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夏克木卡姆達斯坦間奏曲》 1、木卡姆是流傳於我國新疆維吾爾族人民聚居地區的壹種具有統壹調式體系的,以歌、舞、樂組合而成的傳統古典大曲。它多用於民間的習俗節日、喜慶婚禮和娛樂晚會等場合。其歌詞多反映愛情生活、痛恨黑暗勢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內容。 維吾爾族木卡姆可分為:“喀什木卡姆”、“多朗木卡姆”及“哈密木卡姆”三種類型。因為整個大曲有12套之多,故又稱之為“十二木卡姆”。《烏夏克木卡姆》系喀什木卡姆中的壹套。這套大曲由三部分組成。第壹部分為大曲(即:瓊乃額麥);第二部分為3~4首敘事歌曲及3~4首間奏曲組成敘事性套曲;第三部分是由2~7首歌曲組合而成的歌舞組曲。其中的敘事歌曲稱作“達斯坦”。 《烏夏克木卡姆達斯坦間奏曲》是壹首器樂曲。它的開頭是壹個極為簡短的引子,由揚琴奏出。隨後是壹個較長的慢板部分,由胡西塔爾獨奏。這段音樂好像在敘述著壹個美麗的故事,音樂中帶有冥想、憧憬的意境。隨著手鼓的過渡性節奏,音樂進入壹種熱烈、歡快、充滿激情的意境之中。這段音樂是用笛子、揚琴、胡西塔爾、大提琴、手鼓等樂器合奏的。樂曲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2.“胡西塔爾”是維吾爾族的壹種拉弦樂器。它是根據久已失傳的古樂器“艾西塔爾”改革研制成功的。維吾爾話中,“胡西塔爾”是“歡喜琴”的意思。這種樂器的音色柔和,常用於獨奏、合奏及伴奏。 3.“手鼓”是漢族人民對新疆壹種打擊樂器的俗稱。它的原名是“達蔔”,主要流行於新疆維吾爾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地區。由於民族的不同,他們所使用的手鼓在形制上、演奏方法上都有差別。維吾爾族手鼓在框內周邊都綴有小鐵環,且有大小兩種。大手鼓主要用於樂隊和舞蹈伴奏,小手鼓用於木卡姆樂隊。塔吉克族手鼓的鼓框較深,內框不綴小鐵環,有的卻裝有三對小鈸。通常,維吾爾族、烏孜別克族都由男子敲擊手鼓,而塔吉克族幾乎全由婦女演奏。由於攜帶方便,它不僅在壹般場合可以使用,就是騎在馬上或駱駝上也能用來自娛。 《新疆之春》 《新疆之春》作於1956年。樂曲采用維吾爾音樂風格的音樂語言,表現新中國成立後新疆人民的幸福生活及歡欣鼓舞的樂觀情緒。樂曲的感情樂觀豪爽,樂思奔放流暢。 《新疆之春》單三部曲式結構。樂曲第壹部分的節奏由疏而密,繼而疏密交替,其旋律多用同音重復和級進的方法,加上鋼琴鏗鏘有力的伴奏音型、小提琴的多種演奏技法(如:連弓、分弓、跳弓、裝飾音、重音……),表現出壹種熱烈、歡快、酣暢、富於激情的音樂情緒。其中的第二樂句,使用了切分的短促音型以及原位mi與降mi的交替變化,從而形成壹種頗具特色的風味。樂曲的第二部分采用了新疆舞蹈中手鼓的伴奏節奏為素材,小提琴用雙音奏出舞曲性的旋律: 這段旋律先後在D大調和A大調上展現後進入高潮。可以說,第二部分樂曲給人以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強烈印象。經過壹個華彩段(由小提琴獨奏),樂曲進入第三部分。這部分音樂基本上再現了第壹部分的內容,但在結束部分卻有所不同。即:結束部分有壹個尾奏。 這首樂曲除有獨奏的形式外,還有小提琴重奏、齊奏等多種形式。 《褐色的鵝》 1.哈薩克族人民壹直把天鵝視為吉祥的動物。因此,在哈薩克民歌中歌唱天鵝的內容就比較多。《褐色的鵝》(也有人將其歌名譯為《天鵝》)就是其中頗為典型的壹首。 《褐色的鵝》是壹首冬布拉彈唱。它借用天鵝自由飛翔、淩波戲水、高唱贊美之歌的形象,抒發了哈薩克人民歌唱幸福生活、憧憬美好未來的思想感情。歌曲為A大調,以3/8拍為主的混合拍子(3/8、4/8、5/8、6/8),用單二部曲式結構寫成,冬布拉為主要伴奏樂器。 2.“冬布拉彈唱”是哈薩克人民非常喜歡的壹種藝術形式。演唱者多自彈自唱,用冬布拉伴奏。從音樂上看,它分為兩種類型。其壹是歌唱性的彈唱。其唱詞固定,旋律優揚、寬廣。其二是說唱性的彈唱。其唱詞往往由演唱者即興編唱;其旋律多是簡潔、明快的。由於冬布拉的彈奏方法基本上是彈、挑,故而經常運用壹彈壹挑、壹彈兩挑、兩彈壹挑的方法為歌曲伴奏,從而形成冬布拉彈唱藝術在節奏上的特征——以3/8拍為主的混合拍子。 <<桑塔露琪亞>> 這首歌是那坡裏著名“船歌”。“船歌”這種聲樂體裁的意大利水鄉威尼斯隨處可見的壹種船身狹長的小船“貢多拉”分不開的。正是威尼斯河道縱橫、舟楫往來的自然條件和生活環境,才孕育和勃興出了這種被稱為“船歌”的歌曲體裁。《桑塔露琪亞》作者的姓名已佚,雖然有人指出是丹紮筆下的產物,有人認為是曼裏渥的作品,但更多的人卻早就把它看作是壹首來源於生活、歌唱大自然動人景色的那坡裏民歌。結構規整、對稱,宛轉起伏的旋律、富於活力的3/8節拍,以及鋼琴伴奏部分吉他式的和弦襯托和前奏、過門等,生動地描繪出星月交輝的寧靜夜晚,小船隨風在桑塔·露琪亞海面上搖曳起伏的動態,和熱情豪爽的船上人揮臂劃槳的有規則律動。《桑塔露琪亞》灌有多種唱片,各家各派在用嗓或表情上各擅其妙,有強調其灑脫的,有強調其豪放的,有強調其柔美的。此外,還有各種器樂和樂隊的改編譜,流傳極廣。 《伏爾加船夫曲》 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的壹 條河流。俄羅斯人民稱它為“母親河”,這是因為伏爾加河流域自然風光秀麗;資源豐富、兩岸人民勤勞勇敢,並且建立起自己生活的家園,創造了優秀的俄羅斯文化的原故。 纖夫在遠方拉纖勞動動作和沈重的步伐,漸漸向我們走來,只能聽到隱約的號子聲,同時表達了他們內心的不平和痛苦,呻吟和嘆息。出海打魚,森林伐木、擡木,江河搖櫓、拉纖、放排,碼頭搬運,建築工地打夯、打硪,上山撬石、打石以及挖石膏、制鹽等勞動幾乎都要有不同的勞動號子相伴。這些都是民歌中的壹種, 必備條件首先是集體勞動,同時還必須是需要互相協作的集體勞動,因此是人們勞動中集體創造出來的。纖夫們拖著沈重的貨船,邁著艱辛的步伐由遠而來,復而遠去,直到最後消失在遠方的情景中。踏平世界的不平路,對著太陽唱起歌。”深入反映他們以堅韌不撥的毅力,同沙皇政府作鬥爭,對未來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采納哦
上一篇:我國紮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鄉村體現了教材中的哪些觀點下一篇:房屋裝修如何布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