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戲的相關記載

戲的相關記載

雜劇最早見於唐代,那意思和漢代的百戲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諸如雜技等各色節目。“雜”謂雜多,“百”也是形容多;戲和劇的意思相仿,指嬉鬧,都沒有今天戲劇的意思。到了宋代,雜劇逐漸成為壹種新的表演形式的專稱;這壹新形式也確實稱得上“雜”,它包括有歌舞、音樂、調笑、雜技,並分為三段:第壹段稱為艷段,表演內容為日常生活中的熟事,作為正式部分的引子;第二段是主要部分,大概是表演故事、說唱或舞蹈;第三段叫散段,也叫雜扮、雜旺、技和,表演滑稽、調笑,或間有雜技。三段各壹內容,互不連貫。

雜劇的音樂,有些直接取自宋大曲,有些則來源於民間小曲。但宋大曲壹般只取唐大曲的壹部分,稱為摘遍;宋大曲的結構也已較唐大曲簡單。

雜劇在金元時期於中國北方發展成熟,成為主要以四套北曲套數組成的代言體戲曲。元雜劇與元散曲即所謂元曲,壹般被視為元代文學最具特色的文體之壹。代表作家有: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以上合稱元曲四大家)、王實甫等。

雜劇至明代持續發展,北曲雜劇是明代宮廷戲劇的主流,也是明代戲曲創作的典範。但雜劇整體的發展已不如元代之盛。明中葉後,北曲雜劇受南曲影響日益明顯,發展出短可壹折,長可達十壹折的“南雜劇”,其短小者又稱“短劇”。清代雜劇更衰,幾乎完全成為文人案頭化的創作,與實際於場上的演出,已相去甚遠。 北京——京劇、昆曲、北京曲劇

天津——京劇、評劇

河北——評劇、河北梆子、絲弦、老調 哈哈腔、亂彈、平調落子、

二人臺、唐劇、武安儺戲、隆堯秧歌戲、定州秧歌戲

唐山皮影戲、冀南皮影戲

山西——晉劇、北路梆子、蒲劇、耍孩兒、上黨梆子、二人臺、鑼鼓雜戲

碗碗腔、朔州秧歌戲、繁峙秧歌戲、孝義皮影戲、晉北道情戲、

臨縣道情戲、羅羅腔

內蒙古——二人臺、漫瀚劇

遼寧——京劇、評劇、喇叭戲、遼南戲

復州皮影戲、淩源皮影戲

遼西木偶戲

吉林——吉劇、新城戲、黃龍戲

黑龍江——龍江劇

陜西——秦腔、碗碗腔、眉戶、漢調桄桄

漢調二簧、商洛花鼓、弦板腔

華縣皮影戲、華陰老腔、阿宮腔

郃陽提線木偶戲

甘肅——隴劇、敦煌曲子戲、華亭曲子戲

環縣道情皮影戲

寧夏——花兒劇

青海——青海平弦戲、黃南藏戲

新疆——曲子戲

山東——京劇、呂劇、茂腔、五音戲、

柳琴戲、藍關戲、壹勾勾

山東梆子、萊蕪梆子、柳子戲

河南——豫劇、越調、河南曲劇、宛梆

大平調、太康道情、大弦戲

懷梆、四平調、南樂目連戲

江蘇——昆曲、淮劇、揚劇、錫劇、蘇劇

安徽——黃梅戲、徽劇、廬劇、泗州戲

青陽腔、池州儺戲、鳳陽花鼓戲

嶽西高腔、徽州目連戲、墜子戲

上海——越劇、京劇、昆曲、滬劇、

滑稽戲

浙江——越劇、婺劇、昆曲、紹劇、甬劇

西安高腔、松陽高腔、甌劇、

新昌調腔、寧海平調、亂彈

海寧皮影戲、泰順藥發木偶戲

江西——贛劇、南昌采茶戲、贛南采茶戲

弋陽腔、青陽腔、萍鄉采茶戲、

徽劇、吉安采茶戲、廣昌孟戲

宜黃戲

福建——莆仙戲、梨園戲、高甲戲、薌劇

閩劇、大腔戲、四平戲

梅林戲、閩西漢劇、北路戲

泉州提線木偶戲、晉江布袋木偶戲

漳州布袋木偶戲

廣東——粵劇、潮劇、正字戲、廣東漢劇

西秦戲、梅山山歌劇、白字戲

花朝戲、陸豐皮影戲

高州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臺灣——歌仔戲

海南——瓊劇、臨高人偶戲

廣西——桂劇、彩調、壯劇、桂南采茶戲

湖南——昆曲、湘劇、祁劇、辰河高腔、

巴陵戲、湖南花鼓戲、邵陽布袋戲

常德高腔、辰河目連戲、荊河戲

侗族儺戲、沅陵辰州儺戲

湖北——漢劇、楚劇、黃梅戲、

荊州花鼓戲、江漢平原皮影戲

四川——川劇、川北燈戲、川北大木偶戲

重慶——川劇、梁山燈戲

雲南——雲南花燈戲(玉溪花燈戲)

滇劇、白劇、傣劇、彜劇

貴州——黔劇、思南花燈戲、德江儺堂戲

布依戲、彜族撮泰吉、侗戲

安順地戲、石阡木偶戲

西藏——藏劇、山南門巴戲

中國戲劇主要包括戲曲和話劇:戲曲是中國固有的傳統戲劇,話劇則是20世紀引進的西方戲劇形式。

中國古典戲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她以富於藝術魅力的表演形式,為歷代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而且,在世界劇壇上也占有獨特的位置,與古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劇。

戲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漢時代。但形成過程相當漫長,到了宋元之際才得成型。成熟的戲曲要從元雜劇算起,經歷、明、清的不斷發展成熟而進入現代,歷八百多年繁盛不敗,如今有360多個劇種。中國古典戲曲在其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出現了宋元南戲、 元代雜劇、明清傳奇、清代地方戲及近、現代戲曲等四種基本形式。

宋元南戲大約產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溫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壹帶,是戲曲的成型時期。

元代雜劇也叫北曲雜劇,元雜劇最早產生於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陽壹帶。盛行於元代,元雜劇是中國戲曲的第壹個黃金時代。它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水準,以至單從詩體而言,古人早就將唐詩、宋詞、元曲並稱。

明清傳奇是由宋元南戲發展而成的戲曲形式。它在產生於元末,在明初流傳,到了明嘉靖年間興盛,至萬歷而極盛,並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號稱“詞山曲海”。

清代地方戲是古典戲曲的第三個階段。它和近、現代戲曲有著***同的藝術形式。清康熙末葉,各地的地方戲蓬勃興起,被稱為花部,進入乾隆年代開始與稱為雅部的昆劇爭勝。至乾隆末葉,花部壓倒雅部,占據了舞臺統治地位,直至道光末葉。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戲的時代。1840年1919年的戲曲稱近代戲曲,內容包括同治、光緒年間形成的京劇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壹段戲曲改良運動。

“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傳統戲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後戲曲便進入現代戲曲時代。京劇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戲發達的結果,而京劇成為全國性的代表劇種後壹點也沒有壓抑地方戲的發展。從清代地方戲到京劇,是中國戲曲極度繁盛的時代。

中國話劇只有百年的歷史。從西方引入中國,20世紀初到“五四”前稱“文明新戲”,這種早期話劇仍具有壹些戲曲的特點。“五四”以後重行照原樣引進西方戲劇,形式是現實主義戲劇,稱“新劇”。1928年起稱“話劇”,沿用至今。 戲劇是壹種綜合藝術,這是壹個為大多數人認可的結論,當然也是壹個符合戲劇藝術的基本風貌的認識。壹部劇作的演出,總是壹次集體勞動的成果:劇作家提供演出腳本即戲劇文學文本,美術家、化妝師、燈光師通力合作完成舞臺布景的設計、人物的造型等,音樂家(樂師)完成戲劇音樂、唱腔的創作,而演員則通過自己的形體表演來展示整個劇情。在這裏,文學、美術、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類型相互融匯,既取消了各自的獨立性,又通過它們自身具有的不可為其它藝術所替代的獨特作用的發揮,綜合為壹種獨立的藝術樣式。

戲劇藝術的綜合性是在外在的綜合和內在的綜合兩個層面上發生的。無論從外在的綜合來看,還是從內在的綜合來看,戲劇無論如何不能缺少的是演員和觀眾,以及壹個可供演員表演的空間即舞臺。戲劇是壹個通過舞臺空間發生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事件。它的核心因素是演員在舞臺空間中的表演。

戲劇作為壹個通過舞臺空間發生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事件,使它必然地要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嚴格限制。它必須在壹定的時間內完成壹個由連續的動作構成的戲劇事件,即劇情,同時,它必須在壹個有限的空間內即舞臺上完成對於劇情的展示。從具體文本的實際形態來看,壹篇小說和壹首歌也都有壹定的長度,因此也包含壹個相對明晰的時間段落,但是,從理論上說,小說和詩歌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只要可能,它們的篇幅甚至可以無限度地延長。但壹出戲卻不能沒有時間限度地無休止地演下去,它必須考慮到觀眾的耐性和演員的承受力,因此它必須被限定在壹個人為的、被硬性規定的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長度之內。同時,雖然戲劇展示的劇情於小說敘述的故事具有同樣的性質,即它們都是經過選擇、提煉、加工過壹定的社會生活事件的藝術化的表現,但由於不受時空的限制,小說的藝術空間的開放性與現實生活空間的開放性是大體壹致的。而戲劇則永遠必須面對生活空間的無限開放性和演出空間的有限封閉性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戲劇只能展示宜於被直觀展示的內容。

相應的,戲劇文學文本具有的戲劇價值,也集中在有效地突出戲劇的表演性和處理好時空關系這壹層面上體現出來。

  • 上一篇:怎樣測噪音分貝?怎樣降低噪音?
  • 下一篇:我學單簧管的,寫藝術作文就寫這個。幫我想壹個精彩的開頭和結尾。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