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如何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式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如何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形式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我國經濟增速自2010年以來波動下行,持續時間已有5年多,經濟運行呈現出不同以往的態勢和特點。其中,供給和需求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和問題日益凸顯,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後。這就需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供需結構錯配和要素配置扭曲,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要素流動和優化配置,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為什麽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求結構已發生明顯變化。壹是“住”“行”主導的需求結構發生階段性變化。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戶均達到1套房,2014年每千人汽車擁有量超過100輛。根據國際經驗,這個階段“住”“行”的市場需求會發生明顯變化。2013年後,我國新開工房屋面積、住房銷售面積先後出現負增長,汽車銷售進入低增長階段。二是需求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隨著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體擴大,居民對產品品質、質量和性能的要求明顯提高,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與日俱增。三是服務需求在消費需求中的占比明顯提高。隨著恩格爾系數持續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齡化加快,旅遊、養老、教育、醫療等服務需求快速增長。四是產業價值鏈提升對研發、設計、標準、供應鏈管理、營銷網絡、物流配送等生產性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給側明顯不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壹是無效和低端供給過多。壹些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偏低。2015年鋼鐵產量出現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水泥產量出現自199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供給側調整明顯滯後於需求結構升級,居民對高品質商品和服務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出現到境外大量采購日常用品的現象,造成國內消費需求外流。三是體制機制束縛了供給結構調整。受傳統體制機制約束等影響,供給側調整表現出明顯的黏性和遲滯,生產要素難以從無效需求領域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向中高端領域配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供給潛力沒有得到釋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需結構再平衡的內在要求。供需結構錯配是我國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主要表現為過剩產能處置緩慢,多樣化、個性化、高端化需求難以得到滿足,供給側結構調整受到體制機制制約。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決總量問題,註重短期調控,難以從根本上解決供需結構性矛盾,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潛在產出水平下行趨勢。當前,只有加快出清過剩產能,處置“僵屍企業”,推進資產重組,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服務業,建立有利於供給側結構調整的體制機制,才能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強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生動力。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國際背景

全球低增長困境的癥結在於結構性改革遲緩。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後,美國、歐盟、日本等主要經濟體都采取了史無前例的量化寬松政策,通過直接購買資產和債券、降低利率甚至實行零利率或負利率等方式,大規模增加市場流動性,提振市場信心。但從實際效果看,全球經濟復蘇遲緩,市場需求持續低迷,大宗商品價格大幅回落,主要經濟體全要素生產率增速放緩。可見,單壹的需求刺激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雖在抵禦危機沖擊上發揮了壹定作用,但中長期結構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增強經濟增長動力還需要推進結構性改革。

國際分工格局重構對結構性改革提出緊迫要求。過去壹個時期,歐美國家是主要的產成品消費市場,東亞國家是主要的生產基地,中東、拉美、非洲等地區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輸出地。國際金融危機後,這種“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發生變化。歐美國家信貸消費模式難以持續,轉向推進再工業化戰略,壹些高端制造業出現回流;能源原材料生產國迫於新能源技術快速發展的壓力,著力延伸產業鏈,提高產品附加值;人力資源豐富的國家憑借勞動力低成本優勢,搶占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國際市場。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調整,跨境資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經濟體都力求通過結構性調整提升分工位勢,爭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結構性改革是打造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我國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憑借低成本優勢和較強的產業配套能力,我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隨著我國要素成本逐步提高,傳統比較優勢逐步減弱,而新的競爭優勢尚未形成,面臨“前有圍堵、後有追兵”的雙重擠壓態勢。這就要求我國從供給側發力,加快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培育建立在新比較優勢基礎上的競爭優勢。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突出問題導向

著力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產能過剩、庫存過大是無效和低端供給的集中表現。2015年底,我國鋼鐵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產能利用率還要更低壹些,產能過剩問題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積達7.2億平方米,創下歷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線城市庫存壓力很大。過剩產能和積壓的庫存沈澱了大量的廠房、土地、設備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使得要素無法從過剩領域流到有市場需求的領域、從低效率領域流到高效率領域,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去產能、去庫存是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提高經濟運行效率的根本舉措。

著力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不足是導致國內消費外流、消費潛力難以釋放等問題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國居民出境超過1.2億人次,境外消費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壹半用於購物,而且購買的商品層次呈下移態勢,從以往的高檔奢侈品轉向性價比高的日用消費品。這反映了我國供給體系和產品品質明顯不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不適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的要求。必須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升有效供給能力。

著力推進體制機制改革。當前,行業準入限制阻礙了生產要素在行業間和行業內的自由流動;“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增大了民營企業進入障礙;金融市場不完善,降低了資金配置效率;市場誠信體系不健全、消費者權益得不到充分保護,致使消費者“用腳投票”,轉向境外消費市場;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抑制了企業技術創新潛力的釋放。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動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產要素從無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領域、從低端領域流向中高端領域,進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給和需求是宏觀經濟管理的兩個方面。供給和需求是對立統壹的,保持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動態平衡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供需不平衡、不協調、不匹配,會導致資源錯配和結構扭曲,影響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意味著放棄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調控,重在引導市場預期。在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定、國內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人們對經濟的信心,避免經濟下行與市場悲觀預期形成相互循環的放大效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離不開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發揮需求管理的“穩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經濟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種矛盾和潛在風險,避免增大改革的難度和成本。當前,要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時間窗口,根據改革的總體部署、時序安排和推進節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為改革有序推進創造條件。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能發揮提振需求的作用。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最終落腳點是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產“去庫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貨幣化,在棚戶區改造中以貨幣化形式鼓勵搬遷住戶購買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庫存的同時將拉動裝修和家電等相關消費。“補短板”可以通過對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增加投入、改善基礎設施和公***服務等來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增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可以通過產品和服務創新提高產品品質和質量,吸引和創造更多的國內外需求。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

從化解當前突出矛盾入手。當前的產能過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業出現周期性過剩和絕對性過剩的相互疊加,產品供給遠大於需求,使得工業品價格持續回落,企業利潤大幅下降,企業虧損面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三四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商品房庫存規模偏大的問題尤為突出,需要較長的消化周期。通過“去產能”,逐步化解工業領域的過剩產能,促進企業優勝劣汰,有利於工業品價格合理回歸,扭轉企業整體利潤下滑的局面。通過“去庫存”,減少資金無效占用,降低債務違約風險,保持房地產市場穩定,可以發揮房地產業體量大、關聯度高、帶動力強的作用,避免經濟運行出現大的波動。

著力防範和化解風險。當前,我國企業的債務水平相對較高,特別是重化工和房地產領域債務高企,資金鏈緊張,違約風險上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壹方面可以通過處置“僵屍企業”和不良債務,加快資產重組,提高資產收益率,改善資產質量,避免潛在風險的積累;另壹方面可以通過“降成本”,減輕企業負擔,改善企業財務狀況和償債能力,降低銀行貸款不良率上升的壓力,引導資金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增強實體企業的活力,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

重塑中長期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做好“減法”,還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壹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和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使新增長點匯聚成強大的增長動力。做乘法,就是要轉向創新驅動,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提高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單位要素投入的產出率,通過加大人力資本投資、加強職業技術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能和在勞動力市場的競爭能力,提高勞動生產率;通過能源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引入市場化交易機制,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增強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能力。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壹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戰略行動,為新常態下“怎麽幹”指明了方向。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為依托,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實現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壹個百年奮鬥目標。

  • 上一篇:急!!!!!!!!!!!!!!問問木板廠生產對環境的汙染
  • 下一篇:我國各具特色的民居傳統建築藝術的珍品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