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我知道的元宵節活動反思

我知道的元宵節活動反思

1. 常識《元宵節反思

常識《元宵節反思 1.關於元宵節的小知識常識

元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或燈節,是繼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在古書中,這壹天稱為“上元”,其夜稱“元夜”、“元夕”或“元宵”。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

傳統習俗有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拉兔子燈等。宵

?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 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鬧花

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壹年壹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 *** 。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猜燈謎

打燈謎,是元宵節的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偷青菜

?

所謂“偷青”,即是偷人家菜園子裏面的青菜。據記載,壹遇元宵佳節,“不論男女老少,不待更深,飯後即出,到處洶洶,勢同掠奪,各園主稍為疏防,即被壹掃而空。”

除了偷菜,人們也還偷燈——送燈或偷燈以祝願生子,《歲時廣記》引《本草》稱,宋時人認為正月十五日的燈盞可以使人生子,若夫婦***同去別人家把燈偷來,放置床下,當月可懷孕。古時元宵節的晚上,家家戶戶門前都燃壹些用豆面捏成的或用水蘿蔔刻成的燈,有女子婚後三年不育的,元宵節就上街去偷燈吃,壹般偷劉姓和戴姓的,“劉”音“留”、“戴”音“帶”,取其諧音,意為“留住孩子”,“帶上孩子”,雖是迷信的說法,但也喜慶

2.《元宵節的感想》作文150字左右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合家團圓喜慶的節日。人們在元宵節裏放鞭炮、吃元宵,真開心啊!

晚上七點在邢侗公園放禮花。我們全家六點三十分吃飽了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大爺、大娘、姐姐和我去邢侗公園看禮花,在路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有城裏的、還有是農村裏來的,有開車的,有騎三輪車的等等,我們壹家邊說邊聊,不壹會到了。到了邢侗公園妳會看到公園門前,是從四面八方趕來觀看禮花和燈會的,其中有拄著拐棍的老人,還有咿咿呀呀不會說話的孩子,熱鬧極了。時間到了,瞬間禮炮齊鳴,百花綻放,美麗的禮花姿態不壹,變化多端,有的是半圓形、有的是扇面形、還有的是圓形、還有說不出來的壹些形狀,有的像小燈籠、有的像瀑布,有的像向日葵,還有的像垂柳,最美麗的像壹群群可愛的小蜜蜂,在百花叢中辛勤的采蜜。真是五彩繽紛,火樹銀花,美麗極啦!真可以用壹句詩來形容:“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禮)花開”。

3.幼兒園教師公開課《圓圓的湯圓》反思

好吃的湯圓活動反思

活動目的:

1.知道正月十五是是元宵節,吃元宵圓和玩燈是元宵節的民俗習慣,初步了解元宵節的閩南風俗習慣。

2.知道元宵圓的制作方法、了解它的制作過程及制作材料。

3.學習詞匯:糯米粉、餡、皮等。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有過元宵節的經驗,知道元宵節可以遊燈、賞燈、吃元宵圓。

2.物質準備:幼兒玩燈、賞燈、吃元宵圓等有關照片、各種花燈、各種口味的元宵圓。

活動過程:

壹、結合課件讓幼兒了解元宵節的由來和主要活動。

1.教師播放幻燈,引導幼兒說說畫面找那個的小朋友在幹什麽?(邊看邊講)小朋友猜猜他們在過什麽節日?

2.教師小結:元宵節是我們中國傳統的節日。元宵節我們要賞花燈、逛花燈、舞龍、舞獅,還要吃元宵圓。這些活動是從古時候壹只流傳下來的。

3.講述故事元宵節的由來。

二、結合圖片了解元宵圓的制作方法及制作材料。

1.討論元宵節。大家吃過元宵圓嗎?元宵圓是什麽樣子的?什麽味道?

2.結合實物元宵圓認識各種口味的元宵圓,如花生湯圓、芝麻湯圓、芋圓湯圓等。

3.結合制作湯圓的流程圖片引導幼兒認識湯圓的制作過程及制作材料。

學習詞匯:糯米粉、餡、皮等。

三、品嘗各種口味的元宵圓,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

1. 教師煮元宵圓。

2. 幼兒品嘗。

3. 說說自己吃到了什麽口味的元宵圓。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主要的目的是讓幼兒對元宵節的由來有個初步的了解,知道元宵節的壹些活動,如逛花燈、吃湯圓、舞龍、舞獅等,初步掌握閩南小吃——元宵圓的制作方法及制作材料,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在放假期間,我們就有意識的要求家長在元宵節這壹天將幼兒逛花燈、參與制作元宵圓、吃元宵圓的活動拍成照片,在開學的時候帶到幼兒園進行展示,所以幼兒對元宵節的壹些活動已經有了經驗,為我們本次的活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孩子們在觀看自己和同伴的照片時顯得很激動,子羿說:我有壹盞兔子燈,我和媽媽到書展公園去玩燈、佳穎說:我喜歡吃芝麻餡的元宵湯圓、、、、、

教師利用各種制作湯圓的流程圖片來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制作元宵湯圓的制作方法,壹目了然,也更加的直觀,避免了壹味的講解,特別讓幼兒品嘗湯圓的活動中,更進壹步激發了幼兒參與制作活動的興趣。品嘗元宵湯圓的這壹環節把整個活動推向高-潮,孩子們吃著湯圓、說著湯圓、滿臉的笑容、、、、、、

註:查看本文詳細信息,請登錄安徽人事資料網 站內搜索:好吃的湯圓活動反思

4.元宵節的感想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

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

(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壹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

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 *** 。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壹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

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

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

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壹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

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 *** ,***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壹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5.元宵節的現狀是什麽啊

元宵節現狀:節日氣氛不濃,尤其對於年輕人

壹、重視傳統節日應從 *** 做起

*** 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應該起到關鍵性的作用。關於中國傳統節日的宣傳、立法問題, *** 和立法機關以及宣傳部門確實應當立即采取緊急措施予以重現!所有的傳統節日都應列入國家法定假日。對於傳統節日,立法者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

傳統節日雖然是歷史形成的,但是作為壹種民眾的生活文化,它是自然形成的東西,像滾雪球壹樣,從原來得很簡單的節日逐漸演變發展,最後形成了固定的模式、主題、固定的形式。它的形成,除了民眾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他的興衰也許是由歷代的 *** 提倡和反對決定的。就看 *** 提倡什麽,不提倡什麽,節日文化裏面應該有什麽東西,不應該有什麽東西。 *** 在這個過程裏面應該起到什麽樣的作用呢?應該扶植,因為它有利於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同時,在政策上要明白地表明,可以這樣過下去。另外, *** 應該註意文化的保護。人們在過這個節,那就要通過研究看看這個節日形成的歷史、它的發展和對這個民族起到的作用具體是什麽樣的,這樣把它的歷史來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動都記錄下來。

二、挖掘文化內涵,加強傳統文化宣傳與教育

其實,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並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能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的文化資源,才是強大的、不隨時間推移而搖擺的“神聖體”。

三、傳媒應該有系統地宣傳和普及民俗文化

傳媒首先要重視民俗文化,也要很好地研究他。民俗文化本身就是非文字的東西,非文字的東西怎麽樣通過傳媒把它系統化,使民俗文化的介紹成為系列的、體系化的東西,這都是文化上的積累。通過我們的傳媒,把即將消失的東西趕快搶救、拍攝,對還在傳承的東西要細心報道、加以引導,這些都是我們傳媒應該做的事情。特別是在網絡化的時代。可以通過多種形式有體系化的進行宣傳。首先要介紹傳統民俗文化,然後請嘉賓來講,有研究的人來講,另外就是到下面去采風,去了解普通民眾的生活和感情,這樣才能從點到面鮮活地把傳統知識宣傳給年輕人。

四、年輕人應重新去認識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

我們年輕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七夕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有的保存得還很好,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我們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回過頭往後看壹看,看看我們的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至少通過傳統文化應該知道我們的前輩、祖先是怎麽思考的,在每壹階段是過著什麽樣的生活,這種社會正是發展到我們今天的社會,它又有壹些什麽新的變化和發展。

6.關於元宵節的知識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也是壹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

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

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壹項活動,出現在宋朝。

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

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

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

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壹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壹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

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漢武帝時,“太壹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

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壹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

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壹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壹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 ***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關於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壹只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

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

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壹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

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 *** ,***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

7.元宵節的小知識

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壹大盛事。

梁簡文帝曾寫過壹篇《列燈賦》:“南油俱滿,西漆爭燃。蘇征安息,蠟出龍川。

斜暉交映,倒影澄鮮。”描繪了當時宮廷在元宵張燈的盛況。

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據《隋書·音樂誌》記載:元宵慶典甚為隆重,處處張燈結彩,日夜歌舞奏樂,表演者達三萬余眾,奏樂者達壹萬八千多人,戲臺有八裏之長,遊玩觀燈的百姓更是不計其數,通宵達旦,盡情歡樂,熱鬧非常。

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唐代是實行宵禁的,夜晚禁鼓壹響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處罰;唯獨在上元節,皇帝特許開禁三天,稱為"放夜"。沿至宋朝,張燈由三夜延長至五夜,燈彩以外還放焰火,表演各種雜耍,情景更加熱鬧。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每逢燈節,開封禦街上,萬盞彩燈壘成燈山,花燈焰火,金碧相射,錦繡交輝。京都少女載歌載舞,萬眾圍觀。

"遊人集禦街兩廊下,奇術異能,歌舞百戲,鱗鱗相切,樂音喧雜十余裏。"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燈燭齊燃,鑼鼓聲聲,鞭炮齊鳴,百裏燈火不絕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

日期縮短為五天,壹直延續到今天。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壹項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

它是壹種富有譏諫、規戒、詼諧、笑謔的文藝遊戲。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

《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

歷代人們除遊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遊戲。 傳統社會的元宵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

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耍龍燈 耍龍燈,也稱舞龍燈或龍舞。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壹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誌》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中國很多地方。

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征。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壹種群眾性技藝表演。

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壹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

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 *** 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

這壹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 “舞獅子”始於魏晉,盛於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壹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壹人充當獅頭,壹人充當獅身和後腳,另壹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壹樣,手裏拿著槳,做劃行的姿勢,壹面跑,壹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壹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醜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

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宋代,民間即流行壹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壹首詩說:“貴客鉤簾看禦街,市中珍品壹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湯圓”以白。

  • 上一篇:工藝美術專業技能怎麽寫作文
  • 下一篇:日本女性妝容酷愛染黑牙齒,為何他們的審美如此清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