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外行人談論考古,都是以遊戲、娛樂的心態視之。他們所想的,是影視中的故事,而絕非現實。不能從影視的視角去想工作,那種脫離現實的想法會產生誤導作用。那麽,真實的考古是什麽樣的呢?它對於我們社會發展、日常生活有什麽用處嗎?時值“我的考古第壹年”之際,在此總結壹下工作以來對考古工作、考古事業的壹些認識和感悟,以饗各位文友。
就我的實際工作而言,從2014年至今,我去過兩個考古工地:去年在臨漳縣義城村墓地,今年在靈壽縣故城村中山國故城遺址。兩次近距離接觸考古壹線,雖然目前的經驗不能與身經百戰的老師傅們相比,但這些經歷也讓我對真實情況更加深入地了解,同時也激發了對歷史文化的熱愛。
接下來先從工作方面介紹壹下真實的考古。
考古是壹項具體的工作
首先,考古壹點也不神秘。它不像影視中演的那麽陰森可怖、撲朔迷離,更不是神話傳說和懸疑的案件,它就是壹份具體的工作,是壹系列的“活兒”,需要動手、需要動腦、需要動口。就像老師需要講課,設計師需要設計作品、記者需要寫文章壹樣,考古也需要幹活。幹哪些活呢?
簡單地說,就是組隊、勘探、發掘、做記錄、整理資料、專家驗收、寫勘探或發掘報告。這幾個環節會涉及到多個單位、很多人,每個單位、每個人各司其職,互相配合,協同作業,***同推動勘探、發掘工作的進行。
先說組隊,即組建考古隊。考古隊是壹個臨時性的隊伍,隊中壹般有這樣幾個角色:領隊,技工,繪圖員,後勤管理人員,民工。考古隊實行的是領隊負責制,即由領隊(隊長)主持發掘工作,技工負責落實具體任務,繪圖人員負責工地繪圖(將來用於考古報告中的插圖),後勤管理人員負責管理考古隊工作人員的食宿,民工(壹般從當地招募)具體執行考古勘探和發掘的基礎工作。
在臨漳和靈壽的時候,我們的隊伍就是這樣組成的,大家各司其職,密切配合,保證田野考古發掘工作順利進行。需要說明的是,壹般當地文物保管所都會派出壹名工作人員配合考古隊的工作。在臨漳工地,有臨漳縣文保所幹部參與;在靈壽縣,則有靈壽縣文保所幹部參與。有趣的是,由於中山國故城遺址位於靈壽縣與平山縣交界,平山縣中山國博物館也派出工作人員參與了我們的項目,因為中山國的“大本營”就位於平山縣境內(三汲鄉是中山國首都古靈壽城所在地)。除此之外,還需要當地村委會和當地群眾的支持,沒有他們,考古的基礎性工作是不能進行的。
再說勘探和發掘。這兩項工作都是在野外進行的,比較辛苦。技工師傅們需要走出舒服的室內,在風吹日曬的環境中開展工作。作為壹名技工,必須掌握這幾個方面的技巧:
第壹,會使用勘探設備,如洛陽鏟——這是最基本的勘探工具。有的省份已經有了先進的設備替代洛陽鏟,但據筆者了解,河北省還在使用洛陽鏟;
第二,會認土,能辨別土質、土色、土壤包含物,根據地層、土壤的變化來判斷某處有無墓葬;
第三,會做工作記錄。考古工作記錄包括紙質記錄、影像記錄、圖稿記錄,壹般指的是紙質記錄,即工作日誌。日誌上要記明當天上午、下午兩個時段工作的進度、工地的變化或新發現。每名考古技工都要寫本探方的工作日誌,工作總負責人還要寫工地總日記,這些是工作中獲取的第壹手資料,極其重要;
第四,會攝影。工地到壹定階段就要拍照,即用專業的數碼單反相機甚至航拍設備拍攝工地各個探方。在室內做資料整理時,還需要為各個器物拍照;
第五,畫圖。畫圖壹般在坐標紙(“米格紙”)上畫,方便測量、計算探方、器物的尺寸。有的人可能會問:“已經拍照了,照片不比手繪的線圖效果好嗎?畫圖有什麽用?”畫圖可以清楚地呈現探方、器物的結構,而照片呈現的是總體的情況,不能呈現細節和結構。很多細節還是需要手繪的,手工畫圖是考古工作中必不可少的。
畫完米格圖,還需要後期處理。傳統的做法是用硫酸紙(壹種透明而結實的紙張)拓印,這需要壹定的美術基礎,所以做起來比較費時費力。如今更受歡迎的做法是使用掃描儀和作圖軟件(Photoshop,CAD等)處理,省時省力效果好,節約了紙張和時間。我在靈壽期間就負責此項工作,在這方面比較熟練。
第六,修復文物,做拓片。這兩項都是手藝活兒。修復文物就是把破碎的、不完整的器物“化零為整”,恢復原型;做拓片,簡而言之,就是把器物上的文字、圖案拓印到生宣紙(必須是這種紙,別的紙效果不行)上,以便考古報告中使用和今後研究使用。
最後,在工程的收關階段,省文物局會派專家前來驗收工程。考古專家們會檢查工地工作記錄、發現的器物、詢問發掘的具體過程等等,非常細致。驗收通過了,考古隊就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工地就可以撤點了。有人會問:“那考古隊的隊員怎麽辦?”領隊和技工會做後期資料處理的工作,民工則各自回家(因為他們就是從當地招募來的)。
撤點後,領隊會根據工作日誌、照片、圖紙等資料撰寫考古發掘報告。當考古報告寫完並發表在了專業刊物(如《文物》《考古》,這些都是國家文物局主辦的),這個項目就算徹底結束了。
考古工作大致就是這樣壹個流程。
準確地說,考古是個技術活,它涉及到各種工具和設備的使用、美術功底和圖像處理技術、寫作技巧等等,非常龐雜。
了解了這些,就熟悉了基本的工作流程。有些流程沒有提到,比如申請發掘執照——這是領隊的職責,需要領隊與國家文物局溝通;還有,考古發掘會占用當地群眾的土地,需要給群眾“占地補償費”……其實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工作流程,細節是壹篇文章說不完的。
考古人也有生活
西諺裏說:“光工作,不玩耍,聰明傑克也變傻”。對於考古人,我們也是需要“玩耍”的,我們也是有生活的.,只是考古人的生活會有很多時間在農村、在野外度過。
業余時間,他們會看電視、下棋、打牌、打麻將、聊天、在村子裏四處轉轉等等。也許生活有些單調,但只要尋找,樂趣總是有的。筆者在基層期間閑暇之余,喜歡寄情文學,借詩述懷,以文會友。通過“以文會友”的方式,在壹些原創網站(比如壹些文學類微信平臺、江山)認識了很多文化素質非常高的朋友,我們在交流思想的同時也豐富了內心世界,增長了見識,為生活增添了很多樂趣。
在臨漳時間,除了積累了最基本的考古業務知識,我們也了解了地方風土人情。我和縣文保所的朋友遊覽過銅雀三臺(冰井臺、金鳳臺、銅雀臺)和鄴城博物館,在這裏,令人不由得想起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句:“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會想起孟郊的詩句:“微月東南明,雙牛耕古城……蔓草已離坡,狐兔何縱橫”,會吟誦“三臺勝境”的楹聯:“登千古高臺猶憶魏武雄風建安詩篇,臨六朝都邑似見戎馬爭鋒帝京繁華”……如今身臨其境,背誦這些經典文句,多麽應景!我會在三臺村(銅雀三臺遺址公園所在地)感嘆千年古鄴繁華不再,大興思古之悠情,激揚文字,裝點生活。今年春天,“邯鄲之窗”和邯鄲廣電網發表了本人那時寫的幾篇拙作——這就是樂趣所在。
在靈壽時期,除了做圖像處理、資料錄入的工作之外,我會到中山國古城墻、平山縣河渠村(昔日中山國都古靈壽城的東城門)烈士陵園外參觀、流連。早觀朝霞,晚望夕陽,頓覺“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有時候回市裏會路過石家莊地區有名的黃壁莊水庫(屬鹿泉區),站在浩瀚的中山湖岸邊,望著湖東邊若隱若現的平山縣城,會想起孟浩然的詩句:“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雲夢澤,波撼嶽陽城”。甚至還會“篡改”古人的詩句:“氣蒸中山澤,波撼平山城”,自娛自樂。壹個平凡的生活片斷,配上幾句詩詞,便成了永恒的令人回味的經歷!
偶爾回到市裏,會和朋友們壹起吃飯、逛街,互相交流壹下最近的工作動態,談論壹些時下時髦的話題。有朋友陪伴的日子,便有說不盡的樂趣!
考古人的工作可能辛苦了些,但只要善於尋找,生活可以富有樂趣。我們崇尚這項事業,我們在傳承文明的過程中發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