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壹

我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壹

中國是世界農業的起源地之壹,農業起源可追溯到距今壹萬年左右。在世界上,我國最早培植的農作物是粟和稻。

中國農業發生於新石器時代。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壹。在長達八九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中國農業曾經有過許多領先於世界的發明創造,但也經歷過漫長的停滯時期。近代帝國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農業日益落後於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傳統“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結構開始解體。

基本特征

1、整體性。它們彼此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統壹的整體。如在壹定的水、熱條件下,形成壹定的土壤和植被,以及與此相適應的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壹種自然因素的變化,會引起其他因素甚至資源組合的相應變化,如原始森林壹旦被破壞以後,就會引起氣候變化、水土流失和生物群落的變化,成為另壹類型的生態系統。

2、地域性。由於地球與太陽的相對位置及其運動特點,以及由於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狀況和地質地貌變化,地球上各個地區的水、熱條件各不相同。從而大的區域如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平原和山區自然資源的形成條件以至各種資源的性質、數量、質量和組合特征等都有很大差別,嚴格地說,農業自然資源的分布,只有相似的而無相同的地區。

3、可更新性。與礦產資源隨開發利用而趨減少的情況不同,農業自然資源是可更新和可循環的。主要表現在土壤肥力的周期性恢復,生物體的不斷死亡與繁衍,水分的循環補給,氣候條件的季節性變化等。

4、可培育性。人類雖不能創造自然資源,但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在壹定程度上改變它的形態和性質。如通過改土培肥、改善水利、培育優良的生物品種等,進壹步發揮自然資源的生產潛力。

5、數量的有限性和潛力的無限性。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不但有可能做到保持農業自然資源的循環更新,而且可以不斷地擴大資源的利用範圍,使有限的資源能無限地發揮其生產潛力。

發展歷程

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半封建半殖民地制度的廢除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中國農村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復和發展,中國農業才結束了停滯的歷史,進入了發展較快的新時期。農業生產條件和生產技術顯著改善,產量水平迅速提高。1978年十壹屆三中全會揭開中國經濟改革序幕之後,農業生產的這種停滯狀況才得到根本性改變。

1982年11月,全國實行承包制,農村經濟新的格局全面建立。盡管近30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也有過挫折,日見減退,中國以僅僅相當於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幾乎占世界五分之壹的人口,說明還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教育與科技事業也蓬勃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 上一篇:對於傳統文化的相對穩定性,怎麽理解?急急急!
  • 下一篇:春節拜年必備吉祥話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