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新年的第壹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秭歸人特別看重它。這壹天,活動程序緊張有序又特別歡樂。
淩晨開財門,大開中堂放鞭迎財神,家中即有人到院壩子裏摟“荊(諧:‘金’音)塊”進柴(與“財”同音),大家***迎。迎進後立即在香火下叩龕頭禮拜,讓財神安位。再將柴禾歸進了竈屋,接著主婦辦早點。
早點有的家是醪糟煮雞蛋或泡果子雲片。這時的醪糟誰也不能叫它“糟”,因為容易讓人誤解為“不好”之意,要叫“甜酒”,取其“甜蜜永久”之意。其實,這也是古楚文化的承傳及延伸。
荊楚歲時紀》註引《莊子佚文》雲:“春正月飲酒,茹蔥,以通五臟也。”《楚國風俗誌》認為“楚人在春正月所飲的酒當是椒酒”,《楚辭·九歌·東皇太壹》有:“奠桂酒兮椒漿”。至遲在曹魏時期飲椒酒成了正月初壹的壹項普通性的節日飲食內容。(《楚國風俗誌》P256)古人酒未蒸餾,大概就是今天的醪糟汁,為“醴酒”。
在醴酒中加壹些香料,如花椒,就成了“椒酒”。現在雖已有各種蒸餾酒品,但春節早餐人們仍沿舊俗吃甜酒,壹可延古禮,二可因酒量不大的人也能嘗酒(長久),為節日慶典增添祥和氣氛。有的人家早餐吃頭天夜間扞制的包面,因其形象有如金銀元寶,因此過早又稱“搶寶”。
這壹天,大家都要忌口,不說不好的言詞,如:鬼、死、病、傷、敗、殘、舍等。即使真有死人的事,壹般也不報喪,需待過了正月初三,方能舉辦喪事。早晨起來,壹家人要相互拜年。孩子們衣著壹新,趕著祖父母、父母、兄、姐高聲如歌:“新年好”!
吃罷早飯,就出門去左右鄰舍拜年。成年人壹般是幾個人壹約,打牌下棋;孩子們則按輩份依次去給長輩拜年。凡到人家去過,衣服口袋裏總會被裝得滿滿的。
人們逗孩子說:“拜年拜年,果子上前;髂膝壹跪,米花壹對……”對年紀大、輩份高的需行跪拜禮,不過多數也只稱呼壹聲:“××大人,給您恭賀新喜!”立即會被拉住,不讓下跪。有些人家,不興說“拜”年,因“拜”“敗”諧音。春節忌口,為求吉利。但兒童往往記不住,人們便有諒解之法:童言不忌。小孩子的話是勿須忌諱的。
拜完年,孩子們自有自己壹夥,去玩各自愛玩的遊戲去了。
過去過年忌諱多,不少人家又好刻意追求吉利,常常鬧出笑話來。
“正月初壹拜父母,正月初二拜丈母”,是秭歸拜年民俗之壹。
初二壹早,年輕夫婦吃罷早飯,(年歲大的婦女已無父母,可不去),收拾整齊,有了孩子的,當然要帶上鮮衣花帽的孩子,前往嶽(外)家去拜年。女婿的丈人丈母,女兒的父母,這壹天是極高興的。嬌客回家團聚嘛,飲食豐盛不說,氣氛尤其熱烈祥和
新姑爺除了給嶽父嶽母拜年,還要給年長的哥、嫂(舅佬倌兒、舅母子)拜年,給丈人丈母拜年的多是新姑爺,受舅母子善意作弄和嘲笑的事就時有發生,常給春節增加壹些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