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戲劇文學的特征 戲劇是壹種舞臺表演藝術。沒有舞臺,沒有演員,便沒有戲劇。壹出戲的演出,首先要有劇本作為舞臺演出的基礎;還要有布景、道具、化妝、燈光、服裝和效果;有的要音樂伴奏;演員的形體動作要有舞蹈因素,等等。戲劇是文學、美術、音樂和舞蹈等多種藝術的綜合體。綜合性,是戲劇的顯著特征。 戲劇和其他藝術樣式的不同點,就在於它通過演員的語言和形體動作來表現人物性格、開展故事情節,以揭示既定的主題。因此,演員在舞臺上所塑造的戲劇形象是直接形象。這和文學作品必須通過閱讀和想象才能獲得的形象——間接形象,是有顯著區別的。戲劇形象的直接性,使觀眾具體地看到了逼真的生活場景和人物的音容笑貌,聽到人物的聲音,甚至直接感受到人物情緒的細微變化。因而,戲劇藝術的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比較直接和強烈。形象的直接性,是戲劇的又壹個特征。 弄清了戲劇的特征之後,我們再研究戲劇文學(即供演出的“腳本”,或稱“劇本”)的特點。 劇本,是戲劇得以演出之“本”,但並不等於戲劇,它只是構成戲劇藝術的基本因素之壹。劇本屬於語言藝術的範疇,是壹種文學體裁,具有可供閱讀的文學價值。壹般說來,戲劇文學的特點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壹)戲劇文學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戲劇情節和激烈的戲劇沖突。 劇本不僅供人們閱讀,主要是為了在舞臺上演出而創作的。因此,劇作者要把人物、時間、場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和時間內,通過人物的語言和動作以及壹定的場景,展開復雜的矛盾沖突,推動劇情的發展,以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的情節像翻騰的波浪,壹波未平,壹波又起,緊湊地向前發展,迅速地展示人物性格。也只有這樣,作品才能有“戲”,才能動人心弦,吸引觀眾。 劇本集中表現矛盾沖突,要求劇情的集中性,要求開門見山地揭示矛盾,緊湊地發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沖突推向高潮。戲劇矛盾必須是激烈的,在演出時應能始終緊緊地抓住觀眾和聽眾,以郭沫若的五幕歷史劇《屈原》為例。屈原壹生有著曲折復雜的遭遇,有著漫長的悲劇歷史,怎樣寫進劇本裏,再現於舞臺呢?郭沫若為此考慮再三。起初,郭沫若想寫上、下兩部,但是,寫作的結果,原計劃完全被打破了。郭沫若自己說:“本打算寫屈原壹世的,結果只寫了屈原的壹天——由清早到夜半過後。但這壹天似乎已把屈原的壹世概括了。”《寫完五幕劇〈屈原〉之後》,《郭沫若談創作》,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頁。郭沫若怎樣以壹天來概括屈原的壹生呢?他把楚王朝抗秦派與親秦派幾十年間的紛爭集中起來,壓縮在秦使張儀來楚的這壹天,又把兩派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典型化。他刪刈了史實上的枝蔓,簡化了鬥爭的過程,突出了兩派間的政治鬥爭,形成了尖銳的戲劇沖突。這樣,屈原壹天中的思想、行為、遭遇,凝練地反映了他壹世的面貌,概括了他壹世的悲劇歷史。所有這些,都說明了戲劇文學高度集中反映生活的特點。 戲劇沖突是戲劇藝術的生命,戲劇正是通過它引來生活的激流,掀起觀眾的感情波瀾,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高爾基說:“除了文學才能以外,戲劇還要求有造成願望或意圖的沖突的巨大本領,要求有用不可反駁的邏輯迅速解決這些沖突的本領。”《高爾基文學書簡》下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65年版,第11~12頁。這裏所說的“願望或意圖的沖突”,是和人物的性格緊密相聯的。戲劇沖突為人物的性格所決定,又為展示人物性格服務。戲劇文學的作者,就是從生活出發,根據特定主題的需要,通過戲劇沖突,尖銳地表現出生活中本質的矛盾。…… (二)戲劇文學的語言要求個性化和動作性 戲劇文學人物的語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高爾基在《論劇本》中說:“劇本(悲劇和喜劇)是最難運用的壹種文學形式,其所以難,是因為劇本要求每個劇中人物用自己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高爾基:《文學論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第243頁。如果說,在舞臺演出的時候,我們還可以通過人物的表情、動作來理解人物,而在劇本中,對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卻不能作細致的描寫,只能作壹些必要的提示,我們要了解人物,就只能通過對話獨白等。用人物語言來刻畫人物,可以說是劇本在表現手段上的壹個獨具的特點。在《雷雨》的第二幕裏,魯侍萍到周公館去找他的女兒四鳳,她沒有想到這就是三十年前曾經玩弄了她而後又拋棄了她的周樸園的家,及至她和周樸園互相認出了以後,兩個人物思想性格之間的尖銳對立通過對話鮮明地表現了出來。他們這壹段對話很長,我們只舉出幾句就可以說明問題。 樸:(忽然嚴厲地)妳來幹什麽? 魯:不是我要來的。 樸:誰指使妳來的? 魯:(悲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 樸:三十年的功夫妳還是找到這兒來了。 魯:(憤怒)我沒有找妳,我沒有找妳,我以為妳早死了。我今天沒想到這兒來,這是天要我在這兒又碰見妳。 在這裏,周樸園表現了其冷酷本性,他以自己陰暗卑劣的心理揣度魯侍萍,認定對方找到這裏來,壹定是受人指使來進行敲詐的。而魯侍萍的答話則表現了她心地的磊落和對於周樸園的憤恨。通過這樣的精彩對話,揭示人物的鮮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間的尖銳對立,正是劇本對話的基本任務。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也可以通過對話來表現,有時也通過人物的獨白來直接告訴讀者。為了顧及戲劇效果以及戲劇時間的限制,戲劇語言必須簡潔、含蓄。劇作家在寫劇本時都非常註意語言的錘煉、力求做到人物語言洗練、簡潔而又富有表現力,力求做到人物語言的高度個性化。 戲劇語言要能鮮明地表達人物的動作,即富於動作性。戲劇所要求的動作,是指人物的主動、積極以及強烈的情感,並且要從人物的動作中展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壹個劇本的語言蘊含著豐富的動作性,就可為演員的表演提供廣闊的余地。演員就能憑借這些語言,想象出他所扮演角色的動作、表情和姿態,使演員更好地塑造形象。當然,戲劇中的語言也是壹種動作,不僅是外形的,而且是內心的動作。因為語言產生於內心動作(即思想感情),又能引起千變萬化的外部動作。所以,優秀劇作的人物語言,是富於動作性的,它暗示著或鮮明地表現出劇中人物的壹系列行動,從而展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而這些語言,不是劇作者強加給他所塑造的人物的,它應該是劇中人物在特定環境中必然要說的話。 二、戲劇文學的分類 戲劇文學的種類繁多,可以按不同的標準,從不同的角度分類。根據容量的大小,可以分作獨幕劇和多幕劇;根據表現形式的不同,可以分為話劇和歌劇;而根據戲劇文學所反映的矛盾沖突的性質和所運用的表現手法,以及對讀者的感染作用,則可分為悲劇、喜劇和正劇。下面分別予以簡要論述: (壹)悲劇、喜劇和正劇 悲劇、喜劇和正劇是戲劇評論中經常運用的概念,而且也作為美學範疇運用於對其他藝術作品的分析。 悲劇 悲劇大都展示重大的或有深刻社會意義的矛盾沖突,表現在善惡兩種勢力的激烈鬥爭中,邪惡勢力對善的勢力的暫時勝利。悲劇所反映的是不能解決的或不能緩和的矛盾,在鬥爭中常因力量懸殊而以正面主人公的失敗或毀滅而告終。正如魯迅所說:“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297頁。。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悲劇的內容和形態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在我國,傳統戲曲中有許多描寫悲劇性矛盾的優秀作品,多數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性和理想化的結局。例如,關漢卿的《竇娥冤》這部傑出的雜劇,集中描寫了竇娥的冤屈和她的抗議。竇娥以年輕的生命做代價,認識了壹個可怕的、然而卻是千真萬確的真理:“衙門從古向南開,就中無個不冤哉!”她的屈死概括了封建社會無數枉斷屈斬的冤獄,對封建社會的黑暗是壹個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竇娥的悲劇不僅是壹個善良者被毀滅的悲劇,而且是壹個抗爭者被毀滅的悲劇,它達到悲劇藝術中比較高的悲壯境界,它在被壓迫人民心中播下抗爭的火種。
上一篇:急!求中國古詩詞、名人名句。傳統文學作品等。下一篇:我國古代最早用染料在纖維物上繪制紋樣的方法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