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七五”、“八五”、“九五”期間,在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的資助下,黃瓜育種專題***育成抗3種以上病害、優質、豐產新品種20多個,並先後通過省、直轄市或全國品種審定委員會組織的審定。其中“六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津雜1號、津雜2號,199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津雜1號、津雜2號、津雜3號、津雜4號黃瓜新品種獲天津最高獎勵“科技興市突出貢獻”獎;魯黃瓜1號、中農1101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七五”期間育成的設施新品種中農5號,1995年獲得國家發明三等獎;“八五”新育成的津春4號、津春3號、津春2號、津春5號、津春1號、中農7號、中農8號已通過省、直轄市品種審定;“九五”期間津優1號、津綠4號1997年又通過審定,津春4號已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應用,並於1996年獲天津市科技進步壹等獎。津春4號、津春3號分別被國家科技部列為“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項目”,這些新品種已推廣到遼寧、山東、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寧夏、甘肅、新疆、江蘇、河南、河北等27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新育成的露地多抗品種覆蓋了全國同類型品種種植面積的60%~70%,設施新品種的推廣面積也相當大。截止到1997年,這些抗病新品種累積推廣30萬公頃,新增經濟效益11.1億元,並大大減少了農藥的使用與汙染,豐富了市民的菜籃子,提高了黃瓜的品質,獲得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育種水平上看,“六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抗2~3種病害,“七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抗3~4種病害,“八五”期間育成的新品種在兼抗多種病害的同時,品質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據中國文獻信息中心檢索證明,育成的新品種有的已達到國際同類品種先進或領先水平。
通過20余年攻關,初步了解了我國黃瓜各品質資源的抗性水平,並取得了壹批有價值的單抗、多抗和耐低溫或性狀優異的材料,為今後開展多抗優質育種和生態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礎材料。如對5753份材料進行了枯萎病、霜黴病、白粉病、疫病、炭疽病、細菌性角斑病、黑星病的抗性鑒定,***篩選出單抗或多抗材料115份,其中抗1種病害的有40份,抗2種病害的有23份,與此同時,還篩選出耐低溫材料5份。廣東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利用“六五”期間篩選出來的抗源82大雌等,在“七五”、“八五”期間育成了多抗新品種夏青3號、夏青4號,天津市黃瓜研究所利用4抗材料89-121育成耐低溫抗4種病害的黃瓜新品種津春1號。
“八五”期間還研究了黃瓜黑星病菌的苗期抗性鑒定方法和多抗性鑒定方法,對黃瓜主栽區枯萎病、霜黴病、疫病3種病害的原菌種類和生理小種分化進行了研究。收集我國黃瓜主栽區枯萎病病原菌37個分離物,經致病性測定,認為不同地區致病性無明顯差別,為壹個生理小種,但與國外已發表的Ⅰ、Ⅱ、Ⅲ小種不同,暫定為Ⅳ小種,新小種的發現在國內尚屬首次報道;收集哈爾濱、北京、天津及山東、廣州5個霜黴病重點發病區的病原生理小種分化;收集北京、天津、廣州***92個疫病菌株,鑒定結果發現其致病性基本壹致對黃瓜、西瓜致病,對番茄、青椒無致病力,經測定這些黃瓜疫病菌株之間僅有致病力強弱之分,未發現生理小種分化,從孢子形態及致病性看,認定我國黃瓜疫病菌為Phytophthora melonis。
黃瓜抗病育種應用基礎研究也取得明顯的進展。首先對黃瓜主要病害的遺傳規律進行的初步研究表明,黃瓜枯萎病、霜黴病、白粉病的抗性遺傳為多基因的數量性狀遺傳。黃瓜枯萎病抗性遺傳同顯性基因控制,抗病與感病親本雜交,後代F1抗性介於雙親平均值與抗病親本之間,F2抗性較F1明顯增強。其次黃瓜主要經濟性狀配合力分析研究表明:早熟性狀表現較大的特殊配合力方差,利用雜種優勢比較容易。產量性狀遺傳力較低,壹般配合力較好,適用於常規育種,若進行優勢育種,則需提高雙親的效應值。再者制定了黃瓜主要品質性狀鑒定標準與方法。研究了黃瓜瓜把長度的遺傳規律並進行了黃瓜主要品質性狀的配合力分析。大量研究表明,黃瓜主要品質性狀如瓜長、瓜把長、瓜粗、心腔直徑等均為數量性狀遺傳,其中瓜把長的遺傳以加性效應為主,受環境影響較小,故在黃瓜育種中應重視壹般配合力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