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國古代火藥的應用有哪些?

我國古代火藥的應用有哪些?

我國發明的火藥的最初使用並非在軍事上,而是用在節日慶祝時候的娛樂表演上。

火藥在娛樂表演上的應用,主要是放爆竹、放煙火,以及雜技演出中的煙火雜技和表演幻術等。

舉行這些娛樂活動的方式和規模,歷史上各個時代都不壹樣。

火藥被引入醫學後,成為藥物,用於治療瘡癬,以及殺蟲、

辟濕氣瘟疫。

清乾隆年間,北京圓明園以西有座名叫“山高水長”的樓閣,樓前有寬闊場地,宜於施放煙火。

在每年重要傳統節日,皇宮文武百官就在這裏觀賞煙火。

乾隆皇帝觀賞煙火的禦座設在山高水長樓的第壹層。

在觀賞煙火時,當乾隆皇帝在歡樂聲中就座以後,晚會旋即開始。

首先是文藝節目,有樂隊合奏、摔跤表演、射擊演練、外國藝術家演唱等。

文藝節目結束後,乾隆帝親自宣布煙火戲開始,各木樁上的合子花引藥線同時引燃。

頃刻間,只見無數條金蛇風馳電掣,奇妙的焰火光芒耀眼,萬朵奇花次第盛開,夜空流光溢彩,如同白晝。

接著,身穿貂皮蟒袍的卸前侍衛每人手持合子花,連接燃放,合子內躍出各類人物和花鳥,活靈活現。

當最後壹個合子花“萬國樂春臺”燃燒時,布置在西廠沿河壹線的所有花炮同時點著,頓時萬響爆竹齊發,匯成煙花怒放的海洋。

其實,火藥在研制發明過程中,它的實際應用先是被用於醫療,然後被用於娛樂和表演,後來才擴展到軍事領域。

煙火又稱“煙花”、“焰火”、“花炮”等。

節日放煙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在新春、元宵或逢重大喜慶節日時,各式各樣的煙花如火樹銀花、魚龍夜舞。

世界上最早的煙火記載當屬西漢時期《淮南子》中“含雷吐火之術,出於萬畢之家”的說法。

這便是後來煙花的雛形。

這類煙火,火藥劑用量非常少,但足以供炫耀表演幻術之用。

在隋代時,煙火的制作方法已經變得更加復雜,成為宮廷娛樂中禦用的新鮮玩意兒。

後來的宋代人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認為:“火藥雜戲,始於隋煬帝。”

唐代京都長安元夕煙火十分壯觀,當時的煙火表演已經形成了壹定的規模。

不過,由於唐代的火藥制作工藝相對落後,煙花並沒有普及,而爆竹工業卻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唐代“燃竹驅祟”的方法很普遍。

唐代開始有了火藥,人們把硝磺填入竹筒中引火燃燒,其爆裂的響聲更大,威力更強。

據傳,唐代的李畋就是制作硝磺爆竹的始作俑者,民間稱他為“花炮始祖”。

唐代人所撰《異聞錄》對李畋其人有過記載。

李畋的驅祟辦法,不是簡單地“用真竹箸火爆之”,而是使用了“硝磺爆竹”,所以才把它當作壹件新鮮事而記載下來。

硝磺爆竹是爆竹的雛形,這也是“爆竹”壹詞最初的來歷。

根據史學家的考證,從遠古至先秦,從漢代至南北朝,再至唐代初期所謂“爆竹”,都還不是用火藥為原料制造的,只有到了唐代的李畋時期,用火藥為原料的爆竹才開始出現。

不過,這還不是紙卷火藥的爆竹,而是用真竹填硝磺制作的。

正如清代人翟瀕在《通俗篇》中寫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箸火爆之,故唐人詩也稱爆竿。

後人卷紙為之,又曰爆仗。

翟瀕這段話,言簡意賅地表達了我國爆竹發明的來龍去脈。

至北宋時期,煙火文化粗具規模,已經出現了煙火專業作坊和煙火技藝師,煙火技藝經過發展衍化日臻成熟。

藝人們用竹片紮成卷筒,或紮成人或物,將紙卷裹煙火藥劑,用引線點燃,在地上、水上乃至低空幻化為各種五彩繽紛的形象。

這種娛樂方式,是民俗節日、戲曲文化娛樂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宋代皇帝也很欣賞煙火、爆仗與戲曲融為壹體的聯袂表演。

南宋乾道、淳熙年間,皇宮在重大節日前總要買進爆竹煙火。

每當元月十六之夜,煙火燈彩令汴京成為了壹座不夜城。

繁華景象讓人向往而流連忘返。

遊人能在臨安觀賞到“煙火、起輪、流星、水爆”等表演。

《後武林舊事》記載有宋孝宗觀看海潮放煙火的情景,書上說:宋孝宗觀看八月十八的錢塘江大潮,水軍演習時,點放5種色彩的煙炮,等到煙花燃燒的煙散去後,江上已經看不到壹艘船了。

由此可見,當時的煙火表演規模是十分宏大的。

辛棄疾是南宋時期著名詞人,他曾經寫過壹首詞《青玉案·元夕》,其中有壹句描繪元夕夜燈彩煙火的名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句話把火樹寫成固定的燈彩,把“星雨”寫成流動的煙火。

煙火不但吹開地上的燈花,而且還從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先沖上雲霄,而後自空中而落,好似隕星雨。

令人讀後充滿想象:東風還未催開百花,卻先吹放了元宵節的火樹銀花。

煙火在元代雜劇與詩文中也不乏描寫,最有名的數元代書畫家趙孟頫《贈放煙火者》壹詩,其中有壹句“人間巧藝奪天工,煉藥燃燈清晝同”,詩人觀賞了各色煙火,感到美不勝收,以“巧奪天工”稱譽煙火技藝師,確實是恰如其分。

明代煙火文化最豐富,雖然當時的煙火還是以單個施放居多,但煙火名目繁多,而且多以花卉命名。

同時,明代煙火技藝的高超發達,在世界工藝史上堪稱壹大創造發明。

明代官員沈榜曾詳盡披露燕城即現在福建省永安市煙火的制作方法:“用生鐵粉雜硝、磺灰等為玩具,其名不壹,有聲者曰響炮,高起者曰起火,起火中帶炮連聲者曰三級浪,不響不起旋繞地上者曰地老鼠。”明代還發明了更為復雜的煙火戲,即利用火藥燃燒的力量推出壹些小型木偶運動,甚至還演出壹折折故事情節。

後來,明代中葉又創新了合子花,這種煙花方便保管、便於運輸,使用靈活,成為清代高檔煙花中的主要品種。

還出現在水中燃放的,那是制成防水型的各類水鳥形狀。

明代的煙火戲技藝為現代火箭復雜程序的設計提供了實用參考模式。

現代火箭復雜程度的設計原理,脫胎於明代煙火戲技藝,兩者都是利用燃燒速度控制程序。

經過數代人的不懈努力、沿革,至清代,煙火技藝已經更加精妙,幾達爐火純青的境界。

清時已有作坊場所制造各色煙火,競巧爭奇,有盒子、煙火桿子,線穿牡丹、水澆蓮、葡萄架、旗火、二踢腳、飛天十響、五鬼鬧判官、匣炮、天花燈等種類。

還有炮打襄陽、火燒戰船等,展示出兩軍交戰拼殺、炮箭交馳的場景,令人驚心動魄,眼花繚亂。

清代宮廷喜慶煙花規模龐大,場面壯觀,代表了當時煙火設計、生產、演技的最高水平。

每年從正月十三至十九,連續幾夜燃放,正月十九晚是放煙火的高潮,內廷王公大臣、在京外國貴賓均被特邀觀賞。

清代的京城固然是煙火繁盛的地方,但南方的蘇州城也毫不遜色。

城郊、鄉村社廟元宵煙火會,保存了樸實的民俗活動風貌,別有壹番節日的熱鬧和歡喜。

老百姓們在這壹段時間傾家出動,趕赴社廟煙火會。

春節期間,大凡賓客進門、出門,人們都要以鞭炮歡迎歡送,皇帝更是講究。

民間雖然沒有這樣在舉步之間燃放鞭炮的習俗,但春節期間頭壹次來家拜年的親人或朋友,主人家也要鳴放鞭炮,用來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和祝福。

尤其是對春節時拜訪嶽丈的新女婿和外孫、外孫女,鞭炮放得更為熱烈、喜慶。

於是,鞭炮把寒冷的冬天煽動得熱鬧而富有親情,如溫暖的春風沁人心脾,使人備感愜意。

  • 上一篇:怎樣才能成為壹支nba球隊的主教練?
  • 下一篇:打12珠需要多大的錐度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