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個體來說,作為壹個中國人,對傳統節日也應該保持足夠的尊重。因為這不僅對中華民族歷史傳統的壹種遵從,也是對自身民族身份的壹種確認。利用傳統節日,密切與家人的關系,增進與親友之間的感情,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能夠不忘自己在整個家族中應盡的義務,增強所屬家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
在壹個開放的社會,我們固然不應排斥外來的節日,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因為引進了西方節日就忽略了自己的傳統節日。崇洋可以理解,但媚外卻並非正確的態度。我們在嘗過西方節日的新鮮感之後,是時候反思該如何對待傳統節日了。
那種以輕視傳統節日來標榜自己是時代新人的做法是極為幼稚與可笑的。實際上,越是開放的社會,人們越應該重視自己的民族性。只有各民族都註意保持自己的民族性,這個世界才會顯得多元;人類文明才會變得豐富多彩。這是身處新時代的人們面對人類不同文明應該持有的正確姿態。
傳統節日的式微原因
1、傳統節日與農耕文化有關,隨著人類社會向城市文明和工業文明不斷轉型,人與自然的關系慢慢疏遠了,傳統節日所依附的文化背景趨於暗淡。
2、在互聯網時代,受各種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與沖擊,人們更多的是展望未來、向前看,回望歷史的興趣越來越小、機會越來越少,與此相適應,人們對歷史傳統的意識和情感也就越來越淡薄。
3、傳統節日皆為農歷,而現在社會人們普遍使用的是公歷,時間壹長,以農歷為刻度的傳統節日也就容易被人所忽視。
4、傳統節日起源並發展於熟人社會,在這種社會環境裏,人與人之間存在著非常濃烈的親情、友情或鄉情,相互容易形成互動與交融,而現代社會則是壹個人員高度流動的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疏離而松散,傳統節日所需要的社會環境出現了質的變化,支撐其存在的力量越來越弱。
5、現代社會人們的思想空間和生活空間都得到了極大的擴展,互聯網的存在,更為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帶來了極高的便利性,人們享受娛樂和狂歡的機會越來越多,受此影響,傳統節日的吸引力顯著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