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指:它山堰、都江堰、漳河渠和鄭國渠。
它山堰
它山堰位於寧波市鄞縣鄞江鎮西南它山旁,建於833年(唐太和七年)。它山堰長134.4米,面寬4.8米,皆用長2至3米、闊0.2至0.35米條石砌築,左右各36石級。堰面全部用條石砌築而成,堰身為木石結構,有逾抱大梅木枕臥堰中,歷幹余年不腐,被稱為"它山堰梅梁"。修建它山堰的目的,是為了抵禦潮汐,使海水與江河分流,鹹淡阻隔。江河水經過該堰分流兩道:壹支入月湖,另壹支入鄞江和奉化江,灌溉千畝良田,化水害為水利。它山堰與鄭國渠、靈渠、都江堰同為中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迄今千余年,歷經洪水沖擊,仍基本完好,繼續發揮阻鹹、蓄淡、引水、泄洪作用。1988年12月28日,國務院公布它山堰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鎮,是中國建設於古代並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通常認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於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壹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渠 ?靈渠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壹,有著“世界古代水利建築明珠”的美譽。靈渠古稱秦鑿渠、零渠、陡河、興安運河,於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距今已2217年,仍然發揮著功用。
鄭國渠 ?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戰國末年秦國穿鑿,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裏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註洛水,長達 300 余裏(灌溉面積號稱4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