕細刻,隨心所欲。十八羅漢,栩栩如生。盤絲妖洞,精美絕倫。百鳥朝鳳,引人入勝。秦腔臉譜,妙趣橫生。山水動物,滲透神韻。五百羅漢,巧奪天公(工)。耄耋之年 ,培養後生。老兄壹世,德藝雙馨。”落款:“丙戍年夏月,展學昌撰書。”
這幅書法作品,作於2006年夏。題贈用二十四句詩文,概括了馬耀良沈浸工藝美術的人生追求。此時,郗派秦腔名家展學昌,年屆花甲,而臨夏葫蘆雕刻名家馬耀良,已是年逾古稀。
臨夏書畫家馮丕烈標註句讀了這幅書法作品。
壹個是在臨夏有氣的葫蘆雕刻大師,壹個是在靖遠的秦腔名家,是什麽機緣讓兩位名家結下友誼的呢?
馬耀良與展學昌的相遇,是在臨夏秦劇團。說,兩個年齡相差15歲的名家,在秦劇團結識,並壹見如故,結成忘年交。當時,展學昌老師是秦劇團的臺柱子,身為郗派秦腔的傳承人,臉譜劇情人物,需要用手工來繪制,兩人由此結下了友誼。
上世紀40年代,展學昌出生於靖遠縣東灣鎮紅柳村壹個農民家庭。1956年,14歲到靖遠秦劇團拜師學藝,開啟了秦腔演藝生涯。
1963年4月,展學昌去銀川市平羅縣演出結束,坐火車經蘭州回靖遠時,在蘭州住宿時巧遇臨夏秦劇團負責人,就是這次偶然的機緣,他來到了臨夏。
就這樣,展學昌進入臨夏秦劇團,在25歲那年成為主唱兼導演,這壹待就是18年。1980年,展學昌又調回靖遠。當年8月1日,他應邀到白銀靖遠縣演出,演唱的《轅門斬子》,贏得滿堂彩。在他夢想出發的地方——靖遠劇團求賢若渴,千方百計要他;而臨夏秦劇團,想方設法留人,壹來二去,猶如“蕭何月下追韓信”,惜才愛才之舉,不亞於壹出折子戲。
展學昌在臨夏工作期間,二十出頭的年紀,正是風華正茂,也是他演藝生涯的鼎峰時期,把美好的青春時光獻給了秦腔藝術。他演出的秦腔《蘇武牧羊》《金沙灘》《下河東》《南陽關》等劇目,膾炙人口。
這時,馬耀良到秦腔演出舞臺後,現場給展學昌畫秦腔臉譜。久而久之,兩個性情中人,彼此欣賞,互為敬重,梨園博雅,結下金蘭之交。
多年前留存下來的這些珍貴的資料,現由徒弟喇玉祥留存在研究院電腦中的臉譜手稿,手繪的秦腔臉譜,有三百多張,用彩色塗繪的秦腔臉譜,部分白描手稿,記錄了戲劇傳統中的人物原型。
馬耀良出生於丹青之家。據臨夏畫師蔣雲靈回憶,他父親跟馬耀良有深交,兩人曾在壹起刷油漆、用石灰刷墻、修繕院落,靠手藝生活。給人家糊頂棚,叫打梁襯。有時主人管壹頓飯,他們養家糊口,這樣過活。
馬耀良少時家貧,及年長隨父到蘭州謀生,得葫蘆雕刻家李文齋指教,掌握雕刻葫蘆手藝,回臨夏後,以雕刻葫蘆為生。1964年被臨夏工藝美術社聘為技工,至退休。
馬耀良葫蘆雕刻人物圖案,多取材於戲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山水風物,代表作有《長阪坡》《黃河大陣》《西遊記》《黛玉葬花》《貂蟬拜月》《八仙過海》《牡丹芍藥》等。1983年馬耀良的手工雕刻葫蘆工藝品,首次參加廣交會。其中,馬耀良雕刻葫蘆《水滸壹百單八將》,曾被壹位客商收藏,後帶到國外市場上以高價拍賣。
2013年,馬耀良去世,享年84歲。斯人故去,而他的葫蘆雕刻手藝,至今仍在傳承。在臨夏市八坊十三巷大旮巷,馬耀良葫蘆雕刻藝術研究院,喇玉祥說:“我跟我師兄馬世賢,整理了師父馬耀良繪制的秦腔臉譜,比較珍貴。”
眼前30歲出頭的喇玉祥,是馬耀良葫蘆雕刻的徒弟。師父雕刻葫蘆技藝後繼有人。
回憶起師父生前時,喇玉祥說,師父創業過程艱辛。馬耀良與他祖父是故交,平時多有往來,並對師父多有幫助。“我爺爺不刻葫蘆,卻很喜歡”,因此,“我上初中時開始,拜師學藝,師從馬耀良。”喇玉祥曾在工藝美術比賽中獲獎,在當地小有名氣。
河州雕刻葫蘆微雕作品極具妙趣,縮微的景觀在小到壹枚雞蛋大小的素葫蘆表面,工藝巧奪天工,甚至在壹粒大米上雕刻眾多人物,千軍萬馬,在放大鏡下看去,各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這門微雕工藝,馬耀良手法嫻熟,他微雕八百羅漢,令人拍案叫絕。
葫蘆雕刻與磚雕、彩陶仿制並稱“河州三絕”手工藝。如今河州雕刻葫蘆工藝流派林立,高手雲集。自這時起,馬耀著手鉆研蘭州雕刻葫蘆工藝,摸索創新成為河州雕刻葫蘆手藝,漸至自成壹格。
如今臨夏葫蘆雕刻手工產業,在當地以此為生的藝人,有名有姓的藝人有近百人。接過河州雕刻技藝傳統的衣缽,在臨夏的發展日漸形成規模,很多藝人技藝高超,手藝卓越,風格各異,自成體系,精彩呈現,發揚光大了葫蘆雕刻技藝。
臨夏雕刻葫蘆是針刀雕刻,奇妙之處在於精致微雕手法,精雕細刻,大千世界,千奇百怪,無不展現,囊括在葫蘆中。馬耀良針尖雕刻的線條,細若遊絲,纖細入微,圖案中人物發膚,纖毫畢現,形神兼備,這是臨夏雕刻葫蘆的技藝高超之處,巧奪天工。
馬耀良長期鉆研葫蘆雕刻技藝,沈浸於其中,全副身心投入,常常物我皆忘。很多時候,據臨夏熟悉他的朋友們講,無論什麽時候去馬老師家,看見他都在刻葫蘆。他把手中的葫蘆,視為了自己生活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