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國古代的三大鑄造技術是什麽

我國古代的三大鑄造技術是什麽

勞動人民通過世代相傳的長期生產實踐,創造了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的傳統鑄造工藝。

其中特別是泥範、鐵範和熔模鑄造最重要,稱古代三大鑄造技術。

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於昆吾(夏代的壹個部落,居住在今河南濮陽市境北)制陶、鑄銅的記載以及禹鑄九鼎的傳說。

從近年考古發掘來看,夏代已經能熔鑄青銅。

最初的鑄型是使用石範。

由於石料不容易加工,又不耐高溫,在制陶術發達的基礎上,很快就改用泥範,並且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時間裏,在隨著近代機器制造業的興起采用砂型鑄造以前,它壹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方法。

商代早期以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作為標誌,已經用泥範鑄造銅鑄、銅鑿等小型生產工具和銅鈴、銅爵等日用器具。

稍後,以鄭州二裏崗作為標誌,青銅冶鑄業開始發達起來。

鄭州張寨出土的兩件大方鼎,分別重 *** ·二五和八二·二五千克,表明商代中期鑄銅技術已經具有相當水平,從單面範、雙面範鑄造,發展到能用多個型、芯組成復合鑄範鑄作重達百斤以上的大型鑄件。

鑄型材料從石和泥、砂改用金屬,從壹次型經多次型又改進成為耐用性更高的所謂“永久”型(就是金屬型),在鑄造技術的歷史發展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953年河北興隆鐵範的發現,證明我國早在戰國時期已經用白口鐵的金屬型澆註生鐵鑄件。

這批鐵範包括鋤、鐮、斧、鑿、車具等類***八十七件,大部完整配套。

其中,鐮和鑿是壹範兩件,鋤和斧還采用了金屬芯。

它們的結構十分緊湊,頗具特色。

範的形狀和鑄件相吻合,使壁厚均勻,利於散熱;範壁帶有把手,以便握持,又能增加範的剛度。

可以說是創造了壹種中國風格的金屬型,並且在那個時候已經大體定型了。

近年來,在河南南陽、鄭州、鎮平和河北滿城、山東萊蕪等地又陸續出土漢代鐵範許多件,品種比戰國時期顯著增多,型式卻基本相同。

河南澠池漢魏鐵器窖藏中還有鑄造成形鐵板和矢鏃的鐵範以及長達半米的大型鐵犁範。

除鐵制金屬型外,戰國時期和漢代已經用銅制金屬型鑄造錢幣(如傳世和出土的五銖銅範等)。

它們在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文獻中,卻很少看到記載。

《漢書·董仲舒傳》裏說:“猶金之在■,惟冶者之所為。

”“■”字註:“謂鑄器之模範也。

”這可以認作是金屬型鑄造的最早記述。

但是後來這個“■”字多和“熔”字通用,失卻它的本意了。

傳統的熔模鑄造壹般稱失蠟、出蠟或捏蠟、撥蠟。

它和用來制造汽輪機葉片、銑刀等精密鑄件的現代熔模鑄造,無論在所用蠟料、制模、造型材料、工藝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但是,它們的工藝原理是壹致的,並且,現代的熔模鑄造是從傳統的熔模鑄造發展而來的。

清代的桂馥(1736-1805)說:“漢印多撥蠟”。

壹些帶獸鈕的漢代印章,鈕制細小,形體復雜,又沒有明顯的鏨、鑿痕跡,很可能是失蠟鑄造的。

雲南石寨山出土的漢代滇族文物貯貝器蓋(參看本書第518頁的圖),也是失蠟鑄件。

1978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曾侯乙尊盤和1979年河南浙川出土的楚國銅禁,經研究,都是失蠟法所鑄,說明中國在春秋時期已經發明這種技術。

  • 上一篇:想做艾灸加盟,文案該怎麽寫?
  • 下一篇:房間整理收納技巧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