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狀況
前蘇聯壹直是世界公認的競技體育強國,從1952年赫爾辛基到1992年西班牙巴塞羅那***10屆夏季奧運會(其中1984年由於蘇美的冷戰,前蘇聯未派隊參加在美國舉行的第23屆奧運會;1992年雖然蘇聯已經解體,但還是組成聯隊參賽),蘇聯代表隊7次獲得金牌總數第壹名,3次獲得金牌總數第二名。從1956年開始參加冬季奧運會到1992年日本長野冬季奧運會,總***10屆,7次獲得金牌總數第壹,3次獲得金牌總數第二。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競技體育出現了徘徊不前和競爭力下降的趨勢,1996年到2004年俄羅斯單獨組隊參加的最近三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兩次獲得了第二名,壹次獲得了第三名,跌到中國之後。冬季奧運會上,俄羅斯再也沒有前蘇聯7次獲得金牌總數第壹、3次獲第二的優勢了,只能同德國、美國、挪威、加拿大、意大利等國家站在壹個起跑線上。
由此可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競技體育出現了競爭力下降的趨勢。客觀地說,這是俄羅斯社會政治經濟轉型期的壹種必然的結果。盡管如此,俄羅斯的競技體育還是保持了壹種較高的發展水平。
2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現狀分析
在前蘇聯,國家和政府掌握幾乎所有的權力,幾乎所有的體育管理行為都是政府行為。於是,就形成了前蘇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思想壹盤棋、組織壹條龍、訓練壹貫制”的特點和運行機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今天,帶有明顯計劃經濟特征的“舉國體制”這部金牌制造機器轉得越來越不順暢,違背競技運動發展規律的弊端也越來越清晰,原有的政府辦體育的體制已無法適應。
2.1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構架及演變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體育管理體制幾經周折,由全俄羅斯體育運動委員會、體育運動委員會、體育青年旅遊委員會、體育運動與旅遊委員會,壹直到剛剛成立的俄羅斯體育運動協會代理部,其體育管理機構壹直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
由此可見,現在的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分為兩條線,壹條是政府職能機構,政府管理機構,主要包括總統體育問題協調委員會、俄羅斯體育運動協會代理部等。壹條是社會團體,俄羅斯的社會團體機構主要是指俄羅斯國家奧委會。政府機構的職能是制定和監督執行國家的體育運動政策、法規,並協調國家、社會和體育組織之間的關系,制定國家體育整體規劃和實施計劃,統壹管理體育事務,為培養高水平運動員撥款等。而俄羅斯國家奧委會負責備戰4年壹屆的奧運會,選拔國家隊選手,與國際奧委會和相關國際體育組織進行交流。
2.2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特點
現在俄羅斯采取的是西方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政府體制形成了部、署、局三級管理模式的局面。顯然建立在上層建築領域的俄羅斯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在組織形式上自然也不能擺脫這種體制的約束。所以俄羅斯聯邦政府和各州、區、市的競技體育組織在管理上基本都采取這種部、署、局的三級管理模式。俄羅斯國家體育管理機構壹直在變,也就是在不停地適應這種新體制變化的調整過程之中。眾所周知,前蘇聯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有著自己完善和龐大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系,有著自己獨特的優勢。蘇聯解體時,舊的體制完全被摧毀,新的體制需要重新建立,俄羅斯的體育發展也壹下子陷入了停頓的狀態。體育的舉國體制沒有變,組織機構沒有變,管理體系沒有變,但是,國家的撥款卻大大的減少了,機構名稱改變了,管理方式改變了。由於變革的不可逆轉性,隨著新體制的慢慢建立,市場經濟的體制也開始慢慢的運轉,在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這個龐大僵化的軀殼裏,也慢慢開始註入市場化的運作機制,這個僵化的舉國體制體系也開始慢慢的煥發出新的活力。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管理體系優勢加上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和現代化的管理模式,新的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雛形也慢慢地形成。這是俄羅斯歷經十幾年的變革,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慢慢形成的壹個新的特點。雖然現在還處於初級階段,乃至探索階段,但是它帶給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的影響將是革命性的。
2.3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運行機制
原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競技體育管理體制上發生了壹些變化,這種變化主要是向原先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加入了市場化的壹些運作元素,改變為政府和體育社會團體***同管理的新型的運行機制。
目前,俄羅斯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機制仍然是沿襲了原蘇聯時期的體制,主要靠前蘇聯的各種形式的兒童、青少年體育運動學校,競技運動後備力量的培養學校等。另外,俄羅斯的體育俱樂部已經成為俄羅斯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系中最重要的壹環。在蘇聯解體後,體育俱樂部加快了商業化的進程,並逐步走向成熟,已經形成產、經、銷壹條龍的高水平運動員後備人才的培養模式。雖然目前由於俄羅斯經濟的原因使得各種比賽以及參加比賽的機會有所減少,但與國際接軌的、以奧運會為最高戰略目標,註入了市場化的競技體育競賽運行機制已初步形成。目前,俄羅斯體育後備人才梯隊的培養系統為提前2個奧運會周期進行準備。因此說,俄羅斯青少年高水平體育運動培養體系已經倒塌是沒有根據的。
現在,俄羅斯競技體育以國家經費投入的多少分為三個層次,概括為兩頭大中間小的競技體育經費運行機制。所謂兩頭就是最低層次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系統和以奧運會與國際大賽為代表最高層次的國家隊人才系統;所謂中間就是以俱樂部為代表的高水平運動隊為中間層次。而兩頭大就是在這壹高壹低兩個層次,國家在政策、經費上給予更大更多的支持和投入,在俱樂部這個中間層次國家在經費上則投入較少。顯然,這種兩頭大中間小的俄羅斯競技體育經費管理辦法,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過十幾年的摸索慢慢形成的,是適應了現階段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的需要,是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變革的產物。
現在俄羅斯體育科研體制正在逐步建立,符合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的新模式,體育科研經費除政府撥給部分行政維持費外,在可自籌資金的基礎上實現獨立核算的原則,承認科研成果的商品地位,並對國家重大重點課題實現招標和定購,各科研單位可同用戶通過簽訂合同明確工作的任務、要求和費用(包括對國家各部門以及高水平運動隊)。俄羅斯的體育科研都直接服務於運動實踐,基本上每個高水平運動隊都會有壹個體育科研小組,壹般是4~5人,長期跟蹤服務,並且在運動隊裏處於重要的地位。目前,俄羅斯體育科學研究所還歸屬於政府管理。
蘇聯解體後,在俄羅斯關於改善體育的立法已顯得非常緊迫和尖銳。被更新的立法將把國家和體育的相互關系從文字帶到現實中來,以鞏固國家應給予體育的社會保障,建立有利於發揮其職能的條件,提高經濟的獨立性。俄羅斯是以國家立法的形式,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來規範和調整本國體育領域中的各種關系。1993 年4月,俄羅斯聯邦最高聯盟通過頒發了《俄羅斯運動立法原則》,明顯加快了在體育領域中的立法進程,多年的立法工作的結果就是頒發了生效於1999年4月的“關於俄羅斯體育的聯邦法律”。現在為體育制定的聯邦級別的法律法規等文件已超過200份,俄羅斯已經初步建立起了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立法體系。唯壹不足的是,許多有關文件與規定並沒有得到真正貫徹。
3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
目前,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存在兩個問題,壹是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不是十分明確和穩定。競技體育走社會化市場化管理的模式顯然對於現階段的俄羅斯來講是困難重重,而且需要壹個相當長的過程,再重新回到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管理模式的老路上已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在俄羅斯的政治和經濟體制都已轉軌的情況下,這種舉國體制已沒有生存的空間;二是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內在的矛盾,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發展變革模糊不定,給它的管理和具體運作帶來了混亂。其壹,競技體育管理機構變化太快,發展思路不明確。其二,交叉管理嚴重。目前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機構職責不清、相互扯皮、各行其事的現象時有發生。
4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背景動因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的必然。蘇聯解體後,在政治上俄羅斯則率先放棄了社會主義,仿效西方建立了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走上了以政治變革為先導、激進經濟改革的發展道路。在經濟上實行“休克療法”,推行市場經濟。作為建立在經濟體制基礎之上的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成為壹種必然。另外,俄羅斯重新樹立世界大國強國形象的夢想,走競技體育發展之路,是壹個最好和最快的選擇。所以,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是勢在必行。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是世界體育管理體制發展的必然。90年代以來,世界體育管理體制改革呈現殊途同歸,目前,實行政府側重宏觀管理和政策投入,體育社團承擔具體的事務性工作,政府與體育社團協會相互合作、相互協調與支持的結合性體育管理體制,是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進入21世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快速推進,以及競技體育商業價值的進壹步顯現,對體育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更高和更新的要求。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改革也是壹種必然,當然,究竟走怎麽樣的道路,以及是不是最終趨同,各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選擇。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是競技體育自身發展的必然。競技體育的功能和價值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被傳承下來,並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不斷豐富,競技體育的功能價值在不同的時期體現出不同的特點,而這種競技體育功能價值的變化和不同時期的特點反過來又對競技體育的管理體制不斷地產生影響。在20世紀的中葉前後,競技體育的政治功能、軍事功能以及提升國家的國際形象功能得到大大加強,這樣就使政府在國家競技體育管理中的地位得到了強化。70年代80年代以來,競技體育的經濟價值功能日益突顯,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在競技體育管理過程中得到大大加強,這樣各種社會組織、體育社團以及民間機構參與乃至主導競技體育管理就成為必然。因此,隨著競技體育承載功能的日趨多元化,以往以行政幹預為主要方式管理體育的模式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競技體育管理結構本身必須進行相應的調整,多種管理方式、多種運行機制、多種組織構架才能適應體育功能的變化對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提出的新要求。
5 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發展趨勢
以政治體制改革為先導的俄羅斯,在政治經濟社會改革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後,已基本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俄羅斯的政治體制改革基本上完成,堅決走所謂西方民主化的道路,采取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已成定局;俄羅斯經濟的市場化的選擇也走上了壹條不歸路,但經濟的改革卻顯得異常艱難,充滿了變數,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還需要壹個相當長的過程。這就使得建立在分權政治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各個行業的改革發展變得十分困難,競技體育的改革就是壹個突出的例證。雖然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已經打破,已經不可能再回到原來的老路。但建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盡管已經摸索了十幾年,還顯得很混亂,並且經常反復,這對俄羅斯競技體育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所以近幾年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止步不前,競爭力下降,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俄羅斯在社會轉型期,市場經濟體制混亂和市場商業模式不成熟的客觀現實造成的。因此,要走完全市場化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俄羅斯的競技體育發展就不會在短時期內得到很好的解決。但是,加快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商業化進程,加快改革的步伐,確是壹種必然。因此,關鍵的是要找到壹條適合俄羅斯國情的可操作的,盡快扭轉目前狀態的競技體育發展道路。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國選擇體育管理體制模式的余地越來越小,體育的社會化管理和市場化管理是不是最終趨同,目前下結論還為時尚早。原因有三,壹是美國是典型的體育市場化管理體制,最近幾年,在明顯具有資金技術優勢的情況下,其競技體育發展競爭力不升反降,說明了體育市場化管理體制模式也存在壹定的問題;二是中國體育的舉國體制對於競技體育發展水平競爭力的提高是有目***睹的,但是,很多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三是日本競技體育在經過很長時間的體育市場化管理體制後,又重新慢慢嘗試回到與舉國體制相結合的路子上來,其結果是本屆奧運會金牌數上升到第二集團的位置。因此,由於競技體育發展的獨特性,不同的國家應該有不同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選擇。俄羅斯也正是處在試圖尋找和建立適合本國特點的新型的競技體育發展管理新模式的過程中。
正如同市場經濟並不只屬於資本主義壹樣,舉國體制也並不是只屬於計劃經濟,市場經濟也可以發展適合市場經濟運行規則的舉國體制。前蘇聯和俄羅斯競技體育水平雖歷經滄桑,仍長盛不衰,使得人們對俄羅斯的競技體育改革進程充滿了期待。因此只要從理論上和實踐上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繼續改進和完善優秀運動員培養體系的運行機制,使其更符合競技體育發展規律特點,走壹條適合俄羅斯國情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的競技體育舉國管理體制是完全可行的。
因此,在前蘇聯競技體育舉國體制的優勢的基礎上,加上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和現代化的管理方式,走具有俄羅斯特色的競技體育舉國管理體制才應該是現階段俄羅斯競技體育發展的最好選擇。它不僅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壹種實踐創新,而且對世界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發展的影響也必將是革命性的。
6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變革對中國競技體育發展的啟示
6.1 體育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產物,隨著經濟體制的改革必然會引起管理體制的變革。所以說,傳統僵化的舉國體制競技體育發展的管理模式,已經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發展要求,中國的競技體育管理模式的改革發展已經是勢在必行。
6.2 世界競技體育的改革發展方向雖然有相同的趨勢,但是在邁向這個方向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發展特色和不同的選擇。因此,中國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應有符合自己國情的選擇和鮮明特色。
6.3 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發展變革應該遵循競技體育發展的規律特點,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能主觀臆斷和以人為的因素強加改變。
6.4 競技體育水平是每個國家國力素質的競爭,競技體育是商業體育中職業化程度最高和商業利益最大的部分,因此,在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下,可以預見的未來,競技體育不會從世界競爭舞臺上退下來,還必將引領各國在每四年壹屆夏、冬季奧運會上展開激烈的競爭。所以,中國始終應該把競技體育發展作為我國體育發展最核心的部分。
6.5 競技體育的發展和大眾體育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因此,積極推動和加強大眾體育的投入和發展力度,提高社會化管理的程度是中國體育整體發展的必由之路,而這對於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顯得更為重要。
6.6 目前俄羅斯的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發展方向和模式還不是十分明確和穩定,但是已經慢慢具有了自己的特點和運行機制,壹個結合了舉國體制優勢,加入了市場化運作機制和現代化管理模式的俄羅斯競技體育管理體制的雛形已初步形成。所以說,舉國體制和市場運行機制各有優勢,在相當壹段時期內將會並行。
中國:
自1840年鴉片戰爭後,西洋體育開始傳入,並與中國傳統體育相結合,因而開始了中國體育近代化進程。這壹進程大體上分為3個階段:第1階段是19世紀60年代後至19世紀末。首先是洋務官僚聘請外國人教練兵勇,習練“洋操”,以及北洋水師學堂開設的西洋“體育課”,這些與中國的傳統武術等訓練項目結合,使中國軍隊開始走上了近代化之路。其次是近代學校體育也出現了新的內容。尤其是美國、英國等開辦的教會學校,以課外活動的方式,開展了諸如田徑、球類等“新式體育”活動。第2階段是20世紀初至新文化運動時期。首先是近代體育在學校的實施邁入制度化軌道,如體育排入課表,納入考試範圍等;二是傳統體育開始與競技體育結合。如1910年10月舉行的第壹屆“全國運動會”,便有武術、田徑、足球、籃球等比賽或表演項目,將中國傳統體育與“進口”的近代體育結合,用於競技體育。第三階段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首先是中國先進青年的體育觀念,如毛澤東德、智、體三育並重的思想等,在同時代具有先導作用;其次是現代體育體制的建立,如國民政府成立“全國體育指導委員會”,建立“國術館”等;再次是學校體育開始著重培養新型的高層次體育人才,如成立體育專門學校,在大學開辦體育系等。
“國運興,體育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走上了現代體育發展之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現代體育又催化了體育的大變革,使中國變體育弱國為體育大國、強國,加速了體育現代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